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9 09:2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目录
CONTENTS
美洲物种的外传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01
02
03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重点:物种交流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难点:农作物交流对人类命运的影响;
材料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玉米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并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弟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并居杂粮之首。
思考: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玉米传到到世界各地历史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在欧洲的传播
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
2.时间和路线:15世纪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在欧洲的传播
3.传播地区
玉米:从16世纪中叶起,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17世纪,传遍欧洲各国。
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18世纪中叶开始食用栽培,并进行改良教育。
辣椒:15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在中国的传播
玉米
明朝时期,玉米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现在丘陵地区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其种植已遍布全国
马铃薯和甘薯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番茄
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明朝时期,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史料探究
材料一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据《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这种食物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史料探究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展,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复,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1.第一条途径是从吕松(今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福州一带。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商人陈振龙到菲律宾经商时发现甘薯产量高,味道好、易于栽培,且适应性强,于是他以重金买得几枝薯藤回国,并试种成功。
2.第二条途径是由安南(今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明朝万历年间,广东东莞人陈益随海到安南,回国时把番薯种带回家。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1、小麦水稻在美洲的传播
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品种繁多,风格迥异,小麦产业也随之兴盛
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禽畜在美洲的传播
欧洲移民把鸡、牛、羊、马、猪、驴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极大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探究1〗
历史纵横:咖啡和咖啡馆。
阅读教材P10,根据咖啡的传播和咖啡馆的普及,谈谈你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所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咖啡豆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3、非洲物种的传播
链接高考(2020山东等级考19)(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和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了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咖啡馆的变化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联系的角度:随着工业革命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化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
影响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新知讲解
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影响二: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新知讲解
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影响三: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新知讲解
1.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气候适宜、水草丰足的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2.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3.中国明清时期引进推广耐旱高产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是,过渡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影响四: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合作探究
“共同”的世界: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材料一随着全球经济-
-体化,国际贸易、跨国旅游业等快速发展,外来生物
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问题,对各国生态环境、农业发展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
被认作是21世纪五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控已是全球各
国政府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工作重心之一。
一一赵彩云《中国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客”》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生物入侵对我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而且还在随着气候变化、国
际贸易等的发展不断加剧。
一一王瑞等《重大外来入侵杂草在我国的分布危害格局与可持续治理》
结合材料,谈谈当今各国应如何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新知讲解
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
课堂
1.新航路开辟后,在西欧市场上新出现的商品是
①呢绒
②丝绸
③玉米
④烟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2.有学者指出,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养活更多的人口,其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牲畜,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出现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该学者认为
A.美洲与欧洲具有相互依赖性
B.新航路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C.新航路推动了人类文明交流
D.美洲在新航路中的受益更多
C
3.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表明
A.美洲高产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
B.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
C.美洲高产作物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
D.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
B
4.中国引进美洲作物,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等经济作物,总数超过了20种。这些外来作物的引进对中国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丰富了中国农产品种类
B.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C.利于充分用地和养地
D.提高农产品商业化程度
B
5.大体来说,玉米的传播,首先在西南地区,尔后由长江中游以及汉水流域向北方推广;甘薯则首先在岭南和东南地区种植,然后向江浙和长江中游山区推广;马铃薯的传播也基本相同。这种传播途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这表明
A.移民路向决定了高产作物的传播
B.明清移民潮出现了新方向
C.高产作物传入加剧了人地矛盾
D.高产作物的传入影响了移民趋向
D
6.《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少数无关紧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都是由史前时期世界各地区的人们驯化出来的。它们从各自发源地向外的传播一直缓慢地进行到1500年;这时,它们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中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
A.地理大发现开启了物种间的流动
B.1500年以来,动植物的迁移趋缓
C.近代以来,全球生态平衡被打破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物种的交流
D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为了获取充足的生存资料,一方面,通过殖民掠夺,使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动、植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欧洲人还将自己本土的一些动、植物带到殖民地,大量生产,以弥补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在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穷人奢望的食品。所有这一切促使欧洲人对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趋于世界化。
——摘编自《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是李鸿章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洋务运动其主观动机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其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食物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作用。
(2)材料反映了学者对近代洋务运动的认识,对此认识请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其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扩张使食物品种相互交流;工业文明的需要和促进。
作用:世界各地的食物品种增加,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世界物种的广泛交流,打破了食物品种的地域限制;有利于餐饮礼仪的进步和发展;加强了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2)观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说明:鸦片战争的失败,打破了“天朝上国”迷梦,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举办军事工业,筹划海防,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推动了教育和思想的近代化。创办轮船公司、修建铁路和办电报局,推动了交通和通讯近代化。所以,洋务运动虽然是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但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