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选择题千题斩07
中国地理100题
(2021·四川成都·高三模拟预测)
下图为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北大南小、东大西小
B.南大北小、东大西小
C.北大南小、西大东小
D.南大北小、西大东小
2.据图推测新疆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
A.印度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北冰洋
C.北冰洋和太平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3.近年来新疆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积雪深度呈增加趋势,这说明近年新疆气候变化趋势为(
)
A.冷干
B.暖干
C.冷湿
D.暖湿
(2021·赣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三月考)
下图示意我国某气象观测站点位置及其2019年观测所得的太阳辐射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气象观测站位于我国(
)
A.陕西北部
B.内蒙古东部
C.新疆南部
D.黑龙江北部
5.与9月相比,8月份太阳总辐射偏低主要因为(
)
A.昼长偏短
B.太阳高度偏小
C.降水偏多
D.植被覆盖度偏大
6.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
)
A.11:00左右
B.12:00左右
C.13:00左右
D.14:00左右
(2021·四川泸州·)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了耕地荒废、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规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十四五”期间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让农民在县域内自由地选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保护耕地生态
B.保障粮食安全
C.维护粮农积极性
D.增加粮食产量
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意义是(
)
A.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
B.防止农业对环境的破坏
C.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避免农村萎缩和空心化
9.“十四五”期间加快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的是(
)
A.创新生产工艺
B.提高粮食产量
C.缩小城乡差距
D.加快城镇化发展
(2021·山东淄博·高三三模)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主要由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层土淤积而成。下图为淤地坝淤满后沟道纵剖面变化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淤地坝淤满后,坝的上游(
)
A.平均坡度会变大
B.平均径流长度变长
C.沟底侵蚀基准面抬高
D.沟道从原来的“U”型演变为“V”型
11.淤地坝淤满后对其下游的影响是(
)
A.冲刷增加
B.产沙量减少
C.径流量减少
D.洪峰滞时延长
(2021·江苏金陵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下图为“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城市中,地处“两横三纵”节点城市的是(
)
A.上海
福州
B.武汉
兰州
C.重庆
郑州
D.哈尔滨
广州
13.有关城市群发展方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北部湾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B.兰西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沿边开发开放布局
C.关中平原城市群——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
D.长三角城市群——依托资源、地缘优势,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华南”
(2021·广东高三专题练习)
《瞭望》杂志报道称:“近年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出现变清态势。表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输沙量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水文站
1989年以前
1989-2015年
2016年
头道拐站
1.36
0.2
0.16
潼关站
12.1
0.55
1.08
利津站
9.86
2.56
0.11
14.黄河输沙量时空变化显著,表现在(
)
A.自上游到河流入海口逐渐增加
B.下游河段河流含沙量大于中游河段
C.1989—2015黄河下游输沙量下降幅度最大
D.1989—2016年黄河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5.“黄河变清”的影响有(
)
A.黄河下游地区洪水隐患减少
B.黄河三角洲海水侵蚀加剧
C.黄河原有生态平衡或遭破坏
D.黄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上升
(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
河道来沙系数(ζ)是指河流含沙量与流量的比值,主要反映河道输沙能力与水沙变化关系。依据河道来沙系数将水沙运动状态划分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协调(0.009<ζ<0.011)与水多沙少(ζ<0.009)3种状态。水沙搭配关系越不协调,越容易导致河道冲刷或淤积。下图示意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头道拐水文站位置及各季节来沙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头道拐水文站河道输沙能力最大的季节是(
)
A.秋季
B.冬季
C.夏季
D.春季
17.头道拐水文站不同季节水沙不协调引起的河道冲淤状态是(
)
A.春季淤积
B.夏季冲刷
C.秋季冲刷
D.冬季淤积
18.导致头道拐水文站春季水沙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用水
②风沙入黄
③河道封冻
④降水产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如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0.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
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
(2021·辽宁沈阳·)
贵州某村落历史悠久,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村落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有利于(
)
A.保温
B.防火
C.御敌
D.排涝
22.据图推测该村落道路的走向布局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地形
B.减少占地
C.增强通风
D.改善采光
(2021·安徽)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在一个特定的区地内。最高点海拔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它是描述一个区域地形特征的宏观性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依据地形起伏度可将我国地形划分为七个学级,印平原(≤30米)、台地(31-70米)、丘陵(71~200米)、小起伏山地(201~500米)、中起伏山地(501-1000米)、大起伏山地(1001~2500米)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米)。下表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景观类型随地形起伏及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形类型
景观类型(km2)
面积比例(%)
旱地
林地
水域
水田
石淡化
聚落
草地
平原
1.57
2.29
4.24
2.65
-
0.06
0.88
0.01
台地
247.24
217.17
34.73
348.08
13.78
31.34
144.66
0.59
丘陵
5993.73
12048.34
97.34
4031.79
845.27
255.89
6640.01
16.98
小起伏山
16411,41
68029.41
149.40
5065.90
3908.21
121.73
25454.92
67.63
中起伏山
3154.42
15682,77
12.26
740.69
704.84
6.43
5622.55
14.72
大起伏山
15.05
70.01
-
5.05
19.30
-
31.06
0.08
面积比例(%)
14,66
54.52
0.17
5.79
3.12
0.24
21.51
23.该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可能是(
)
A.贵州省
B.安徽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24.该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丘陵
C.小起伏山地
D.中起伏山地
25.关于该区域景观类型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人类活动较活跃
B.林地、草地和水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C.地形起伏度是影响景观类型空间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D.水田和旱地集中在低山丘陵,便于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2021·山东高三模拟预测)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安徽部分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且价格不断上涨,同时一些农民收割水稻后,多不翻耕直接播种冬小麦。完成下面小题。
26.土地流转价格升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①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多②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③调整作物种植结构④实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农民在收割水稻后,多不翻耕直接播种冬小麦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价格上涨
B.劳动力成本上涨
C.环保成本上涨
D.保护耕地的需要
(2021·江苏苏州·高三二模)
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常分布在沿江滨湖的地区,形成“河中有田、田中有河”的复杂结构,内有排灌系统,是重要的农田,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逐步扩大。下图左为江汉平原荆江北岸局部圩垸分布图,下图右为垸田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江汉平原垸田形成的背景有(
)
①河道弯曲,裁弯取直②地势低平,春夏多涝③人少地多,中国粮仓④人口迁移,劳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9.圩垸农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水利
B.地形
C.气候
D.人口
(2021·河北石家庄·高三二模)
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且含冰的岩石和土壤,土壤冻结状态持续半年至数月称为季节冻土,其最大冻结深度和土壤冻结时长直接影响农业活动和工程建设。伊犁地区位于我国天山西部,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下表示意伊犁地区各站点土壤冻结和融化时间。研究发现昭苏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小于特克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站点
土壤冻结时间
土壤融化时间
伊宁(43957'N,81°20'E)
11月下旬
3月中旬
昭苏(43°09'N,81°08'E)
11月上旬
4月中旬
尼勒克(43948'N,82031'E)
11月中旬
3月下旬
特克斯(43°11'N,81946'E)
11月中旬
3月下旬
30.伊犁地区各站点中海拔最高的为(
)
A.伊宁
B.昭苏
C.尼勒克
D.特克斯
31.昭苏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小于特克斯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
B.植被较少
C.积雪较厚
D.纬度较低
(2021·福建厦门·高三三模)
以下歌词选段中的"地窝子"是一种半地下式的地窖房,早期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住所,一般深约2米,房顶覆盖红柳、梭梭和厚土,仅有一处洞口沿坡道可上到地面。20世纪90年代起,"地窝子"逐渐被砖瓦房取代。
茫茫戈壁滩,无边的黄沙,地窝子就是我的家;太阳晒,风儿刮,一碗汤水半碗沙。苦不苦,咱不怕,八千里路云和月,挡不住援疆的步伐。(《豫疆情》歌词节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新疆的地窝子洞口通常朝向(
)
A.北面
B.南面
C.西面
D.东面
33.与地上砖瓦房相比,新疆的地窝子(
)
A.冬暖夏凉
B.利于通风散热
C.阴暗干燥
D.防风沙效果好
34.若设计和布局合理,与河南相比,新疆的砖瓦房(
)
A.楼间距较小
B.楼高较高
C.门窗数较多
D.墙体较厚
(2021·四川凉山·高三三模)
4月13日,松花江干流全线开江,较黄河开河晚了近1个月。开江期间,松花江干流佳木斯江段发生局部冰凌卡塞河道,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凌汛洪水,今年洪水较常年水位偏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松花江开江较黄河开河晚,主要是(
)
A.松花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高
B.黄河含沙量更大
C.黄河流域人口多,经济发达
D.松花江流域纬度较高
36.今年洪水水位较常年高,主要是(
)
①去年冬季封江时水位较低②冰层厚度较大③春季气温回升快④冬季降水偏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7.从流向上判断,冰凌卡塞河道较严重的河段是(
)
A.自西南流向东北
B.自西北流向东南
C.自正北流向正南
D.自正西流向正东
(2021·天津市第四中学高三一模)
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观测統计发现,该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最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秋冬季节,形成该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
A.日照变长
B.对流减弱
C.锋面过程
D.对流旺盛
39.我国环渤海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份最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时段内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容易形成(
)
A.稳定少动高压和较弱风速
B.稳定少动低压和较大风速
C.不稳定高压和较大风速
D.不稳定低压和较弱风速
(2021·江西师大附中)
东北地区把初冬季节河流被冰层完全覆盖叫“封江”。封江的河面平整光滑,称为“文封江”;冰排在江面上叠起,江面起伏不平,称为“武封江”。历史上松花江哈尔滨段多次出现“武封江”现象,发生时常伴随寒潮天气。2006年松花江大顶子山水利工程开始蓄水,哈尔滨城区河段每年都是“文封江”。2020年11月,哈尔滨城区河段又出现了“武封江”景象。下图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2006年以后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武封江”很少出现,主要是大顶子山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松花江(
)
A.流速变缓
B.流量变大
C.水位升高
D.水温上升
41.导致2020年11月哈尔滨城区河段又出现了“武封江”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风天气②水位上涨③迅速降温④含沙量大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2.松花江出现“武封江”可能会给河流沿岸地区造成(
)
①洪涝灾害②低温冻害③堤坝破坏④农业减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1·江苏无锡·高三一模)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示意图,A、B、C示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关于产业集群培育过程及转移的叙述正确是(
)
A.早期阶段,开发区以省级为主且数量不多,相邻开发区之间联系弱
B.中期阶段,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增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C.后期阶段,开发区之间形成致密的网络联系,但强度明显减弱
D.产业由高能级区域向低能级区域转移过程中须拥有类似的产业基础
44.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分工与合作合理的是(
)
A.上游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B.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矿产金属加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C.下游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能级依次递减,产业转移自上而下
(2021·全国)
有“天然种子生产车间”、“天然种子仓库”之美誉之称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少有的适宜多种农作物制种区域,“天干而地不干”是其作为制种基地的独特自然条件。通过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该地区已培养出一大批熟知制种知识的企业技术骨干和掌握农作物制种技术的农户,制种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得以不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与其他地区种子库相比较,河西走廊种子库更加关注(
)
A.优化农业结构
B.保障粮食安全
C.保护种子纯度
D.培育多样品种
46.河西走廊发展“天然种子生产车间”的独特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冰雪融水
C.科学技术
D.人烟稀少
(2021·全国)
哈拉哈河属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正源)水系,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部,自东南流向西北,全长399千米。哈拉哈河的三潭峡到金江沟林场河段长度约20km,在-40℃以下的气温下,不但不结冰,水中还生长着水草,河面上冒着腾腾热气,此河段成为“不冻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哈拉哈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有(
)
A.地下水、积雪融水
B.高山冰雪融水、雨水
C.积雪融水、雨水
D.湖泊水、地下水
48.三潭峡到金江沟林场河段成为“不冻河”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速湍急
B.流经地热丰富地段
C.干热风影响大
D.流经地势低洼地区
49.哈拉哈河可能具有的水文特征是(
)
A.含沙量大
B.山洪暴发
C.凌汛现象
D.急流瀑布
(2021·河北高三模拟预测)
植被覆盖指数主要应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数值介于-1和1之间,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地处甘肃省的哈思山是祁连山每年4、5月份人工造林的重点地区。下图为哈思山(平均海拔2400—2700米)植被覆盖指数与温度、降水的月平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0.哈思山植被覆盖指数月变化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是(
)
A.前期滞后于温度变化,与降水变化基本一致
B.超前于温度变化,滞后于降水变化
C.前期滞后于降水变化,与温度变化基本一致
D.超前于降水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
51.推测哈思山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2.哈思山造林活动多选在每年4、5月份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指数低,生长空间大
B.积雪融水较少,便于栽种
C.气温尚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
D.降水急剧增多,水源充足
(2021·福建福州·)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该湖沿岸湿地芦苇广布,建有我国最大的湿地公园。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博斯腾湖每年都在鱼群密集、鱼个头大的地点开展“拜请湖神”及冬捕活动。下图是博斯腾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3.下列河流中,从博斯腾湖流出的是(
)
A.孔雀河
B.开都河
C.黄水沟
D.清水河
54.最佳冬捕地点最可能在博斯腾湖的(
)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55.与南岸相比,博斯腾湖北岸的农业开发规模较大,主要得益于(
)
A.季风影响明显
B.光热条件优越
C.灌溉水源丰富
D.山麓土质疏松
(2021·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预测)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地理的天然界限,区内山高谷深,植被分异明显,图1示意秦岭-大巴山部分区域。图2示意秦岭太白山、大巴山区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秦岭-大巴山对气流的屏障作用促进了自然植被的(
)
A.南北分异
B.垂直分异
C.东西分异
D.非地带性
57.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其对林线、雪线高度产生影响。下列地点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
)
A.神农架南坡
B.神农架北坡
C.太白山南坡
D.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58.从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来看,大巴山与秦岭相比可能更适合作为(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B.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C.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2021·全国高三模拟预测)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产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对我国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与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台风生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等关系极为密切。下图为一般年份副高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9.2020年6月至7月,南方遭遇多轮强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超长“待机”,说明副高异常。副高此异常主要表现为(
)
A.势力强,移动慢
B.势力强,移动快
C.势力弱,移动慢
D.势力弱,移动快
60.2020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地区出现了史上少有的7月“空台”(无台风登陆)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北太平洋洋面受副高控制,无台风生成
B.副高一直控制我国东南沿海,无台风登陆
C.副高一直控制我国东南沿海,高温天气多
D.西北太平洋洋面受副高控制,台风势力弱
61.气象观测发现我国台风和梅雨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即“梅雨强则台风弱,台风来则梅雨消”。形成2020年7月我国梅雨强、台风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冷空气东移缓慢,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北
B.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南
C.南方暖空气北移迅速,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西
D.南方暖空气北移缓慢,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东
(2021·全国)
"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下图为我国"回南天"发生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2.“回南天”现象发生时,气压变化和大气运动合理的是(
)
A.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短时间明显增强,海洋暖湿气流入室
B.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室内暖空气遇冷水汽凝结
C.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形成锋面水汽冷凝
D.亚洲高压短时间增强,冷空气快速南下,造成室内水汽凝结
63."回南天"现象发生时,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冷空气南下时,打开北面的窗户通风换气
B.早晚开窗,可以减轻"回南天"现象
C.晴朗的白天开窗通风,晚上关闭门窗
D.关闭北面和西北面的窗户,防止冷空气入内
(2021·湖南郴州·高三三模)
我国某山山地垂直植被带谱完整,是高差达7000米左右(南坡)和5000米左右(北坡)的高大山地。下图示意该山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4.图中甲坡为(
)
①阳坡②阴坡③迎风坡④背风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5.该山最可能位于(
)
A.海南
B.新疆
C.西藏
D.江西
(2021·山东滨州·高三一模)
古徽州地区(今皖、浙、赣三省交界)是古代徽商的发源地,当地山区面积大,居民与区外发展商贸,徽商自南宋初期兴起。下图示意古徽州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6.南宋初期,古徽商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
)
A.齐鲁地区
B.关中地区
C.吴、楚地区
D.滇、藏地区
67.在古徽商贸易中,运出和运入的主要货物最有可能是(
)
A.竹器
笔墨
B.茶叶
粮食
C.石材
药材
D.丝绸
盐巴
(2021·福建高三)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8.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来自四周的水汽丰富,大气吸热多
C.高原面热容量小,升温快
D.高原面吸热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多
69.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最低气压值出现在(
)
A.冬季
B.夏季
C.春季
D.秋季
70.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
)
A.降水增多
B.降水减少
C.降水不变
D.降水变量增大
(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模拟预测)
下图为我国台湾地区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有大量仙人掌生长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2.浊水溪因四季浑浊而得名,其下游最高水位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3.每年冬半年,浊水溪北岸高滩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南岸高滩地则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人类活动
(2021·普宁英才华侨中学)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高山之一,平均海拔为3700m,气候垂直差异大,降水的一部分以冰和雪的形式被储藏起来,成为天然的“固体水库”。读祁连山月积雪覆盖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74.祁连山的积雪面积年内变化特点是(
)
A.一年只有1个峰值
B.与气温变化完全一致
C.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D.秋季是积雪的积累期
75.祁连山地区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人工湖水
(2021·河南高三开学考试)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超过85%。新疆棉花种植区多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区(如下图所示)。每到收获季,新疆的棉田会迎来数十万“拾花客”,他们从河南、山东、湖北等省来到新疆采摘棉花。近年来,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6.与长江中下游棉区相比,新疆棉区种植棉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地势低平
C.黑土深厚肥沃
D.光照充足
77.影响新疆棉花种植区分布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灌溉水源
D.人口分布
78.近年来,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机械化采棉模式的推广
B.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C.高产品种的大规模种植
D.东部人口老龄化严重
(2021·天津高考真题)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9.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80.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
青藏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工程的设想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论。下面图甲为雅鲁藏布江主要水文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图,图乙为“藏水北调”工程线路(设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1.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B.常发生凌汛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增大
82.“藏水北调”工程不会(
)
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
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
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
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
(2021·南京市中华中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3.当副高北移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多数河流出现春汛
B.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有梅雨天气
C.华北地区遭受严重寒潮危害
D.南部沿海出现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84.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
)
A.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
B.锋面雨带仅控制青藏高原地区
C.几乎没有台风影响我国
D.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
(202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月考)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
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5.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其原因有(
)
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光照强②白天晴天多③空气水汽少,云雨天气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86.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
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
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2021·全国)
2009年9月24日,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工兴建,这标志着中国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甘肃兰州、新疆鄯善等几个地区入选国家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名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7.兰州和鄯善入选国家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名单的最大优势是(
)
A.接近市场,交通便利
B.位于石油产地,运输距离近
C.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D.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线和我国西部石油管线注入油料
88.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除了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外,还可以(
)
①拓展石油进口渠道
②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③努力开发新能源
④制定能源资源开发战略⑤积极发展陆军国防力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89.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的重要意义最主要的是(
)
A.加快当地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东西部的优势互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C.降低能源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
(2021·沭阳如东中学高三一模)
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16~18℃,当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下图为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0.马铃薯在东北平原种植的最佳时期有(
)
A.3月播种,5月收获
B.5月播种,9月收获
C.7月播种,11月收获
D.11月播种,次年2月收获
91.有关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生产的自然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低,光热充足
B.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
C.地形复杂,水热组合多样
D.土壤肥沃
(2021·鸡西市第一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2.甲地和乙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单位:mm年)(
)
A.>400,>25
B.<400,>25
C.>400,<25
D.<400,<25
93.图中河流在A河段的水文特征有(
)
A.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小、有结冰期
B.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C.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D.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2021·天津滨海新·大港一中高三开学考试)
下图为“沿32°N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94.图中②③④代表的地形区依次是(
)
A.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河西走廊
B.四川盆地雪峰山江南丘陵
C.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D.横断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95.图中①地形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内部山脉相对高度大
96.图中②地形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在省区为中部经济地带
B.紫色土广布
C.天然气、井盐等资源丰富
D.该区域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021·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下图为该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图和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7.关于湖泊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③河流补给类型相同
B.该湖泊为咸水湖
C.①河与②河相比,流速快
D.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
98.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
)
A.3月
B.4月
C.10月
D.11月
(2021·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
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近年来经过大规模吹沙填海形成约3平方千米的岛后,当地发现了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淡水资源。永暑岛出现地下淡水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淡水透镜体”的作用,即因咸、淡水的密度差异导致地下淡水漂浮在咸水之上,中央厚、边缘薄,宛如透镜体形状。图为“淡水透镜体”的原理。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99.吹沙填海对当地出现淡水资源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陆地面积扩大增加了当地降水量②提供了足够大的集水面积
③砂石的集中堆砌减弱了海水渗入④砂石可过滤海水中的盐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0.虽然有“淡水透镜体”的作用,但当地淡水资源仍然非常缺乏,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面积小,储存淡水条件较差
C.植被茂密,蒸腾强
D.重化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高考地理之区域地理选择题千题斩07
中国地理100题
(2021·四川成都·高三模拟预测)
下图为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空间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北大南小、东大西小
B.南大北小、东大西小
C.北大南小、西大东小
D.南大北小、西大东小
2.据图推测新疆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
A.印度洋和大西洋
B.大西洋和北冰洋
C.北冰洋和太平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3.近年来新疆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积雪深度呈增加趋势,这说明近年新疆气候变化趋势为(
)
A.冷干
B.暖干
C.冷湿
D.暖湿
【答案】1.C
2.B
3.D
【解析】1.由图可知,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北大南小、西大东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新疆位于亚欧大陆内部,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新疆冬季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北大南小、西大东小,说明新疆的主要水汽来源是大西洋和北冰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近年来新疆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说明近年新疆气候变暖,积雪深度呈增加趋势,这说明近年新疆降水增多,气候变湿,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在这些因素当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它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而决定了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气候,同时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比较多,内陆地区降水比较少。地形:一般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比较多,背风坡降水比较少。洋流: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人类的活动对气候也是有影响的。其中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因而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2021·赣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三月考)
下图示意我国某气象观测站点位置及其2019年观测所得的太阳辐射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气象观测站位于我国(
)
A.陕西北部
B.内蒙古东部
C.新疆南部
D.黑龙江北部
5.与9月相比,8月份太阳总辐射偏低主要因为(
)
A.昼长偏短
B.太阳高度偏小
C.降水偏多
D.植被覆盖度偏大
6.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在北京时间(
)
A.11:00左右
B.12:00左右
C.13:00左右
D.14:00左右
【答案】4.B
5.C
6.B
【解析】4.由图可知,该气象站的地理坐标大致为(49°N,120°E)左右,据此可以确定该气象站位于我国内蒙古东部,故排除A、C、D三项,B项正确。
5.与9月相比,8月份太阳总辐射偏低主要因为8月份我国东北部地区正值雨季,降水较多,云量大,增强了大气的削弱作用,使该月太阳总辐射量偏低,所以C项正确;与9月相比,该地8月份昼长偏长,故A错;与9月相比,该地8月份太阳高度偏大,故B项错;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位于草地,植被覆盖度对太阳总辐射量影响不大,故排除D项。综合上述分析,本题C项正确。
6.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由于该气象站的经度在120°E左右,所以该地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大致相同,该地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就是太阳高度角最大时刻,即:该地的地方时12:00左右,故本题A、C、D三项错误,B为正确选项。
【点睛】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
(1)太阳高度: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其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阳高度大,等量的光线散布的面积小,光热集中,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多,反之就越少。另一方面,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经过的大气层的距离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多,反之就越少。
(2)云量:云量的多少和云层的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因而晴天比阴天太阳辐射强。
(3)地势高低: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弱,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4)日照时间的长短----日照长,辐射强度大。
(2021·四川泸州·)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农村陆续出现了耕地荒废、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规定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十四五”期间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让农民在县域内自由地选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保护耕地生态
B.保障粮食安全
C.维护粮农积极性
D.增加粮食产量
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意义是(
)
A.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
B.防止农业对环境的破坏
C.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避免农村萎缩和空心化
9.“十四五”期间加快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的是(
)
A.创新生产工艺
B.提高粮食产量
C.缩小城乡差距
D.加快城镇化发展
【答案】7.B
8.D
9.C
【解析】7.当前阶段,大量的耕地被用于养鱼、种树甚至用于建设厂房等非农业活动,导致我国粮食产量减少,为保护我国粮食安全,我国坚持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保障耕地面积的同时保障粮食产量,并非保护耕地生态,故A错,B正确,维护粮农积极性,需要国家制定优惠政策,该建议不能维护粮农的积极性,故C错,增加粮食产量主要靠科技,该建议是为了保障粮食产量,故D错。故选B。
8.乡村振兴,可以增加乡村就业机会,不会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故A错,农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是毁林开荒,向大自然强取耕地,与乡村振兴无关,故B错,乡村振兴不会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收入增加,会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C错,乡村振兴,会导致外出务工的农民减少,避免农村萎缩和空心化,故D正确。故选D。
9.农村现代化是指机械化、信息化、网络化,与创新生产工艺无关,故A错,提高粮食产量,主要靠科技投入,故B错,农村现代化后,会导致与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缩小城乡差距,故C正确,农村现代化不会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与城市化无关,故D错。故选C。
【点睛】保护利用耕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
(2021·山东淄博·高三三模)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主要由坡面上流失下来的表层土淤积而成。下图为淤地坝淤满后沟道纵剖面变化图(单位: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淤地坝淤满后,坝的上游(
)
A.平均坡度会变大
B.平均径流长度变长
C.沟底侵蚀基准面抬高
D.沟道从原来的“U”型演变为“V”型
11.淤地坝淤满后对其下游的影响是(
)
A.冲刷增加
B.产沙量减少
C.径流量减少
D.洪峰滞时延长
【答案】10.C
11.A
【解析】10.淤地坝拦截上游地区坡面上流失的水土,淤积成坝地,上游平均坡度会变小,A错误;河流平均径流长度变短,B错误;坝地使沟谷海拔抬高,沟底侵蚀面海拔也抬高,C正确;沟道泥沙淤积,从原来的V型演变成为U型,D错误;故选C。
11.淤地坝淤满后,相对于淤满前,拦水拦沙能力减弱,对下游冲刷增强,A正确;淤地坝淤满后,拦沙能力下降了,下游产沙量增加,B错误;淤地坝淤满后,拦水能力下降,下游径流量变大,C错误;淤地坝淤满后,滞洪能力下降,洪峰滞时缩短,D错误;故选A。
【点睛】修建大坝的利弊:一、修建水坝的好处:1、调节河流径流,改善库区气候(减小温差、增加空气湿度);2、可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等。二、修建水库的弊端:第一、对库区上游的影响:1、水库蓄水蓄沙,水质下降,洄游产卵的生物数量减少;2、淹没农田,居民要离开家乡。第二、对库区的影响:1、库区水质富营养化,水位上升使得地下水上升,蒸发加剧,导致库区耕地盐碱化;2、蓄水使得库区压力增大可能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如库区地震;第三、对库区下游的影响:1、下游泥沙沉积减弱,有机质沉积减少,径流量减少,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紧张;2、入海口因沉积减缓,加之海浪侵蚀使得三角洲(海岸线)后退威胁沿海地区;3、入海口营养物质减少,影响动植物生存。
(2021·江苏金陵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城市群发展为抓手,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下图为“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城市中,地处“两横三纵”节点城市的是(
)
A.上海
福州
B.武汉
兰州
C.重庆
郑州
D.哈尔滨
广州
13.有关城市群发展方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北部湾城市群——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B.兰西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沿边开发开放布局
C.关中平原城市群——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
D.长三角城市群——依托资源、地缘优势,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华南”
【答案】12.C
1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铁路线以及城市群的相关知识。
12.从图中可以看出,福州和哈尔滨并没有处在横向铁路的节点处,故
AD
两项错误;而兰州也没有处在纵向铁路的节点处,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和郑州都处在“两橫三纵”铁路线的节点处,故C项正确。
13.北部湾地处海南省和广西自治区,科技创新水平相对较低,故
A项错误;兰西城市群距离我国边境较远,并不属于沿边开发,故B项错误;关中平原城市群制造业和服务业较发达,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先行区,故C
项正确;长汇三角洲城市群资源较匮乏,故D项错误。
【点睛】本体的难点为城市地点的确定,需要对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特点和名称比较熟悉。
(2021·广东高三专题练习)
《瞭望》杂志报道称:“近年来,世界上输沙量最大、含沙量最高的河流——黄河,泥沙含量锐减,出现变清态势。表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不同年份输沙量比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水文站
1989年以前
1989-2015年
2016年
头道拐站
1.36
0.2
0.16
潼关站
12.1
0.55
1.08
利津站
9.86
2.56
0.11
14.黄河输沙量时空变化显著,表现在(
)
A.自上游到河流入海口逐渐增加
B.下游河段河流含沙量大于中游河段
C.1989—2015黄河下游输沙量下降幅度最大
D.1989—2016年黄河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15.“黄河变清”的影响有(
)
A.黄河下游地区洪水隐患减少
B.黄河三角洲海水侵蚀加剧
C.黄河原有生态平衡或遭破坏
D.黄河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上升
【答案】14.D
15.A
【解析】14.由表格三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判断,黄河自上游到河流入海口的输沙量并不是逐渐增加,A错误。除去1989~2015年期间,下游河段含沙量小于中游河段,B错误。1989~2015年,黄河中游输沙量下降幅度最大,C错误。1989~2016年,除去中游,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D正确。
15.黄河变清,下游河床淤积减轻,洪水隐患减少,A正确。黄河三洲仍以堆积为主,且海水侵蚀强度受其影响不大,B错误。黄河变清,说明生态得到恢复,C错误。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不会因此上升,D错误。故选A。
【点睛】黄河携带的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但根本在于加强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
河道来沙系数(ζ)是指河流含沙量与流量的比值,主要反映河道输沙能力与水沙变化关系。依据河道来沙系数将水沙运动状态划分为水少沙多(ζ≥0.011)、水沙协调(0.009<ζ<0.011)与水多沙少(ζ<0.009)3种状态。水沙搭配关系越不协调,越容易导致河道冲刷或淤积。下图示意黄河干流内蒙古段头道拐水文站位置及各季节来沙系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头道拐水文站河道输沙能力最大的季节是(
)
A.秋季
B.冬季
C.夏季
D.春季
17.头道拐水文站不同季节水沙不协调引起的河道冲淤状态是(
)
A.春季淤积
B.夏季冲刷
C.秋季冲刷
D.冬季淤积
18.导致头道拐水文站春季水沙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①生产用水
②风沙入黄
③河道封冻
④降水产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6.C
17.A
18.A
【解析】16.从文字材料中可知,来水系数指的是河流含沙量与流量的比值,这个数值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流的含沙量大,从图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夏季的来沙系数最高,据此可知,输沙能力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故选C。
17.水多沙少应当是冲刷作用为主,水少沙多应当是淤积作用为主。依据此原理对照图表当中的信息,可知,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是水少沙多,以淤积为主,冬季水多沙少,以冲刷为主,故选A。
18.春季是水少沙多,考虑来水量和沙源,来水量方面,春季,该地区降水较少,且蒸发量较大,地表裸露,容易起沙,同时春季农业生产用水量大,水量损耗大。故水少沙多。故选A。
【点睛】风沙问题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沙源,二是风力风向,基本上就能搞定大部分的风沙沉积地貌和风沙治理等问题。
(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
陕西窑洞聚落的院落模式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从渭北到陕北呈现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如图示意三种典型院落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陕西窑洞三种院落模式从南到北总体分布趋势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20.院落模式呈现地域分异的直接影响因素是(
)
A.土壤性状
B.地貌条件
C.光照强度
D.文化传统
【答案】19.C
20.B
【解析】19.根据所学知识,从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势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厢房式窑洞主要依山或沿沟而建,一侧靠山;厢窑式窑洞主要建设在山坡上,三侧被山体环绕;地坑院式窑洞主要分布在无山体可依靠的平坦黄土塬区。因此从渭北到陕北,三种窑洞院落自南向北分布的总体趋势是厢房式窑洞、厢窑式窑洞、地坑院式窑洞,C正确,A、B、D错误。
20.从渭北到陕北土壤性状类似,A错误;地貌有高低起伏,因此几种民居呈现出不同的特点,B正确;光照强度相差不大,不是院落模式分异的主要原因,C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传统使院落分异,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以传统民居来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特征。窑洞有便于取材、冬暖夏凉、透气性能好等优点。缺点是采光不佳。
(2021·辽宁沈阳·)
贵州某村落历史悠久,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该村落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有利于(
)
A.保温
B.防火
C.御敌
D.排涝
22.据图推测该村落道路的走向布局主要是为了(
)
A.适应地形
B.减少占地
C.增强通风
D.改善采光
【答案】21.C
22.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影响城市交通布局的因素及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综合思维。
21.贵州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村落布局对保温考虑较少,A项错误;建筑物密度高不利于防火,B项错误;道路互不相通不利于顺利排涝,D项错误;村落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当遭遇外部人侵时容易躲藏,且外敌难以直接进人内部,容易迷路,御敌作用明显,C项正确。故选C。
22.图中未显示耕地的位置,该村落道路布局与农耕关系不大,也未体现房屋的占地面积与道路走向的关系,B项错误;贵州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主要道路走向不利于通风,C项错误;贵州多山地,村落依山而建,道路系统布局主要是为了适应地形,与采光关系不大,A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A。
【点睛】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2021·安徽)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在一个特定的区地内。最高点海拔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它是描述一个区域地形特征的宏观性指标。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依据地形起伏度可将我国地形划分为七个学级,印平原(≤30米)、台地(31-70米)、丘陵(71~200米)、小起伏山地(201~500米)、中起伏山地(501-1000米)、大起伏山地(1001~2500米)和极大起伏山地(>2500米)。下表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景观类型随地形起伏及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形类型
景观类型(km2)
面积比例(%)
旱地
林地
水域
水田
石淡化
聚落
草地
平原
1.57
2.29
4.24
2.65
-
0.06
0.88
0.01
台地
247.24
217.17
34.73
348.08
13.78
31.34
144.66
0.59
丘陵
5993.73
12048.34
97.34
4031.79
845.27
255.89
6640.01
16.98
小起伏山
16411,41
68029.41
149.40
5065.90
3908.21
121.73
25454.92
67.63
中起伏山
3154.42
15682,77
12.26
740.69
704.84
6.43
5622.55
14.72
大起伏山
15.05
70.01
-
5.05
19.30
-
31.06
0.08
面积比例(%)
14,66
54.52
0.17
5.79
3.12
0.24
21.51
23.该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可能是(
)
A.贵州省
B.安徽省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24.该区域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平原
B.丘陵
C.小起伏山地
D.中起伏山地
25.关于该区域景观类型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平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人类活动较活跃
B.林地、草地和水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C.地形起伏度是影响景观类型空间分异的最主要因素
D.水田和旱地集中在低山丘陵,便于开展农业生产活动
【答案】23.A
24.B
25.D
【解析】23.该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小起伏山地占比67.63%
,分布面积最广,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符合贵州省的地形特征。A正确。安徽位于第三阶梯,地形是平原丘陵为主,新疆位于西北地区,地形以盆地和山地为主,内蒙古地势平坦,以高原为主,起伏小,BCD错误,故选A。
24.由表可知,该区域的丘陵地形旱地和水田面积相对较大,其他类型的土地也相对较多,适合人类的居住和生活,聚落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丘陵。B正确。故选B。
25.一般而言,平原地区水热条件较好,但是该区域水田、旱地和聚落面积小,人类活动少,A错误。该区域林地、草地面积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B错误。地形起伏度、人类活动等都是影响景观类型空间分异的最主要因素,C错误。该区域水田和旱地集中在低山丘陵,便于农业生产活动开展,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通过表格的数据进行判断省级行政区、聚落分布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解题时要认真阅读表格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不同的地形土地面积大小和占比,从而作出正确选择。
(2021·山东高三模拟预测)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安徽部分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且价格不断上涨,同时一些农民收割水稻后,多不翻耕直接播种冬小麦。完成下面小题。
26.土地流转价格升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
)
①导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多②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小
③调整作物种植结构④实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农民在收割水稻后,多不翻耕直接播种冬小麦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价格上涨
B.劳动力成本上涨
C.环保成本上涨
D.保护耕地的需要
【答案】26.D
27.B
【解析】26.土地流转促使经营者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增加投资,但这与流转价格升高无直接关系,①错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可以使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②错误。由于流转价格升高,经营者必须要种植单产效益好的作物,作物种植结构会调整,③正确。实施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才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④正确,故选D。
27.农民在收割水稻后,多不翻耕直接播种冬小麦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这样可以减少劳动成本的投入,增加利润。B正确,与土地价格上涨关系不大,与环保成本上涨无关,不是出于耕地的保护,ACD错误。故选B。
【点睛】点评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了土地流转价格升高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读材料分析解决问题。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i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明确了关于“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的规定;2014年,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大力发展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五年内完成承包经营权确权。
(2021·江苏苏州·高三二模)
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垸广布,常分布在沿江滨湖的地区,形成“河中有田、田中有河”的复杂结构,内有排灌系统,是重要的农田,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逐步扩大。下图左为江汉平原荆江北岸局部圩垸分布图,下图右为垸田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江汉平原垸田形成的背景有(
)
①河道弯曲,裁弯取直②地势低平,春夏多涝③人少地多,中国粮仓④人口迁移,劳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9.圩垸农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水利
B.地形
C.气候
D.人口
【答案】28.D
29.A
【解析】28.垸田是浅水处筑堤排水形成的田地,河流裁弯取直并不能增加耕地面积,①错误;垸田在丰水期夏季容易被淹没,但不影响其开发,②错误;垸田开发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不足,因此要通过垸田来增加耕地面积,③正确;随着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而逐步扩大,说明有了人口迁移,劳力更充足,面积不断扩大,④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D③④。
29.垸田是一种在浅水处修筑堤坝排水之后形成的田地,属于农田水利设施的一种模式,因此圩垸农业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水利。A正确;B、C、D错误。
【点睛】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在长江下游叫做“圩”,中游叫做“垸”,统称“圩垸”。若干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
(2021·河北石家庄·高三二模)
冻土是一种温度低于0℃且含冰的岩石和土壤,土壤冻结状态持续半年至数月称为季节冻土,其最大冻结深度和土壤冻结时长直接影响农业活动和工程建设。伊犁地区位于我国天山西部,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下表示意伊犁地区各站点土壤冻结和融化时间。研究发现昭苏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小于特克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站点
土壤冻结时间
土壤融化时间
伊宁(43957'N,81°20'E)
11月下旬
3月中旬
昭苏(43°09'N,81°08'E)
11月上旬
4月中旬
尼勒克(43948'N,82031'E)
11月中旬
3月下旬
特克斯(43°11'N,81946'E)
11月中旬
3月下旬
30.伊犁地区各站点中海拔最高的为(
)
A.伊宁
B.昭苏
C.尼勒克
D.特克斯
31.昭苏的季节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小于特克斯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低
B.植被较少
C.积雪较厚
D.纬度较低
【答案】30.B
31.C
【解析】30.本题主要考察考生识图能力。由图可知,昭苏土壤冻结时间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由此可见,昭苏海拔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1.由题意并结合所学知识,昭苏海拔比特克斯高,A错误。植被并不是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昭苏海拔高,温度更低,积雪不易融化,积雪较特克斯厚,积雪起保温作用,导致昭苏冻土深度较小,C正确,昭苏和特克斯纬度相差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冻土的厚度及其影响因素,冻土是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一般可分为短时冻土(数小时/数日以至半月)/季节冻土(半月至数月)以及多年冻土(又称永久冻土,指的是持续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冻结不融的土层)。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正由于这些特征,在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就必须面临两大危险:冻胀和融沉。随着气候变暖,冻土在不断退化。
(2021·福建厦门·高三三模)
以下歌词选段中的"地窝子"是一种半地下式的地窖房,早期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工的住所,一般深约2米,房顶覆盖红柳、梭梭和厚土,仅有一处洞口沿坡道可上到地面。20世纪90年代起,"地窝子"逐渐被砖瓦房取代。
茫茫戈壁滩,无边的黄沙,地窝子就是我的家;太阳晒,风儿刮,一碗汤水半碗沙。苦不苦,咱不怕,八千里路云和月,挡不住援疆的步伐。(《豫疆情》歌词节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新疆的地窝子洞口通常朝向(
)
A.北面
B.南面
C.西面
D.东面
33.与地上砖瓦房相比,新疆的地窝子(
)
A.冬暖夏凉
B.利于通风散热
C.阴暗干燥
D.防风沙效果好
34.若设计和布局合理,与河南相比,新疆的砖瓦房(
)
A.楼间距较小
B.楼高较高
C.门窗数较多
D.墙体较厚
【答案】32.B
33.A
34.D
【解析】32.新疆的地窝子建在戈壁沙漠地区,该地盛行西北风,开口朝南可以防风沙,同时地窝子在地下2米,朝南利于采光。故选B,ACD错误。
33.与地上瓦房相比,地窝子在地下,受外界气温影响小,室内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A正确;在地下不利于通风散热,B错误;沙漠地区,地上更加干燥,C错误;由材料“房顶覆盖红柳、梭梭和厚土”可知,地窝子构造简陋,与瓦房比防风沙能力较差,D错误。故选A。
34.新疆与河南相比,纬度更高,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故楼间距要大,A错误;新疆地广人稀,河南人口密度大,故河南的楼高更高,B错误;新疆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门窗数量少,C错误;
新疆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墙体较厚,可以减少和外界交换热量,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室内的变化不大,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座北朝南,
门窗朝南开放,阳台多设在南面,
这种布局有两个方面好处:一是南面阳光充足,便于晒衣采光;二是朝南温暖舒适,
这种布局是由我国特定的纬度位置与气候特点所决定。
(2021·四川凉山·高三三模)
4月13日,松花江干流全线开江,较黄河开河晚了近1个月。开江期间,松花江干流佳木斯江段发生局部冰凌卡塞河道,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凌汛洪水,今年洪水较常年水位偏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5.松花江开江较黄河开河晚,主要是(
)
A.松花江流域植被覆盖率高
B.黄河含沙量更大
C.黄河流域人口多,经济发达
D.松花江流域纬度较高
36.今年洪水水位较常年高,主要是(
)
①去年冬季封江时水位较低②冰层厚度较大③春季气温回升快④冬季降水偏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7.从流向上判断,冰凌卡塞河道较严重的河段是(
)
A.自西南流向东北
B.自西北流向东南
C.自正北流向正南
D.自正西流向正东
【答案】35.D
36.B
37.A
【解析】35.河流开江时间主要受气温的影响,而松花江开江较黄河开河晚,主要是因为松花江流域纬度较高,气温回升慢导致的,D正确。植被覆盖率、含沙量、流域人口和经济等因素对开江时间影响不大,A、B、C错误。故选D。
36.去年冬季封江时水位低,会导致洪水水位低,①错误;冰层厚度越大,冬季降水越多,春季气温回升越快,会导致春季融冰时冰凌越多,河道堵塞越严重,最终导致洪水水位越高,
②③④正确。故选B。
37.容易发生凌汛的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从流向上判断,北半球为向北流的河段,所以四个选项所给流向中,只有自西南流向东北的河段容易发生凌汛,冰凌卡塞河道比较严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凌汛发生的两个条件:一是河流有结冰期,二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
(2021·天津市第四中学高三一模)
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侵入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易形成大雾。观测統计发现,该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最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8.秋冬季节,形成该区域大雾的主要气象条件是(
)
A.日照变长
B.对流减弱
C.锋面过程
D.对流旺盛
39.我国环渤海区域大雾日数以每年10~12月份最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时段内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容易形成(
)
A.稳定少动高压和较弱风速
B.稳定少动低压和较大风速
C.不稳定高压和较大风速
D.不稳定低压和较弱风速
【答案】38.B
39.A
【解析】38.根据所学知识,大气稳定有利于雾的形成。秋冬季节,我国环渤海区域由于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入侵与前期暖湿气团混合;弱冷空气在下,暖湿气团在上,形成逆温层,大气对流作用弱,暖湿气流遇冷凝结成大雾。B正确。秋冬季节,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変短。A错误。对流旺盛不利于雾的形成,D错误。秋冬季节环渤海区域多出现冷锋,但冷锋常带来大风天气,不利于雾的形成,C错误。故选B。
39.本题考查锋面系统的相关知识。雾的形成条件有: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气温低、大气较稳定、有凝结核。所以西北弱冷空气东移南下冷空气入侵,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压较为稳定,且加之风速较弱,易形成大雾,A正确。故选A。
【点睛】雾的形成条件:
①冷却条件:晴朗少云的夜间或清晨,地面散热迅速,使近地面气层降温多,有利于水汽凝结.当低空有辐射逆温形成时,有利于近地面层大量雾滴聚积于逆温层下而形成雾.
②水汽条件:近地面大气层水汽充沛时,气温稍有下降就会使水汽凝结.湿度越大、湿层越厚,就越有利于形成雾.当空气被雨和潮湿的地面增湿以后,更加有利于雾的形成。
③层结条件:近地面大气层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时,就有利于水汽和尘埃杂质的聚集,如有辐射冷却作用便易于水汽凝结形成雾.当大气层不稳定时,就有利于上下层热量的交换和水汽扩散,而不利于雾的形成.
④风力条件:微风(1-3米/秒)对雾的形成最有利.
(2021·江西师大附中)
东北地区把初冬季节河流被冰层完全覆盖叫“封江”。封江的河面平整光滑,称为“文封江”;冰排在江面上叠起,江面起伏不平,称为“武封江”。历史上松花江哈尔滨段多次出现“武封江”现象,发生时常伴随寒潮天气。2006年松花江大顶子山水利工程开始蓄水,哈尔滨城区河段每年都是“文封江”。2020年11月,哈尔滨城区河段又出现了“武封江”景象。下图为松花江哈尔滨段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0.2006年以后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武封江”很少出现,主要是大顶子山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松花江(
)
A.流速变缓
B.流量变大
C.水位升高
D.水温上升
41.导致2020年11月哈尔滨城区河段又出现了“武封江”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大风天气②水位上涨③迅速降温④含沙量大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2.松花江出现“武封江”可能会给河流沿岸地区造成(
)
①洪涝灾害②低温冻害③堤坝破坏④农业减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40.A
41.A
42.C
【解析】40.根据材料,水利工程开始蓄水后,大量回水,水流变平稳,流速减慢,河面较平整,不易出现“武封江”。故A正确,水利工程建成后,流量一般变小,水位下降,水温不变,BCD错误。故选A。
41.由题可知,“武封江”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江面起伏不平,“武封江”发生时常伴随寒潮天气。说明当大风出现时,江面被吹拂,起伏大,水面不平,此时迅速降温结冰,使冰排叠起。故A①③正确,水位上涨和含沙量大不会出现“武封江”,BCD错误。故选A。
42.“封江”现象出现于冬季,此时哈尔滨地区处于休耕时期,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低温冻害,不会导致农业减产,但一旦冰面融化则会导致洪涝灾害,也易造成堤坝破坏。故C①③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松花江的冰封差异。解题时要结合材料了解两种不同冰面的特点,结合其形成原因与大风、气温有很大关系,从而推出“武封江”的形成原因与大风天气与急剧降温有关。
(2021·江苏无锡·高三一模)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培育和产业有序转移示意图,A、B、C示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3.关于产业集群培育过程及转移的叙述正确是(
)
A.早期阶段,开发区以省级为主且数量不多,相邻开发区之间联系弱
B.中期阶段,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增多,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C.后期阶段,开发区之间形成致密的网络联系,但强度明显减弱
D.产业由高能级区域向低能级区域转移过程中须拥有类似的产业基础
44.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分工与合作合理的是(
)
A.上游地区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B.中游地区大力发展矿产金属加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
C.下游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能级依次递减,产业转移自上而下
【答案】43.D
44.B
【解析】43.由图中可看出,早期开发区以国家级为主,A错误。中期省级开发区数量增多,B错误。后期阶段开发区之间有较强的联系,C错误。为保证转入地更好的承接相关产业,产业由高能级区域向低能级区域转移过程中须拥有类似的产业基础,D正确。故选D。
44.上游地区经济技术落后,不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A错误。中游地区资源丰富,适宜发展冶金等资本密集型行业,B正确。下游地区经济技术发达,市场广阔,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错误。上中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能级依次递增,产业转移自下而上,D错误。故选B。
【点睛】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对于全国而言优势显著,但下游、中游和上游地区开发区的产业能级存在梯度差异;开发区产业布局主要依托"城市群-中心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呈"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集聚在资本雄厚、矿产资源丰富或沿海沿江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形成规模不等的集聚连绵区。从演变特征看,开发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度与其设立时间正向相关,且存在上中下游间的差异性,下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同时,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
(2021·全国)
有“天然种子生产车间”、“天然种子仓库”之美誉之称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少有的适宜多种农作物制种区域,“天干而地不干”是其作为制种基地的独特自然条件。通过多年的种子生产实践,该地区已培养出一大批熟知制种知识的企业技术骨干和掌握农作物制种技术的农户,制种作为当地特色产业得以不断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5.与其他地区种子库相比较,河西走廊种子库更加关注(
)
A.优化农业结构
B.保障粮食安全
C.保护种子纯度
D.培育多样品种
46.河西走廊发展“天然种子生产车间”的独特条件是(
)
A.光照充足
B.冰雪融水
C.科学技术
D.人烟稀少
【答案】45.D
46.B
【解析】45.农业结构指农林牧副渔比重的问题,A错误。所有种子库的建设均有培育种子、保护珍稀物种及纯度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B、C错误。根据材料“天然种子生产车间”、“天然种子仓库”可知河西走廊种子库特别关注方向是“天然种子生产车间”,制种企业和农户培育多样品种,D正确。故选D。
46.当地“天干而地不干”的独特自然条件,说明天气干燥降水少,但是有冰雪融水补给而地不干,解决了当地限制农业发展的因素“水”的问题,B正确。
【点睛】本题以甘肃省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一问着重关注材料中'天然”一词,第二问重点关注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即可。
(2021·全国)
哈拉哈河属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正源)水系,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部,自东南流向西北,全长399千米。哈拉哈河的三潭峡到金江沟林场河段长度约20km,在-40℃以下的气温下,不但不结冰,水中还生长着水草,河面上冒着腾腾热气,此河段成为“不冻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哈拉哈河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有(
)
A.地下水、积雪融水
B.高山冰雪融水、雨水
C.积雪融水、雨水
D.湖泊水、地下水
48.三潭峡到金江沟林场河段成为“不冻河”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速湍急
B.流经地热丰富地段
C.干热风影响大
D.流经地势低洼地区
49.哈拉哈河可能具有的水文特征是(
)
A.含沙量大
B.山洪暴发
C.凌汛现象
D.急流瀑布
【答案】47.C
48.B
49.C
【解析】47.材料中显示该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部,自东南流向西北”,该处夏季降雨较多,冬季降雪较多,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应为积雪融水和雨水,C正确。该处山地海拔较低,没有高山冰雪融水,B错误。地下水的补给量较少,A、D错误。故选C。
48.该地气温最低在-40℃,河流流速和地势低洼均不会对结冰有影响,A、D错误。此季节没有干热风影响,C错误。由该地的位置可知,该地火山熔岩较多,地热资源丰富,导致河流冬季不冻,B正确。故选B。
49.哈拉哈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两岸植被覆盖率较高,河流含沙量小,A错误。山洪暴发不属于水文特征,B错误。该河自东南流向西北,易发生凌汛现象,C正确。该区域地势起伏不易形成众多急流瀑布,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①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②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③结冰期:有无、长短
④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⑤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2021·河北高三模拟预测)
植被覆盖指数主要应用于检测植被生长状态、植被覆盖度,数值介于-1和1之间,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地处甘肃省的哈思山是祁连山每年4、5月份人工造林的重点地区。下图为哈思山(平均海拔2400—2700米)植被覆盖指数与温度、降水的月平均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0.哈思山植被覆盖指数月变化与温度、降水之间的关系是(
)
A.前期滞后于温度变化,与降水变化基本一致
B.超前于温度变化,滞后于降水变化
C.前期滞后于降水变化,与温度变化基本一致
D.超前于降水变化,滞后于温度变化
51.推测哈思山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52.哈思山造林活动多选在每年4、5月份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指数低,生长空间大
B.积雪融水较少,便于栽种
C.气温尚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
D.降水急剧增多,水源充足
【答案】50.A
51.A
52.C
【解析】50.依据图示信息可知,植被覆盖指数的月变化与降水的月变化基本一致,1—7月滞后于温度变化。故选A。
51.依据图文材料可知,哈思山的年降水量约200mm且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该地地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因此其降水的水汽主要是夏季东南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2.造林活动的时间选择,主要考虑提高树木成活率。4、5月份,气温尚低,植物蒸腾作用较弱,栽种的树木很容易成活,C正确。图示显示,4、5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多,植被覆盖指数较大,A错误;气温升高,积雪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较大,B错误;该时段降水刚开始增多,且当地每一时段的降水量都很少,不会出现大增,D错误。故选C。
【点睛】季风气候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的降水,其水汽主要是夏季东南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水汽,而新疆天山北坡的降水,其水汽主要是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
(2021·福建福州·)
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吞吐湖。该湖沿岸湿地芦苇广布,建有我国最大的湿地公园。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博斯腾湖每年都在鱼群密集、鱼个头大的地点开展“拜请湖神”及冬捕活动。下图是博斯腾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3.下列河流中,从博斯腾湖流出的是(
)
A.孔雀河
B.开都河
C.黄水沟
D.清水河
54.最佳冬捕地点最可能在博斯腾湖的(
)
A.东部
B.西部
C.南部
D.北部
55.与南岸相比,博斯腾湖北岸的农业开发规模较大,主要得益于(
)
A.季风影响明显
B.光热条件优越
C.灌溉水源丰富
D.山麓土质疏松
【答案】53.A
54.B
55.C
【解析】53.读图可知,其他三条河流均起源于山地,流入博斯腾湖,只有孔雀河从博斯腾湖流出,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4.题干中提到,博斯腾湖在鱼群密集,鱼个头大的地方开展冬捕。读图可知,在博斯腾湖西部有湿地,湖水较浅,上游河流注入,营养物质丰富,鱼群更密集,鱼个头更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5.博斯腾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冰雪补给,受地形影响,大气降水少,故受季风影响不大。故A错误。纬度越低,热量越充足,太阳辐射角越大,光照越强,因此南岸光热条件更优越。故B错误。北岸有三条河流流经,灌溉水源丰富,南岸只有一条孔雀河。故C正确。土质疏松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发展,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察流域开发农业的有利条件。新疆地区的河流主要依靠冰川补给,断流是西北地区河流的最典型特征,也是考试的高频考点。
(2021·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预测)
秦岭-大巴山是中国地理的天然界限,区内山高谷深,植被分异明显,图1示意秦岭-大巴山部分区域。图2示意秦岭太白山、大巴山区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6.秦岭-大巴山对气流的屏障作用促进了自然植被的(
)
A.南北分异
B.垂直分异
C.东西分异
D.非地带性
57.山体效应是指隆起山体对其内部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其对林线、雪线高度产生影响。下列地点受山体效应影响最大的是(
)
A.神农架南坡
B.神农架北坡
C.太白山南坡
D.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58.从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来看,大巴山与秦岭相比可能更适合作为(
)
A.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B.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界线
C.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D.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答案】56.A
57.D
58.C
【解析】56.秦岭--大巴山脉为东西走向,对暖湿的东南季风产生阻碍作用,导致南北两侧降水和热量出现差异,形成南北分异,BCD错误,故选A。
57.根据材料关键词句“山体降起对山体内部有明显的增温作用”,再根据图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林线上限最高,且海拔最高,隆起山体对内部的增温作用最明显,ABC错误,故选D。
58.神农架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属于大巴山,太白山属于秦岭,根据图表大巴山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而秦岭则没有亚热带植被分布,植被体现出来的差异来源于温度的差异,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中国地理各种界线:
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
: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
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C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021·全国高三模拟预测)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产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副高)对我国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与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台风生成以及我国东部地区旱涝等关系极为密切。下图为一般年份副高的高压脊活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9.2020年6月至7月,南方遭遇多轮强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超长“待机”,说明副高异常。副高此异常主要表现为(
)
A.势力强,移动慢
B.势力强,移动快
C.势力弱,移动慢
D.势力弱,移动快
60.2020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地区出现了史上少有的7月“空台”(无台风登陆)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西北太平洋洋面受副高控制,无台风生成
B.副高一直控制我国东南沿海,无台风登陆
C.副高一直控制我国东南沿海,高温天气多
D.西北太平洋洋面受副高控制,台风势力弱
61.气象观测发现我国台风和梅雨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即“梅雨强则台风弱,台风来则梅雨消”。形成2020年7月我国梅雨强、台风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冷空气东移缓慢,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北
B.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南
C.南方暖空气北移迅速,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西
D.南方暖空气北移缓慢,副高位置较正常年份偏东
【答案】59.C
60.D
61.B
【解析】5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副高推动雨带北上,副高势力较弱时便会移动速度慢,其北侧的雨带移动速度也慢,导致南方地区阴雨天气持续不断,易出现洪涝灾害,根据材料“南方遭遇多轮强降雨,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超长‘待机’,”说明副高势力弱,在其南方长期停留,移动速度慢,故选C。
60.“空台”(无台风登陆)现象是因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副高持续偏强,使得台风生成源地——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极大抑制,使其缺少最关键的环境条件,挤压了台风生存空间,D正确。西北太平洋面积广大,有台风生成,只不过登陆地不在长江中下游,A错误;副高并不会一致控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BC错误。故选D。
61.2020年7月我国梅雨强、台风弱,是因为北方冷空气势力依然比正常年份强劲,挤占了副高正常年份的位置,导致副高位置偏南,雨带较长时间停留于长江中下游地区,B正确。我国锋面雨带与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冷空气北上有关,A错误;南方暖空气移动缓慢才导致梅雨偏强,C错误;副高较正常年份偏南,D错误。故选B。
【点睛】正常年份,我国雨带推移规律:
每年3-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沿海地区;
6月中旬或下旬,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江淮地区梅雨;
7月底至8月初,雨带北移至华北、东北一带达到一年中最北位置,长江中下游出现伏旱天气;
8月底到9月上旬开始,雨带随着北方冷空气的活跃而开始迅速南撤;
10月上旬,雨带退至江南华南地区,随后退出大陆。
副高势力弱,夏季风势力也就弱,长期停留南方,导致南涝北旱;
副高势力强,夏季风势力也就强,在南方停留时间过短,快速北上,导致南旱北涝。
(2021·全国)
"回南天"是天气返潮现象,一般出现在春季,主要是因为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回南天"出现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空气似乎都能拧出水来,下图为我国"回南天"发生区域。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2.“回南天”现象发生时,气压变化和大气运动合理的是(
)
A.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短时间明显增强,海洋暖湿气流入室
B.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减弱,室内暖空气遇冷水汽凝结
C.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形成锋面水汽冷凝
D.亚洲高压短时间增强,冷空气快速南下,造成室内水汽凝结
63."回南天"现象发生时,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冷空气南下时,打开北面的窗户通风换气
B.早晚开窗,可以减轻"回南天"现象
C.晴朗的白天开窗通风,晚上关闭门窗
D.关闭北面和西北面的窗户,防止冷空气入内
【答案】62.A
63.A
【解析】62.西北太平洋副高短时间增强,会使海洋暖湿气流入室,暖湿气流在过冷的物体表面冷凝,形成水珠,B错,A对;"回南天"发生时,暖空气势力强于冷空气,C错;依据材料,"回南天"是冷空气走后,暖空气迅速反攻,说明亚洲高压短时间应该减弱,D错。故选A。
63.回南天"是暖气流遇到冷的物体表面水汽冷凝现象。如果有冷空气南下,打开北面和西北面窗户,用干燥的冷空气置换室内暖湿气流,可以减轻"回南天"现象,D错、A对;早晚开窗时,空气湿度大,空气置换时,会加剧"回南天"现象,B错;晴朗的白天,室外温度高,室内外温差大,开窗会加剧水汽冷凝,C错。故选A。
【点睛】该题以"回南天"为切入点,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和气候相关知识。注重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021·湖南郴州·高三三模)
我国某山山地垂直植被带谱完整,是高差达7000米左右(南坡)和5000米左右(北坡)的高大山地。下图示意该山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4.图中甲坡为(
)
①阳坡②阴坡③迎风坡④背风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5.该山最可能位于(
)
A.海南
B.新疆
C.西藏
D.江西
【答案】64.A
65.C
【解析】64.根据材料"高差达7000米左右(南坡)和5000米左右(北坡)的高大山地",可知南坡高差较北坡大,图中甲坡较乙坡高差大,即甲坡为南坡,北半球南坡为阳坡,故甲坡为阳坡,一般来说,阳坡雪线较高,但此阳坡雪线却较低,说明降水较多,为迎风坡。故①③正确,故选A。
65.根据图中山地的基带(热带季雨林带),可知该山纬度较低,南坡为热带季风气候,海南、西藏符合要求,图中山地海拔在7000米以上,只有西藏符合要求,故A错,C对。新疆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故B错。江西既没有热带气候,也没有7000米以上的高山,故D错。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对我国区域差异及垂直地带性熟悉并掌握。
(2021·山东滨州·高三一模)
古徽州地区(今皖、浙、赣三省交界)是古代徽商的发源地,当地山区面积大,居民与区外发展商贸,徽商自南宋初期兴起。下图示意古徽州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6.南宋初期,古徽商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是(
)
A.齐鲁地区
B.关中地区
C.吴、楚地区
D.滇、藏地区
67.在古徽商贸易中,运出和运入的主要货物最有可能是(
)
A.竹器
笔墨
B.茶叶
粮食
C.石材
药材
D.丝绸
盐巴
【答案】66.C
67.B
【解析】66.南宋时期,国土以大散关和淮河为界以金分治,现今的关中地区和齐鲁地区都不是南宋的国土,贸易起来难度较大,滇藏地区距离较远自然环境恶劣,当时的交通条件也不必现代发达,吴楚地区为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距离较近,经济较为发达,故选C。
67.古徽州地区山区面积大,运出的应当是产区特有的产品,比如竹子制作的器物或者是茶叶;运入得是山区无法生长和制作的,比如粮食或者是丝绸等。故选B。
(2021·福建高三)
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8.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B.来自四周的水汽丰富,大气吸热多
C.高原面热容量小,升温快
D.高原面吸热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多
69.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最低气压值出现在(
)
A.冬季
B.夏季
C.春季
D.秋季
70.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
)
A.降水增多
B.降水减少
C.降水不变
D.降水变量增大
【答案】68.D
69.B
70.B
【解析】68.从原理上来分析,大气的主要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面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注意问的是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故D正确,排除ABC。
69.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对流层顶的气压最低时,就是对流层顶高度最高时,根据所学知识,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厚度越厚,对流层顶高度最高,推断应该是夏季,而不是春秋冬季,故B正确,ACD错。
7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了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环流流向高原,在广阔的高原面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通过环流返还到盆地的气流水汽含量少,盆地上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所以青藏高原面出现的热力上升运动,加剧塔里木盆地降水减少,故B正确,排除ACD。
【点睛】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0米以上,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夏季高原气温较周边同高度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高原面的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形成降水,使高原面上冰川、积雪广布,成为众多湖泊、大江天河的补给来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面上的热力上升运动对周边地区也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打破周边区域的水平衡
(2021·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三模拟预测)
下图为我国台湾地区略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有大量仙人掌生长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2.浊水溪因四季浑浊而得名,其下游最高水位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73.每年冬半年,浊水溪北岸高滩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南岸高滩地则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人类活动
【答案】71.A
72.C
73.B
【解析】71.仙人掌应该长在沙漠干旱地区;甲岛是澎湖列岛,终年温和,对流弱,形成降水少,气候干燥,满足仙人掌的生长习性,故A选项正确;乙地虽然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少,但相比甲气温高,对流更加旺盛,形成降水相对较多,故不符合仙人掌的生长习性,故B错误;丙地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合仙人掌的生长,故C错误;丁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故D错误。
72.从图中可以得出浊水溪的主要补给为雨水补给,受夏季东南风的影响,中央山地降水量大,此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最高水位出现在7月,故选C。
73.浊水溪北岸高滩地降低,南岸高滩地则升高,主要考虑冬季风作用,使北岸的一部分沙粒带到了南岸,故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故B正确;冬季降水少,流水的侵蚀作用弱,故A错误;冰川作用主要发生在山脉的高寒区,故C错误;人类活动一年普遍都存在,故D错误。
【点睛】本试题以台湾地区图为背景,解题之前需要对台湾的基本知识有所掌握,考察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2021·普宁英才华侨中学)
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高山之一,平均海拔为3700m,气候垂直差异大,降水的一部分以冰和雪的形式被储藏起来,成为天然的“固体水库”。读祁连山月积雪覆盖面积、气温及降水变化统计图。回答下面小题。
74.祁连山的积雪面积年内变化特点是(
)
A.一年只有1个峰值
B.与气温变化完全一致
C.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D.秋季是积雪的积累期
75.祁连山地区的河流补给水源主要来自(
)
A.雨水
B.冰雪融水
C.地下水
D.人工湖水
【答案】74.D
75.B
【解析】74.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点实线为气温变化曲线,三角实线为祁连山月积雪覆盖面积变化曲线,黑色柱子为降水柱状图,观察积雪面积变化曲线,9月份起是上升趋势,为积雪积累期,故D王确,曲线有2个峰值,故A错
;积雪面积年内变化与气温变化不完全一致,故B错
;与降水量不完全呈正相关,故C错;故选D。
75.连山地区地处内陆,降水少,且拔高且降水一部分以冰和雪储藏起来,故该地河流水源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B王确。
夏季雨水较少且部分以冰雪形式储藏起来,故不是主要补给水源,A错误,高山地区,地下水也不是主要补给水源,C错误;祁连山地区缺少湖泊,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以祁连山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知识的能力,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需要结合中国地理中关于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介绍即可作答。
(2021·河南高三开学考试)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超过85%。新疆棉花种植区多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区(如下图所示)。每到收获季,新疆的棉田会迎来数十万“拾花客”,他们从河南、山东、湖北等省来到新疆采摘棉花。近年来,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6.与长江中下游棉区相比,新疆棉区种植棉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地势低平
C.黑土深厚肥沃
D.光照充足
77.影响新疆棉花种植区分布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灌溉水源
D.人口分布
78.近年来,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机械化采棉模式的推广
B.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C.高产品种的大规模种植
D.东部人口老龄化严重
【答案】76.D
77.C
78.A
【解析】76.与长江中下游棉区相比,新疆棉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有利于优质棉花的生长,A错,D正确;长江中下游棉区属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新疆棉区地处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势低平是长江中下游棉区的特征,故B错;新疆棉区以沙质土壤为主,黑土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故C错。所以本题选D。
77.新疆气候干旱,灌溉水源是制约棉花种植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新疆棉花主要种植区位于山麓冲积扇,利用高山冰雪融水作为主要灌溉水源,故C项正确;新疆山麓冲积扇区,地形平坦,有利于耕种,但耕种的基础也是由于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作为主要灌溉水源,所以地形不是影响新疆棉花种植区分布的主要直接因素,故A项错;新疆山麓冲积扇区与其它地势较低的盆地相比,热量条件的优势也不明显,所以热量不是影响新疆棉花种植区分布的主要直接因素,B错;新疆人口分布同样与水源关系密切,所以人口分布不属于影响棉花种植的直接因素,故排除D项。所以本题选C。
78.新疆棉花产量大,棉花收获季节需要依靠大量的外来劳动力。近年来,机械化采棉模式大规模推广,大大提高了棉花的采收效率,可节省大量劳动力,节省成本,致“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A正确;近年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没有大幅减少,B错;高产品种的大规模种植,对“拾花客”数量的需求有可能提高,C错;“拾花客”主要来自河南、湖北等我国中部省区,前往新疆的“拾花客”数量明显减少,与东部人口老龄化严重无关,D错。所以本题选A。
【点睛】新疆棉区种植棉花的优势自然条件:
(1)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夏季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光合作用充分,适合棉花生长,昼夜温差大,棉花品质优良。
(2)新疆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及帕米尔高原,高山积雪融化产生的高山冰雪融水可为棉花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3)新疆多沙质土壤,透气性好,有利于棉花生长。
(4)新疆棉花收获季节多晴朗天气,有利于棉花采摘。
(5)新疆冬季气温低,有利于杀死病虫害。
(2021·天津高考真题)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9.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80.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答案】79.B
80.C
【解析】79.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经过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A错误;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B正确;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处,C错误;川藏铁路东部河流注入太平洋,D错误。故选B。
80.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较小,ABD项错误,C正确。故选C。
(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
青藏高原拥有极为丰富的淡水资源,“藏水北调”工程的设想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论。下面图甲为雅鲁藏布江主要水文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图,图乙为“藏水北调”工程线路(设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1.下列关于雅鲁藏布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径流量年际变化小
B.常发生凌汛
C.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D.径流量从上游往下游增大
82.“藏水北调”工程不会(
)
A.诱发沿线地质灾害
B.加剧青藏地区冰川消融
C.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
D.提高我国水资源利用率
【答案】81.D
82.B
【解析】81.分析图甲可知,雅鲁藏布江的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如奴下水文站年径流量最大值超过900亿立方米,最小值约400亿立方米),A项错误;凌汛发生在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根据凌汛发生的条件可判断,该河不会发生凌汛,B项错误;雅鲁藏布江上游主要的补给方式为高山冰雪融水,下游主要的补给方式为雨水,下游水量较大,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
8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多发,该工程的建设会诱发沿线地质灾害,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该工程能增加调入地的水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调入地生态环境,补充缺水地区的水资源,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冰川消融速度主要跟气温变化有关,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凌汛,由于下段河道结冰或冰凌积成的冰坝阻塞河道,使河道不畅而引起河水上涨的现象。发生的条件为:1、有冰期的河流。(多指零度以下的河流);2、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且较明显的南北流向。我国黄河在宁夏和在山东境内的河段都有凌汛现象,东北的河流在满足上述条件时也同样会出现凌汛现象。
(2021·南京市中华中学)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3.当副高北移控制区域位于图中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多数河流出现春汛
B.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有梅雨天气
C.华北地区遭受严重寒潮危害
D.南部沿海出现严重的倒春寒天气
84.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
)
A.我国受副高控制最明显
B.锋面雨带仅控制青藏高原地区
C.几乎没有台风影响我国
D.我国锋面雨带控制华北地区
【答案】83.B
84.C
【解析】83.从图位置可知,此时高压控制华南地区,雨带推移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可能出现梅雨天气,B正确,此时,时间约为6-7月,东北的春汛是4-5月,A错误;夏季发生寒潮可能性很小,C错误;此时,华南受高气压控制,不会出现倒春寒天气,D错误,故选B。
84.当北方冷空气势力最强盛时,我国主要受亚洲高压控制,A错误;锋面雨带撤出我国,B错误;此时,西北太平洋海水温度低,难以形成台风,C正确;锋面雨带一般7-8月控制华北,此时,为冬季,D错误,故选C。
【点睛】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四、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2021·黑龙江哈九中高三月考)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
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5.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其原因有(
)
①地势高,大气稀薄,光照强②白天晴天多③空气水汽少,云雨天气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86.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
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
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
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85.C
86.B
【解析】85.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年日照时数长,这是因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大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少,白天晴天多(材料信息中“白天阳光灿烂”),云雨天气少,因位于谷地地区,云雨大多在夜晚出现(材料信息中“夜间瓢泼大雨”),白昼时间大多为日照时间,因此拉萨年日照时数长,②、③符合题意;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光照强,这只能说明当地太阳辐射强度大,但不能表明日照时数长,①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86.材料信息表明,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晚,谷地散热不畅,气温相对较高,空气上升,上升过程中空气中水汽因遇冷容易凝结形成降水,而白天谷地内受热相对较少,气温相对较低,盛行下沉气流,不易成云致雨,所以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B符合题意;临近河流,白昼的蒸发更强,因此夜晚水汽不会比白昼充足,排除A;降水是气流上升形成,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有可能空气会收缩下沉,因此夜晚气温低不是夜晚多雨的条件,排除C;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可能导致近地面气温低,可能促使空气收缩下沉,不利于形成降水,因此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不是夜晚多雨的条件,排除D。故选B。
【点睛】影响地表太阳辐射量的因素:纬度和季节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大气透明度、天气与气候、地势高低、污染程度等差异。
(2021·全国)
2009年9月24日,新疆独山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开工兴建,这标志着中国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全面展开。甘肃兰州、新疆鄯善等几个地区入选国家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名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7.兰州和鄯善入选国家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名单的最大优势是(
)
A.接近市场,交通便利
B.位于石油产地,运输距离近
C.气候干旱,降水少,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D.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线和我国西部石油管线注入油料
88.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除了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外,还可以(
)
①拓展石油进口渠道
②加大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③努力开发新能源
④制定能源资源开发战略⑤积极发展陆军国防力量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89.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石油储备基地的重要意义最主要的是(
)
A.加快当地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
B.加强东西部的优势互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C.降低能源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
【答案】87.D
88.C
89.C
【解析】87.我国石油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距离西北地区较远,A错误。兰州并非主要的石油产地,B错误。不易发生洪涝灾害并非最大优势,C错误。兰州和鄯善地处我国西部地区,靠近中哈原油管道和我国西部输油管道,有利于注入原油,D正确。故选D。
88.制定能源资源开发战略、在海外大力投资石油开发、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均可以增加我国石油来源;努力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综上可知,①②③④正确,C正确,A、B错误。坚实的海洋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能够保障石油运输安全,⑤错误,D错误。故选C。
89.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可以降低能源储备风险,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C正确。加快当地资源的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加强东西部的优势互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均不是最主要的意义,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采取的措施:国外:拓展石油供应渠道;保障石油运输安全。国内: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高新技术或低耗能产业。
(2021·沭阳如东中学高三一模)
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16~18℃,当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下图为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0.马铃薯在东北平原种植的最佳时期有(
)
A.3月播种,5月收获
B.5月播种,9月收获
C.7月播种,11月收获
D.11月播种,次年2月收获
91.有关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生产的自然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低,光热充足
B.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
C.地形复杂,水热组合多样
D.土壤肥沃
【答案】90.B
91.C
【解析】90.本题考查气温的季节变化和从题干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6°C~18℃,当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东北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严寒,夏季暖热多雨,同时由于纬度高,气温较低,热量条件决定其农作物一年一熟,根据马铃薯生长的最适宜温度进行判断,东北地区5-9月属于马铃薯种植的最佳事宜时期,B正确,其他季节由于气温问题,不适宜马铃薯的种植,据此分析故选B。
91.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西南地区多山,地形起伏大,受地形因素影响,各地热量和水分的组合状况不同。海拔高,水热组合差的适合一作,海拔低水热组合条件好的地区适合二作,形成混作区,C对。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第一小题考查气温的季节变化和从题干提取信息的能力,抓住马铃薯的适宜生长温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学生理解马铃薯混作区是解题的关键。
(2021·鸡西市第一中学校高三开学考试)
读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92.甲地和乙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单位:mm年)(
)
A.>400,>25
B.<400,>25
C.>400,<25
D.<400,<25
93.图中河流在A河段的水文特征有(
)
A.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小、有结冰期
B.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C.水流平缓、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D.水流湍急、含沙量较大、无结冰期
【答案】92.C
93.A
【解析】92.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甲地年降水量大于400mm,BD错误;乙地年降水量小于25mm,A错误、C正确。故选C。
93.由图可知,A河段位于40°N附近,地处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低,河流有结冰期,BD错误;根据经纬度信息,结合我国的地形分布,A河段位于我国祁连山区,流速较快,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含沙量较小,有结冰期,A正确、C错误。故选A。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水能资源蕴藏量等。
(2021·天津滨海新·大港一中高三开学考试)
下图为“沿32°N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完成下面小题。
94.图中②③④代表的地形区依次是(
)
A.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河西走廊
B.四川盆地雪峰山江南丘陵
C.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
D.横断山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95.图中①地形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内部山脉相对高度大
96.图中②地形区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在省区为中部经济地带
B.紫色土广布
C.天然气、井盐等资源丰富
D.该区域有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94.C
95.A
96.A
【解析】94.结合我国地形特征和图示资料,可知②为四川盆地,③为巫山,④为长江中下游平原,C正确;柴达木盆地海拔在3000米以上,②不可能为柴达木盆地,A错误;④地形平坦,地势低平,不是江南丘陵,B错误;②不是山地,③不是盆地,D错误。故选C。
95.①为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A正确;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B错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C错误;青藏高原“远看成山,近看成川”,内部相对高度小,D错误。故选A。
96.②为四川盆地,四川为西部经济地带,A错误,符合题意;四川盆地紫色土广布,天然气、井盐等资源丰富,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B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青藏高原特征:多雪山冰川,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纳木措、青海湖等。冻土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十分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
(2021·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三开学考试)
阿克库勒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因其湖水呈乳白半透明状又称“白湖”。下图为该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图和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7.关于湖泊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③河流补给类型相同
B.该湖泊为咸水湖
C.①河与②河相比,流速快
D.③河流量季节变化小于①河
98.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
)
A.3月
B.4月
C.10月
D.11月
【答案】97.D
98.D
【解析】97.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从图中河流和等高线的关系可知,①河与②河注入阿克库勒湖,湖水通过③河流出,阿克库勒湖既有河流注入,又有河流流出,为淡水湖,B错误;①与②主要来自冰川融水补给,而③来自湖泊补给,A错误;由图可知,①处等高线比②处稀疏,地势相对平缓,①河流速慢于②河,C错误;③处河流受湖泊调节作用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小,而①河受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大,D正确。故选D。
98.根据材料中的湖泊周围河流入湖和出湖水量统计图并分析可知,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说明湖泊水量在增加,水位上升,反之水位下降。从图中可知,4月至11月入湖水量始终大于出湖水量,因此湖泊水量增加,湖泊水位持续增加,并在11月达到最高,之后入湖水量小于出湖水量,湖泊水位开始下降。所以该湖泊水位最高的月份大致是11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主要集中在多雨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影响河流流量;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主要在春季补给,气温高低和积雪多少影响河流流量;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气温变化及积雪和冰川储量
影响河流流量;湖泊水补给,全年都有补给,补给稳定,主要取决于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2021·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月考)
永暑礁位于南沙群岛,近年来经过大规模吹沙填海形成约3平方千米的岛后,当地发现了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淡水资源。永暑岛出现地下淡水资源的主要原因是“淡水透镜体”的作用,即因咸、淡水的密度差异导致地下淡水漂浮在咸水之上,中央厚、边缘薄,宛如透镜体形状。图为“淡水透镜体”的原理。读图,据此完成下题。
99.吹沙填海对当地出现淡水资源的积极作用包括(
)
①陆地面积扩大增加了当地降水量②提供了足够大的集水面积
③砂石的集中堆砌减弱了海水渗入④砂石可过滤海水中的盐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0.虽然有“淡水透镜体”的作用,但当地淡水资源仍然非常缺乏,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降水少
B.面积小,储存淡水条件较差
C.植被茂密,蒸腾强
D.重化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
【答案】99.C
100.B
【解析】99.据图文材料可知,大规模吹沙填海扩大了陆地面积,提供了足够大的集水面积使大气降水下渗增多,从而引发“淡水透镜体”作用,②正确。集中堆砌的砂石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弱海水渗入程度,但是无法过滤海水中的盐分,③正确,④错误。当地降水量不会因陆地面积扩大而增加,①错误。故选C。
100.永暑岛位于南沙群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A错误;近年来经大规模吹沙填海后,永暑岛的面积也仅仅约3平方千米,缺乏足够的淡水储存空间,B正确;C、D都不符合当地客观实际。故选B。
【点睛】永暑礁位于我国南海海域,开发程度较低,用水少,但降水较多,因此水资源短缺多与当地的储水条件不利有关,面积较小,河湖缺乏,无法有效蓄积水资源是主要方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