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第
9-10
页例
8
和随后的“练一练”,练习二第
5、7
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教学例
8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是在学生已
经认识等式与方程,并学会应用等式性质解一步计算方程的基础上开展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进而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教材出示例
8
后首先提示学生:“大雁塔与小雁塔的高度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一步,因为找到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才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才能列出相应的方程解决问题。由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式,为此教材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呈现了两种
不同的等量关系式。接着,教材选择“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
的高度”这一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要求学生先说说这个方程是依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出来的,再把列出的方程解出来。在此基础上,
鼓励他们列不同的方程解决这一问题,感受列方程解决问题的灵活
性。之所以选择用“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这一等量
关系示范列出方程并解答,是因为这样的等量关系有利于体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特点,即:可以把题中的未知量与已知量放在同等地位,从而使思考过程更加顺畅和灵活。考虑到学生第一次解两步计算的方程,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在列方程解答时,教材不仅呈现了方程,还给出了根据等式性质解这个方程的第一步,即通过将等式
两边同时加上
22,使方程转化为
2χ=(
),然后再让学生接着往下解,
并要求他们自觉进行检验。
随后,通过与例
8
相近的“练一练”让学生及时巩固并掌握形如
aχ+b=c
的方程的解法,进一步熟悉此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最后,安排“你知道吗”,重点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些做法,丰富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思考:
首先,由于上节课是列一步计算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解
决问题的过程相对熟悉,所以课始开门见ft。但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
题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学生不太容易产生列方程解题的意愿。而本节课中研究的实际问题,大多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分析数量关
系的难度相对较大,这对学生初步形成用方程解题的意识能起到很
好的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之前学生并没有单独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
本节课除了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外,还
要学习两步计算的方程的解法。
所以,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相对集中,需要在尊重学生
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进
一步理解并掌握解稍复杂的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对方程思想的丰富体验。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学会解形如
aχ±b=c
的简易方程。
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理解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模型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和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善于思考、主动检验、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方程的应用,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解形如aχ±b=c
的方程,能用所学习的方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分析、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地列出方程。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视频资源、笔、练习本。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那里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ppt3
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你知道他们分别有多高吗?
接下来我们就去探寻和它们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由旅游的话题自然引入与著名景点大雁塔、小雁塔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直奔主题,这种真正的问题,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理解题意。
ppt4
出示例
8,让学生自由读题。
提问:读完题你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对于一些
相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再看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道题,怎样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呢?先自己试一试,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学生尝试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ppt4
演示说明如下线段图绘制过程:
分析数量关系。
启发:根据题意并结合画出的线段图,你能找到题中的数量关
系,并用一个等式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回答,ppt5
出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并用下划线表示出所求的问题: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4)(大雁塔的高度+22)÷2=小雁塔的高度。
(设计意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而寻找等量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列方程解答并检验。
自主尝试。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这么多等量关系式,那我们先选择第
1
个等量关系式进行进一步分析。
ppt6
出示第
1
个等量关系式。
提问: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呢?
引导学生体会:已经知道大雁塔的高度是
64
米,但小雁塔的高度我们不知道。可以利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把未知量小雁塔的
高度设为
χ
米,根据等量关系式我们可以列出方程
2χ-22=64。
追问:比较一下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这个方程左边含有两步计算,所以是两步计算方程。你打算怎么解方程?
组织交流后学生尝试解方程。
明确方法。
重点交流关注学生解方程方法。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我们可以把
2χ
看成整体,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
22,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过的
2χ=86
这样的方程。转化是我们数学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接下去,我们可以继续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左右两边同时除以
2,最后得到χ=43,要想知道答案做的对不对,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验,先利用等量关系,检验方程列的对不对?接着再把
X=43
代入原方程左右两边,左边=2×43-22=64,右边=64,左边=右边,
所以
χ=43
是原方程的解,最后作答,小雁塔高
43
米。
ppt6
相机呈现如下过程:
解:设小雁塔高是
χ
米。
2χ-22=64
检验:把
χ=43
代入方程
2χ-22+22=64+22
左
边
=2×43-22=64
2χ=86
右
边
=64
2χ÷2=86÷2
左
边
=
右
边
χ=43
所以
χ=43
是原方程的解答:小雁塔高
43
米。
小结:回顾刚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有哪些?
根据学生回答,ppt7
出示:
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
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检验并写出答句。
变式。
ppt8
再次出示前面交流中呈现的四个等量关系式。
提问:刚才我们选择关系式(1)列方程完成了解答。想一想,
根据其他三个关系式,分别可以怎样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引导:根据关系式(2),可以设小雁塔的高度为
χ
米,列方程
2χ-64=22
求解;根据关系式(3),可以设小雁塔的高度为χ
米,
列方程
2χ=64+22
求解;
根据关系式(
4
),
直接列算式
(64+22)÷2
算出得数。
启发:比较这些不同的解题思路,你觉得按照哪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思考更加顺畅?
结合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关系式(2)和(3)中未知量都在
等式的左边,都可以参与运算,根据这两个关系式可以列方程解题,
但在结构上不如关系式(1)按照题意的叙述顺序来得直接,比如根
据题中比小雁塔高度的两倍少
22
米,很自然,我们就可以用
2χ-
22
表示大雁塔的高度;关系式(4)表示的虽然也是相等关系,但在分析数量关系时是把未知量作为目标,已经通过变换找到了求解的路径,属于算术方法。
(设计意图:列方程和解方程是学生学习方程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
感悟方程思想,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转变的重要载体。本环节,
让学生自主完成列方程、解方程的过程,并对列方程以及解方程的过
程作解释和说明、归纳和总结。这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又能使学生在解题与交流的过程中积
累数学思考和数学交流的经验,感悟方程思想的实际价值。)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完成“练一练”。
ppt9
出示“练一练”。
要求:先仔细读题,再把题目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
然后列方程解答。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组织交流,ppt10
出示视频解答。出示
ppt11
引导比较:这道题与例
8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明确:都是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设
未知量为
χ
列出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写答语,不同的是其中的等
量关系不完全一样,例
8
中是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的几倍少几,
而练一练中是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的几倍多几。
(设计意图:“练一练”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与例
8
相近。通过练习并和例
8
比较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同一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练习二第
5
题。
改编成一道改错题和两道解方程题。依次出示
ppt12,13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和讲评,同时关注全班学生解方程的
正确率。
完成练习二第
7
题。出示
ppt14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出示
ppt15,16
视频解答。
介绍并阅读“你知道吗”。
出示
ppt17
学生自由阅读,再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出示
ppt18
今天这节课你又学会解什么样的方程?
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哪些新的体会?
你觉得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五、教学反思
本网络互动教学,充分考虑了网络学习学情,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尽可能的提出互动要求。同时,动态演示知识生成的过程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利用学生视频讲解,模拟互动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
达成知识目标。
但是基于网络教学,主要是讲授法,教法和学法单一,
其互动反馈的效果无法及时收集,就无法针对学情进一步
推进思考,完全依靠预测,学习效果必然要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