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除法(例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学习除法算式的读写。
2.经历探索活动,理解除法的意义,清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中各数量的对应关系。
3.通过探索新知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用除法表示,知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铺垫新知
1.师:把物品“平均分”是怎么分?
生:就是分的每份同样多。
2.课件出示。
把8块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
)个。
把9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
)个。
把12个竹笋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
)个。
学生汇报。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它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你知道这是什么算式吗?(板书课题:除法)
二、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教学例4。
师:熊猫盼盼邀请了几位小伙伴来家做客,妈妈为她们准备了12个竹笋。
课件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师:如果盼盼想把这些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分给小伙伴,你认为应该每个盘里放几个竹笋?
生独立思考。
全班反馈交流。
师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3
)个。
三、体验活动,解决问题
1.用圆片代表竹笋利用乘法意义分一分。
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支竹笋。
2.画一画。
同桌互相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四、探索新知,学习除法
小精灵表述:通过刚才你们的操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了(
3
)个竹笋,每盘放得同样多,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课件出示:12÷4=3)
1.除法算式的含义。
12表示12个竹笋,4表示4个盘子,3表示每个盘里放了3个竹笋,意思就是说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算式12÷4=3的含义。
师:你能说出15÷5=3的含义吗?
2.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这个符号
“÷”,就是除法算式的表征,我们在数学上叫它“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生书空“÷”。
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小组活动:让学生把12个圆片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6份。
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五、运用新知,巩固除法
1.教材第13页的“做一做”。
第2题,学生动手操作分小棒,然后写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2.提升练习。
练习三第1题:除法读法练习。
开火车进行读一读,并说一说除法的含义,注意7÷7=1。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除号,它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见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