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1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10: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谈到李白,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便是——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转必绝伦。
…………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唐·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贺知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
,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其人性格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代表作有
等多首。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李杜”
《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
《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如对其妻所说:“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京城权贵,受到排挤,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就此破灭。离开长安后,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州话别,临行作本诗。
写作背景
天姥山位于浙东新昌,不仅以天神叫“姆妈”知名,而且以高雅文化名山著称。晋朝前为人迹罕至的莽地区,南朝谢灵运“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于此通道险要地段。古驿道由会稽来,从嵊州黄泥桥入新昌境,也新昌城旧东门到天台县界。
天姥山
志载:"派自括苍至关岭界层峦叠嶂,苍然天表,千姿万壮,为一邑主山"。李白一曲《梦游天姥吟留别》,更使天姥山因而成为文人墨客无限向往的神奇仙境,被道家称为第十六福地,天姥山已成为历史风景文化名山,确实如李白所说的"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的险胜风景。
天姥山

瀛洲 yíng 
天台山
tāi
剡溪
shàn
渌水
lù  
著 zhuó
殷岩泉
yǐn
栗深林 lì
 
澹澹
dàn 
霹雳


訇然
hōng
悸 jì 
 
  
正音正字
赏析诗歌
1.“梦游天姥”,通过这四个字,我们可以获知哪些信息?
诗人是在梦中游历天姥山,诗人驰骋自己的想象,写的是虚景……
解题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2.“吟”是什么意思?
3.“留别”是什么意思?
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历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段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理清思路
试用几个词语概括诗歌的脉络。
梦之因
梦之景
梦之叹
理清思路
赏析梦之因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越地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了赤城山。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思考:天姥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发作者去游历呢?用一、二词语概括。
高大
险峻
思考:请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看看是
怎样表现其高大险峻的?又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侧面描写、
对比衬托、
夸张
神往之情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山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山,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山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用???
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3.开篇两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能不能删掉而改为“越有名山曰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开头?为什么?
不能。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岛,已暗含寻仙的意思。诗人想寻仙,而瀛洲不可寻,这才转而寻天姥。由此两句,下面再写梦中所见仙府图景,才不会使人感到突然。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第一段??入梦之由——瀛洲难求,天姥可睹。?
赏析梦之景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之地,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屐,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了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1.朗读思考:梦境部分可以细分为几个画面?各画面的景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以参照地点和时间的变换
夜渡镜湖
山中之景
洞天仙境
幽静空灵
富丽堂皇
神奇莫测
2.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洞天仙府”的?写出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洞府的建筑陈设、
仙人的衣着举止、
鸟兽的吹打驾车(仙人们出场的声势)。
从这三个方面描绘了“洞天仙府”的富丽堂皇、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3.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样一个诗人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
(1)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借梦抒怀,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2)便于超脱现实。美好的仙境和黑暗现实做对比,反衬了现实的黑暗。
(3)梦境还是官场生活的折射。
4.“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中“惟“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反映了李白怎样的人生态度?
(1)“惟”“失”和“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样包含着诗人的失意与深沉的感慨以及梦醒之后的留恋和惋惜。
(2)一方面,这两句诗反映李白有人生如梦的消极情绪。李白在政治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有些消极,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李白表达的是,梦破灭后,最终还是躺在枕席上。就是说,要回到现实,不能在梦中过日子。因此,李白人生态度的基调还是积极向上的。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梦之叹
1.
留别和送别相对,李白在梦后写了三句心里话留给来送别的朋友,思考:你从这三句话中读出了几层意思?
两层,人生无常、求仙访道;蔑视权贵。结尾段属于点睛之笔,照亮全诗,李白对名山仙境的追求,就是对现实的不满,从虽有从容的归隐准备,却又不能忘怀政治抱负中可以看出李白不屈的灵魂和铮铮傲骨,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人格的自由和不屈的追求。
2.
既要避世远游,又何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语呢?
李白兼济天下的壮志一生未变。不论穷达,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李白的伟大之处,也是李白诗歌最具魅力的地方。龚自珍说:“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事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文化性格在他身上聚在了一起。”这正是我们今天探讨的“诗仙”内涵: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3.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抒胸臆,该句是诗人的强调,既说明“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原因,又强调这是自己实现政治抱负所坚持的底线——决不为实现政治抱负而改变自己的品格去向权贵们献媚取宠。这里诗人既是向诸友也是向世人表明心迹:追求个性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品格和政治态度将始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