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CONTENTS
目
录
1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3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推动;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1、原因: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2、产生过程:
1、工业革命后:
2、20世纪中叶:
3、20世纪下半叶: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
建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
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
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
播种机
作物种子为播种对象的种植机械。
联合收获机
同时完成谷物的收割、脱粒、分离和清选等并最终获得谷粒的机械。
铧式犁
耕地农具,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3、表现:
①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1)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
机器人
农用机械从人工化朝向自动化发展
③影响:
②特点:
日本番茄机器人
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推动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3、表现:
(1)农业机械化广泛使用
(2)杂交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①成就:
1930年美国培育出玉米新品种;
1941年墨西哥培育出小麦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杂交水稻;
2014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
2020年袁隆平杂交水稻突破1500公斤。
②影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3、表现:
(3)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大型农场
养殖场
3、表现:
4、影响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
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二)畜牧业(养殖场和牧场)的现代化
①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
②生产规模大型化。
(三)渔业的现代化
①捕捞渔具等日趋现代化;
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
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回顾】传统食物储备方式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
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1、传统食物储备方式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风干法
腌制法
窖藏法
冷藏法
古代常见保存食物的方法
1、传统食物储备方式
2、现代食物储备方式——粮食储备技术
(1)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谷物冷却机
2、现代食物储备方式——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
(1)现代冷冻食品加工的发展:
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冰柜普及;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
餐桌上的速冻水饺
是怎样加工出来的?
2、现代食物储备方式——食物储存技术的发展
(2)中国冷链物流产业:
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
1959-1961年的大饥荒事件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隐患
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产生饥饿和食品安全的原因
跟国家的政治形势有关
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跟相关管理部门失责有关
跟人口政策有关,引发人地矛盾
跟化学添加剂和农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有关
环境污染和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
……
消除饥饿和强化食品安全的方法
1.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协调各国政府对粮食安全的政策承诺,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为人类共同消除饥饿统筹资源。
2.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为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3.广泛推广杂交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发达国家给落后国家提供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如
何
消
除
饥
饿
如果你是某个地区的负责人或者是食品行业的老板,可以怎么办?
1.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如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
2.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建立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3.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平台和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4.加强饮食卫生安全教育,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
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的历史意义
1.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重视的重要问题。
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3.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保障食品安全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的践行,关系到人民全中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本
课
小
结
渔业、养殖业、畜牧业
课堂检测
1.[2021新高考八省(市)1月联考,辽宁卷]1860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业作物产量大幅增加。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人口已从19世纪初的约占80%降到约占30%。这一结果
( )
A.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B.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C.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D.导致工业品市场萎缩
A
2.(2021河北衡水武邑中学高二期中)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时期,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20世纪70年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其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
149.02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 )
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B.使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C.解决了世界性饥饿问题
D.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D
3.(2020湖南永州四中高二月考)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类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到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D
4.“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创新”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是指综合运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检测、谷物冷却四项技术保管粮食的方法。这种储粮技术
( )
A.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有效提升粮食储存安全性和保鲜能力
C.体现了中国科技独立研发能力
D.说明粮食储备完全实现智能化
B
5.(2021天津六校高二期末联考)《“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 )
A.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
C.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A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之所以能跨过农业的门槛开创工业革命,是因为大量的进口食物供应了劳动力的日常所需。英国通过进口食物摆脱了“生物旧体制”的束缚,也让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驱动工业化的不只是那些埋在地底死去的植物——煤炭所提供的动力,更是马铃薯及蔗糖所构成的动力。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
——摘编自[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对材料中“种种与食物有关的因素,最终导致了这场席卷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一
食物问题的解决引发了工业革命。
如果生活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就可能出现自然资源紧张的情况,进而加剧资源争夺,最终导致社会解体。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依靠技术发展从自然界获取更多食物,通过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从外部补充食物,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农业的集约化经营提髙了粮食产量,也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城市化。因此,食物革命最终推动了工业革命。
示例二
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食物这一单独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条件;英国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扩张和掠夺、奴隶贸易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技术知识。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是食物问题解决的结果,还是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