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出示目标
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看(白板出示)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
2.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同学们,怎样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呢?我们要通过几次实验探究来获得知识,学会应用。
(一)第一次
“先学后教”:
第一次
“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边看课本P14-P15页,边观察实验,边思考:
1.明确实验探究目的。
2.了解探究步骤,并根据提供的信息思考相关的实验结论。
5分钟后,比谁能结合实例回答上述问题。
(二)师生实验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以下信息可供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时参考: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白色浑浊物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充足。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空气主要是由氮气、氧气组成,还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实验中我们将主要观察呼吸前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的变化。
步骤1
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收集两瓶空气样品。
步骤2
取另外两个集气瓶,将它们分别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水槽中,向集气瓶内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取出正立在桌面上。
步骤3:比较氧气的含量
现象
结论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样品瓶中和呼出的气体样品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到的结论。
步骤4:比较二氧化碳的含量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的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分析由此得到的结论。
现象
结论
步骤5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哈气,对比观察两块玻璃片上方山的变化
现象
结论
(三)出示小结
过渡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呢?请看小结,1分钟背诵记忆。
(教师巡视,督促每一名学生紧张高效背诵知识点)
(四)教师提问:
过渡语:学习了新知识,能否做对检测题呢?请看检测题。
1.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区别是(
)
A.吸入的空气全部是氧气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吸入的空气中不含水蒸气
D.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下图的三个集气瓶中,出现的现象是(
)
A.a中熄灭,b中变旺,c中不变
B.a中变旺,b中熄灭,c中不变
C.a、b中变旺,c中熄灭
D.三瓶气体中均熄灭
3.如图所示,将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答案要点
第1题:
D
第2题:
A
第3题:试管内液面上升,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拓展: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人体吸入空气后,空气中的氧气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中的多,氧气比空气中的少。
五、当堂训练
结合自己的体会,你认为化学中的探究需要步骤(或环节)?根据做过的探究填表: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或假设)
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
实验
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分别向其中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收集证据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
结论或解释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讨论
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六、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