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件(5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9 14: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Regional
Differ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案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差异
01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02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03
地方性分异规律
04
CONTENTS
目录
▋情境导入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湖泊星布,草原如茵,草甸烂漫,森林如带,荒漠苍茫。天山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等并置在同一时空中。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01地域分异
▋地域差异的表现: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北方地区景观
南方地区景观
▋地域差异的表现
太阳
辐射量
距海
远近
▋地域差异的成因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南方地区景观
北方地区景观
●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不同,水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景观。
太阳
辐射量
距海
远近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西北地区景观
南方地区景观
●同纬度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湿润趋向干旱。
太阳
辐射量
距海
远近
地域
差异
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地域差异的成因
●全球尺度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的尺度
●地方尺度的地域分异
山与谷的地域差异
(伊犁河谷
阳坡与阴坡的地域差异(秦岭)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局部)
岩石风化释放的钠、钾、钙、镁等元素,可溶于水,并可随水迁移。钠、钾的溶解度高于钙、镁。不同地域,降水量不同,钠、钾、钙、镁含量差异显著,水质、土壤性质和植物种类也相应具有差异。
&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
●在湿润区,钠、钾、钙、镁易淋溶并迁出,土壤和水含盐量低,植物生长良好。
●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区,钠、钾易淋溶,钙、镁大量保存,土壤中形成钙积层,影响部分植物生长。
●在干旱区,钠、钾、钙、镁均大量保存,土壤和水分含盐量高,植物生长不良。
0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
热量
海陆
水分
气候
类型
植被
土壤
自然带
具有一定宽度
呈带状分布
决定
影响
形成
特点
高温
少雨
热带沙
漠气候
热带
荒漠
热带荒漠带
▋自然带的形成
因为植被能较明显地体现自然环境的特征,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温度带+典型植被)命名
▋自然带的命名
点击输入正文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热量为基础
水热共同作用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低纬、高纬明显。
热量为基础
水热共同作用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分异基础:热量

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热带雨林
季雨林带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
水分为基础,水热共同作用,中纬地区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世界(以北半球为例)陆地自然带分布
1.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2.从沿海到内陆到分异规律
▋世界气候和世界自然带对比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温带
大陆性
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北极圈
北回
归线
赤道
0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森林
草原
森林
苔原
冰原
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分异基础:水热组合
分异规律: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带谱变化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
探究活动
1.南坡与北坡的山麓带分别是什么植被类型?
南坡山麓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山麓带为高山草甸草原。
2、比较珠穆朗玛峰南坡、北坡自然带谱差异并解释原因?
差异:南坡比北坡自然带丰富。
原因:喜马拉雅山南坡纬度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复杂
3、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不一样?
●南坡分布海拔较高,因为南坡为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为背风坡,分布较低。喜马拉雅山南坡为阳坡。
②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在纬度、山地相对高度等因素有关
③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海拔较高,阴坡较低。
小结:①山麓带(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
根据图示说明垂直地域分异与纬度地域分异的关系?
纬度增高
海拔增高
雪线雪线
雪线雪线
林线林线
林线林线
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基带
④垂直地域分异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纬度,相同海拔的两座山
纬度较高
纬度较低
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不同海拔,相同纬度的两座山
海拔较低
海拔较高
高差大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⑤中低纬度高海拔的山脉表现最明显
分析非洲最高峰、“赤道之山”——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丰富多样的原因?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相对高度
基带所处纬度
阳坡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
难点突破
影响垂直带谱丰富的原因?
根据带谱判断山体所在半球及阳坡


若阳坡为南坡,该山在北半球
若阳坡为北坡,该山在南半球
该山位于北半球
阳坡
阴坡
N
S
基带
S
N
基带
南半球
北半球
向阳坡高于背阴坡(气温不同)
阳坡
阴坡
阳坡
阴坡
坡向
难点突破
考虑迎风坡与背风坡
迎风坡
迎风坡高于背风坡(降水不同)
坡向
难点突破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
气候方面
地貌因素
①气温越高雪线越高,气温越低雪线越低。
②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③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
①陡峻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高。
②阳坡比阴坡温度高,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雪线
高度
③同一坡面,夏季雪线高于冬季。
知识总结
04地方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例如,按照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在温带湿润区应该发育着落叶阔叶林。但是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到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的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区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LOGO
影响因素
典例
海陆分布
北半球高纬度
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南半球高纬度
无分布(原因是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
西侧:温带森林
东侧:干燥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局部环流
和洋流
信风带大陆西岸:海岸带形成沙漠(离岸风及沿岸寒流影响)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达60°N以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局部水分变化
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
局部地热异常
苔原是冰岛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分布着草甸
人为作用
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
◆影响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因素
南美洲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热带雨林带
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东南信风来自海洋,暖湿
热带草原带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实际状态
形成原因
理想状态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为海洋,无陆地分布
亚寒带针叶林带
寒带苔原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较丰富
温带荒漠带
埃及尼罗河沿岸形成“绿色长廊”
尼罗河水的灌溉
热带荒漠带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在草原上,土壤中的钠、钾被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到地势低洼的地方。由于蒸发强烈,钠、钾在土壤表层不断累积,这些地势低洼的地方便成了盐碱地。盐碱地土壤和水含盐量高,土壤肥力差,植被稀疏,与周围草原明显不同,看上去如同镶嵌在草原上的斑块。
▋案例
草原上的盐碱地
内容回顾
课堂练习
下图为沿某经线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2~3题。
1.读图,引起自然景观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由东向西海拔增加  
B.由东向西降水增多
C.由东向西气温升高
D.由东向西降水减少
2.图中序号①代表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3.导致图示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水热组合
D.植被高度
D
解析:2.D 3.A 第2题,据图可知,①位于温带落叶林和苔原之间,是亚寒带针叶林,D正确,B错误;①是树木而不是草原,A错误;常绿硬叶林位于亚热带,位于温带落叶林以南,而①位于温带落叶林以北,C错误。第3题,图示景观为由赤道到北极地区自然地理景观,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条件在降低,依次出现了热带景观、亚热带景观、温带景观、亚寒带景观、寒带景观,这种景观是南北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故A正确,B、C、D错误。
D
A
课堂练习
读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分布图,回答4~5题。
4.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  )
A.热带雨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草原带
5.高山草甸在南北两坡分布的海拔存在明显差异,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分布海拔高
B.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分布海拔高
C.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高
D.北坡相对高度大,分布海拔低
解析:4.C 5.A 第4题,喜马拉雅山的南坡纬度较北坡低,夏季时其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山麓的自然带M可能为常绿阔叶林带。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高山草甸在南坡分布海拔较高,主要是因为南坡是阳坡、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北坡分布海拔较低,因为北坡是阴坡、背风坡,水热条件差。
C
A
下图所示为“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据此完成6~7题。
课堂练习
6.图中位于北半球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图中可反映我国长白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6.C 6.D
解析 第6题7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同一自然地带分布南坡高于北坡,故①④位于北半球。第7题,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