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9 09:0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人类是何时开始培养这些农作物、
驯养这些动物的?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三字经》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远古时期
1、食物来源:
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一)渔猎采集经济时期——远古时期
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
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提供大部分食物
2、生产工具:
3、生活方式: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东亚农作物:
水稻、粟(小米)、大豆
家畜:猪、鸡、水牛







西
西亚农作物:
小麦、大麦、豆类
家畜:狗、绵羊、
山羊、猪、牛
东南亚
农作物:豆类、芋头、甘薯、柚子、香蕉、柑橘
亚马孙河流域农作物:甘薯、花生
西

西非
农作物:甘薯、秋葵、黑豆

中美洲
农作物:玉米、
豆类、胡椒、
南瓜、番茄









南美安第斯山脉农作物:马铃薯、玉米、豆类
家畜:羊驼等


东非
农作物:甜高粱
家畜:牛、绵羊、山羊





农作物、家畜传播大致方向
洲界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业
东亚
西亚
中美洲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
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
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
小麦、大麦原产地
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
玉米、甘薯
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大汶口文化陶猪罐
新月沃地想象图
(二)原始农业的产生
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及其成就(表现)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思考:
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①人类变为食物生产者②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加速人口增长。
(三)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意义
西安半坡遗址复原模型
材料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太阳历
夏小正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史料实证:获取食物手段的革命——由“采集”到“生产”
[史料]
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时期。考古发现,10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白虎通》
(1)在由食物的“采集者”向“生产者”演进过程中,以上史料中两位人物作出了怎样的贡献?人类为何会产生这种转变?
(2)与“采集者”相比,“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1)贡献:神农氏发明农业种植工具,引导人们开展农业种植;伏羲氏发明渔网、文字、引导人类开展渔业、畜牧业,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原因:长期社会实践,人类掌握了动植物生产知识;农业和定居生活的产生;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等。
(2)变化:原始农耕畜牧业发展;丰富了食物获取途径;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增加了人类食物供应,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等。
学生深化认知
思考:与食物采集者相比,作为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1)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变为利用、改造自然,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2)人类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人类逐渐从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
(3)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口大幅增长,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
依据图片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世界主要文明古国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世界主要文明古国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种植的作物
驯化的动物
土地所有制
土地经营方式
古巴比伦
古埃及
古中国
古希腊
古代美洲
印第安人的农耕图
古埃及人在田间耕作
雅典人收货橄榄的情景
中国东汉牛耕画像石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
世界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古印度
婆罗门教
古巴比伦
楔形文字
古中国
长城
古埃及金字塔
世界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世界的农业各具特色
人类文明呈多样性
农业产生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生产力发展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产生
氏族首领
战俘
自由民
奴隶
奴隶主
国家产生
富人
穷人
调节冲突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问题探究】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恩格斯描写的是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化;
主要表现为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私有制的确立瓦解了原始社会组织。
课堂小结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
农业产生之前:采集渔猎
原始农业产生
生产工具:木、骨和石等材料制成
生活方式: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占主导;群居
时间:大约1万年前
三大起源中心:东亚、西亚和中美洲
影响: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亚洲:西亚的两河流域
东亚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非洲:尼罗河流域
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
美洲:阿兹特克
男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课堂小结
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习近平(2019年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发言)
课堂检测
1.人类经历了从采集到种植,从部落到国家,从野蛮到文明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
人工取火的发明
B.
建筑技术的进步
C.
私有制度的产生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D
2.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
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
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
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
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D
3.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有:“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
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
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
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C
4.学者泰明在《罗马研究》等杂志撰文论证罗马经济是市场经济的观点,强调市场的力量以及罗马经济中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复杂性,并探讨罗马人采取何种方式降低商业运作的风险和减少交易成本。由此可知()
A.
市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B.
古罗马的商品经济已经非常成熟
C.
农业经济不适应古罗马发展需要
D.
罗马帝国重视经济发展运作模式
B
5.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
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
B.
文明开化的程度
C.
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
D.
经济形态的影响
D
6.有学者指出:埃及是一个长时间处于同一王朝统治下的统一的大河流域国家……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干涉。这意在说明
A.
地理环境与早期文明的关系
B.
两河流域较早产生自由思想
C.
古代埃及的文明具有封闭性
D.
埃及文明深受外部因素影响
A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类社会大致先后交替出现了三种价值观体系。第一种体系,称之为“觅食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通过采集野生植物和狩猎野生动物来维生。觅食者(
Foragers)倾向于看重平等而非大多数类型的等级制度,也比较能够容忍暴力。第二种体系,称之为“农业价值观”,因为与它相关的社会主要靠驯化的动植物来维持生计。农耕者(Farmers)倾向于更看重等级制度而非平等,比较不能容忍暴力。第三种体系,称之为“化石燃料价值观”,它所关联的社会主要以已经转变为煤、天然气和石油的化石的能量来增加现存动植物的能量。化石燃料使用者(FossilFuels)倾向于看重大多数类型的平等而非等级制度,且非常不能容忍暴力。
--摘编自伊恩?莫里斯《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和大工业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能量获取方式与人类价值观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从世界史角度进行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论题:能量获取方式的进步引导价值观的转变。
阐述:以驯化的动植物来获取能量的方式,引导了“农业价值观”的出现。处于农业社会时期的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能量获取方式皆靠驯化的动植物,这种能量获取方式下的国家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亦或者说世界处于封建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统治阶级对于权力有绝对的掌控,重视等级制度,对于暴力的容忍程度较低,减少暴力挑战权力局面的出现。当能量获取方式转变为依靠化石能源来增加动植物能量时,价值观出现了“化石燃料价值观“,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英国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是美国的独立,新中国的成立等,这一时期的世界范围内的政权重视的是民主,而不是等级制度,无论是资本主义民主还是社会主义民主,这一时期,平等是价值观的体现。综上所述,能量获取方式引导价值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