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
学习目标
1.理解、熟记质量守恒定律。
2.
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多媒体展示图片)如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铁丝在氧气总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等。那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熟记质量守恒定律。
2.
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一切化学反应里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3.会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同学们怎样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呢?我们要通过几次实验探究来获得知识,学会应用。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过渡语: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间的变化关系。他将45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42.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这难道是巧合吗?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边看课本P92-94页,边观察实验,边思考:
1.分析方案一、二的探究过程,预计m1和m2的大小关系,由此能得到什么结论?
2.结合实验5-1、5-2,预计这个反应前后的称量结果是否有变化?
3分钟后比谁能根据实验正确回答问题。
(1)实验1.红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实验)
①过渡语:请左边的同学,将装有红磷的锥形瓶放在天平左盘,并将天平调平。
②平衡后,请左边的同学再次取下锥形瓶,并放在实验台前。
③请右边的同学,点燃酒精订,取下导管加热到红热状态,然后迅速放入锥形瓶中,并塞紧橡胶塞,共同现察现象。
④等刻完全冷却后,请左动的同学再次将锥形瓶装置放在左盘,再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得出结论:在与外界没有物质交换的密闭体系中,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2)实验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过渡语:红磷燃烧前后的总质量没有变化,这是不是偶然的现象呢?我们来看第二个实验。
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实验)
①过渡语:请左边的同学,将铁钉、装有硫酸铜的锥形瓶放在天平的左盘,并将天平调平。
②平衡后,请左边的同学再次取下锥形瓶,并放在实验台前。
③请右边的同学取下橡胶塞,将铁钉轻放在锥形瓶中,观察现象。
④请左边的同学再次将锥形瓶放在天平左盘,观察是否平衡。
得出结论:铁与硫酸铜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
学生总结归纳,多媒体显示出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关键词
教师提问
过渡语:学习了新知识,能否正确应用呢?
①参加化学反应的
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不符合,应为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是化学变化,水与酒精混合是物理变化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②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现有18g水完全分解生成氧气16g,问同时生成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变式。
过渡语: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
(
教师演示:实验5—1).
实验现象是什么?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
第二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边看课本P94-95页,边观察实验,边思考:
1.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的天平是否平衡,为什么?
2.分析镁条燃烧前后的天平是否平衡,为什么?
3分钟后比谁能根据实验正确回答问题。
(1)实验3.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实验)
①过渡语:请左边的同学,将装有碳酸钠和盐酸的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并将天平调平。
②平衡后,请左边的同学再次取下烧杯,并放在实验台前。
③请右边的同学,取出试管,并将盐酸倒入烧杯中,共同观察现象。
④等到反应结束后,请左边的同学再次将烧杯放在左盘,再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2.讨论得出结论
全体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有大量气泡产生,天平向右倾斜。
实验结论:有气体生成,扩散到空气中,故质量减轻。如果把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一起称量,那么总质量仍然相等。
(2)实验4.教师演示:实验5-2
过渡语:有气体参加反应时,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下面,我们来看镁条燃烧的实验。
师:实验现象是什么?反应后天平是否平衡?
生: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天平向左倾斜。
师:为什么天平不能保持平衡?
生:反应物中有空气中的氧气参加,而反应前称量的仅仅是镁条的质量。即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
(3)教师提问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
)
②对于刚才两个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实验,如何改进装置,使实验前后所有物质都称量在内呢?(使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类似改进实验:如下图: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变的原因。
如:展示水电解分子模拟图,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
规律总结:化学反应前后“六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重量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各元素的质量不变
原子数量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物质种类一定改变
分子的质量一定改变
两个可能改变:物质的状态可能改变
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
过渡语: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呢?
第三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看课本P94-95页,结合实验思考:
1.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2分钟后比谁能根据实验正确回答并做对检测题。
过渡语:下面自学开始!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全班,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自学
1.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有错,指名更正;如无错,则问:认为正确的同学请举手!
答案要点: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2.出示小结
过渡语: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呢?请看小结,1分钟背诵记忆。
(教师巡视,督促每一名学生紧张高效背诵知识点)
3.教师提问
过渡语:学习了新知识,能否正确应用呢?
1.加热31g
KClO3
和MnO2
的混合物,完全反应后得到的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
21.4g,则生
成
O2
的质量为____。
2.某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则该纯净物中一定含有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并解释下列现象:
(1)铜粉在空气中加热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4.判断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一定不会发生变化(
)
②5g硫和5g氧完全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为10g(
)
答案要点:
第1题:
9.6g
减轻的质量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第2题: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为什么可能含有氧元素?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二氧化碳和氧气中的氧元素,可能全部由氧气提供,也可能有氧气和该物质共同提供,所以是可能含有氧元素。
第3题:(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铜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铜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大。或有氧气参加了反应。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应当等于生成物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的质量之和,由于氧气逸出,所以剩余固体的质量必然比原高锰酸钾的质量要小。
(四)口头拓展
如图是探测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回答:
(1)该实验能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要用该装置继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若药品不变,改变装置的方法是______;若装置不变,改变药品,可选用的一组药品是
(举一例)
答案要点:
(1)不能,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
(2)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铁与硫酸铜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
四、当堂训练
(一)口头练习:自背、互背、教师抽查,完成堂清。
(二)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请认真完成本节课的当堂训练。
(三)发放当堂训练纸。
当堂训练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1)铜粉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铜粉的质量增大。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小。
(3)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4)用酒精灯加热处于平衡状态的铜丝,一段后时间后左端下降。
2.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这个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生练习。
(五)如果响起下课铃声,则收齐当堂训练纸,下课:如果时间多余,则公布答案,互评对错。纠错后,如果还有时间,可继续看书背记本节知识点。
五、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