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课后培优练
一、选择题
印尼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7年11月21日喷发后至12月初,活跃度不断增强。受漂浮的火山灰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于11月27日7时起临时关闭。但11月29日14时28分起巴厘岛机场临时开放至11月30日7时。中国民航局立即派出多架飞机协助数千名滞留旅客回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阿贡火山活动频繁,是由于巴厘岛位于(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C.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D.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
2.当地政府确定机场临时开放时间的判断依据最可能是(
)
A.火山活动强度减小
B.将有降水天气出现
C.当地风向的变化
D.政府救灾设备到位
下图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图中①、②、③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背斜、向斜、断层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背斜、断层
D.断层、向斜、背斜
4.③附近区域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水平挤压、断层运动、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水平挤压、侵蚀作用
C.水平挤压、侵蚀作用、堆积作用
D.断层运动、水平挤压、堆积作用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
A.S-向斜-山谷M-背斜-山地V-断层-山谷
B.S-背斜-山谷M-向斜-山地V-断层-山谷
C.S-向斜-山谷M-断层-山谷V-背斜-山地
D.S-断层-山谷M-向斜-山地V-背斜-山地
6.图示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平原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7.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8.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9.“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10.“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乙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
)
A.b、①
B.a、②
C.d、④
D.e、⑤
12.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火山喷发
D.流水堆积
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的时间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该断面上,甲地层比乙地层(
)
A.形成早,厚度小
B.形成早,厚度大
C.形成晚,厚度小
D.形成晚,厚度大
14.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是(
)
A.V型谷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16.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下图为夏威夷群岛部分岛屿岩石年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黑沙滩是夏威夷岛最神奇的海岸景色之一,此沙滩呈现黑色的原因是含有(
)
A.花岗岩颗粒
B.玄武岩颗粒
C.砾岩颗粒
D.大理岩颗粒
18.该群岛所在地区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由东南向西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北向西南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9.从成因上看,该山地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0.下列山地中,成因与图示相同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富士山
C.美洲西岸的山脉
D.华山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盐度最高的湖泊。图中约旦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约旦河发源于戈兰高地的黑门山(最高海拔2814米)被称为“中东水塔”,山顶终年积雪。雪水流出山地,在约旦河谷深处形成了众多水温超过60°C的天然温泉。在过去的50年间,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从约旦河及其支流转移了大量的水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近年来图中死海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下图为死海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述约旦河谷地温泉的形成过程。
(2)分析加利利湖的补给类型。
(3)推测死海南北分裂,盐滩出现的原因。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丹地貌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近年来,由于青海大柴旦地区的河流改道,该地的雅丹地貌被河湖水包围,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雅丹奇观,水上雅丹土丘一般高10-25米,最高可达50米。
(1)分析大柴旦地区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有专家预测,大柴旦水上雅丹奇观在未来几十年间很可能会消失,请推测其自然原因。
(3)为了防止水上雅丹奇观消失,试说明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课后培优练
一、选择题
印尼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7年11月21日喷发后至12月初,活跃度不断增强。受漂浮的火山灰影响,巴厘岛国际机场于11月27日7时起临时关闭。但11月29日14时28分起巴厘岛机场临时开放至11月30日7时。中国民航局立即派出多架飞机协助数千名滞留旅客回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阿贡火山活动频繁,是由于巴厘岛位于(
)
A.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
B.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C.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D.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处
2.当地政府确定机场临时开放时间的判断依据最可能是(
)
A.火山活动强度减小
B.将有降水天气出现
C.当地风向的变化
D.政府救灾设备到位
【答案】1.A
2.C
【解析】1.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各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由巴厘岛所处的位置判定,阿贡火山活动频繁,是由于巴厘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A正确。故答案选A。
2.由材料分析可知,由于火山灰的影响,导致航班关闭,风向会影响火山灰的扩散方向,因此当地政府确定机场临时开放时间的判断依据应该为当地风向的变化,C正确。火山活动强度在变大,A错误;降水天气出现,会使情况更为恶劣,B错误;印尼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政府救灾设备较差,D错误。故答案选C项。
【点睛】印尼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者交界地带,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下图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图中①、②、③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背斜、向斜、断层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背斜、断层
D.断层、向斜、背斜
4.③附近区域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水平挤压、断层运动、侵蚀作用
B.堆积作用、水平挤压、侵蚀作用
C.水平挤压、侵蚀作用、堆积作用
D.断层运动、水平挤压、堆积作用
【答案】3.B
4.C
【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①处岩层破裂且沿破裂面两侧岩层发生了明显位移,因此属于断层构造;图中②处地下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构造;图中③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读图可知,③附近区域形成水平岩层后,岩层发生了明显向下弯曲,表明出现水平挤压;图中显示,③处弯曲岩层上部部分缺失,出现了明显的侵蚀面,表明当地在水平挤压后,地壳上升,发生明显的侵蚀作用;图中显示,③处弯曲岩层之上覆盖了一层沉积物,表明当地地壳下沉后出现了明显的沉积作用。由此判断,③附近区域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大致是水平挤压、侵蚀作用、堆积作用,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常成为山岭,但其顶部受张裂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常成为山谷或盆地,但其槽部因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易成为山岭。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字母与其所对应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组合正确的是(
)
A.S-向斜-山谷M-背斜-山地V-断层-山谷
B.S-背斜-山谷M-向斜-山地V-断层-山谷
C.S-向斜-山谷M-断层-山谷V-背斜-山地
D.S-断层-山谷M-向斜-山地V-背斜-山地
6.图示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平原
【答案】5.D
6.A
【解析】5.据图并结合背斜、向斜、断层的概念可判断,S处岩石发生断裂,地质结构属于断层,岩层向下移动,形成的是山谷;M处岩石向下弯曲,属于向斜,M处海拔高,是山地;V处岩石向上拱起,属于背斜,V处海拔较高,是山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由图示信息可知,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故为山地,A正确。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但地势起伏小,B错误。丘陵海拔在200~500米,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C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形类型判读: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丘陵海拔在200~500米;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势起伏较大;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但地势起伏小;中间低四周高,是盆地。
风把从地表吹扬起来的松散碎屑物质搬运到他处的过程,叫作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下图反映了风力搬运的两种主要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注:由于风力的强弱、被搬运物质的大小和密度不同,风的搬运形式也不同,以悬浮、滚动及跳动两种主要形式进行。悬浮形式以尘粒和粉尘粒为主,滚动和跳动形式以砂、砾为主。
7.下列关于风力搬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风力搬运能力与风力大小呈正相关
B.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强
C.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
D.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
8.下列关于风力搬运形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形式中,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B.两种形式中,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
C.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
D.风力减小,滚动可能停止
【答案】7.B
8.B
【解析】7.由所学知识可知,风的搬运能力极强,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A项正确。风力越小,风力搬运能力越弱,B项错误。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可搬运的碎屑物质颗粒越大,C项正确。碎屑物质颗粒越小,重量越轻,风力搬运作用越明显,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8.由图可知,悬浮形式搬运的颗粒物数量较多,滚动和跳动形式。搬运的颗粒物粒径大,数量较少,A项正确、B项错误。搬运形式随风力和颗粒物的大小而改变,风力增大,滚动可变为跳动,C项正确。当风力较小时,滚动可能停止,D项正确。依题意,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点睛】风的搬运能力一般与风力的大小呈正相关。
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9.“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10.“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答案】9.C
10.A
【解析】9.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因此“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花岗岩,所以C正确。
10.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浪侵蚀,所以A正确。
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乙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甲图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乙图中的(
)
A.b、①
B.a、②
C.d、④
D.e、⑤
12.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火山喷发
D.流水堆积
【答案】11.D
12.B
【解析】本题以丹霞山地貌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岩石类型及地质作用、塑造地貌的外力作用类型。
11.材料“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说明组成丹霞山地貌景观的岩石为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读乙图,e由沉积物生成,因此e为沉积岩,⑤为相应的外力作用,D正确;b来源于地幔,且有喷出作用,故b为岩浆,①作用于地下,为侵入作用,不符合题意,A错误;a为喷出岩,②为变质作用,不符合题意,B错误;d为变质岩,④为重熔再生作用,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12.材料“甲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说明丹霞地貌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以流水作用为主,再观察地貌景观图,外观陡峭,说明侵蚀作用强,因此塑造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是流水侵蚀,B正确;风力堆积位于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不符合题意,A错误;火山喷发岩石类型主要为喷出岩,不符合题意,C错误;流水堆积地貌坡度较平缓,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B。
【点睛】第1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一看汉字,二数箭头,三分上下”,即汉字对应的箭头最易判读,然后数箭头个数,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对应1个箭头;箭头数相等时,如果均为2个箭头,那么位于地上的是沉积岩,位于地下的是变质岩;如果均为1个箭头,那么位于地上的是喷出岩,位于地下的是侵入岩。第2题,注意提取信息,首先判断地貌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质工作者对某河流的一个断面开展科学考察,并借助现代技术推测出该断面河流水位及地层(沉积岩)的上升过程。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地层上升过程中河流水位保持相对稳定。下图是根据推测结果绘制的坐标图,其中实线表示河流水位的时间变化,虚线表示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的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该断面上,甲地层比乙地层(
)
A.形成早,厚度小
B.形成早,厚度大
C.形成晚,厚度小
D.形成晚,厚度大
14.当前,该断面地貌类型是(
)
A.V型谷
B.河漫滩
C.冲积扇
D.三角洲
【答案】13.C
14.A
【解析】13.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上面,形成的比乙地层晚。AB错误。图中虚线都代表岩层上表面的高度,因此相邻两条虚线之间的宽度,即可视为对应岩层的厚度。读图可知,甲乙之间间距小于乙丙之间间距,故甲岩层的厚度比乙岩层小,C项正确,A、B、D错。故本题选C。
14.读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还处于上升中,所以判断当前该断面岩层上升,河谷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地貌类型是V型谷,A对。河漫滩、冲积扇、三角洲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C、D错。故选A。
【点睛】V型峡谷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表迅速隆起、河流剧烈下切而形成的。河流塑造的“V”型谷多出现在河流中上游高山地区,一般来说地表隆起幅度较大的山区,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的河流,河水在河道中流淌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的下蚀作用,从而会使得河流的下蚀加深作用快于测蚀拓宽作用,从而形成河道横断面呈“V”字型形态。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A.⑥处岩层不可能含有化石
B.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核
C.④处岩石类型不同于①是因为发生了变质作用
D.⑤处形成大陆岛
16.从地质条件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储藏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B.②处可能形成沉积岩
C.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④②①
D.若修南北向的隧道⑥处构造好于①处
【答案】15.C
16.D
【解析】15.⑥处为沉积岩,有可能含有化石,A错误。③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错误。④处是由于①岩层受热而形成的变质岩,C正确。大陆岛是陆地向海洋的延伸部分,⑤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D错误。故选C。
16.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是向斜,A错误。②处是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B错误。④、②、①岩层相比,①先形成,②④后形成,C错误。⑥处是背斜构造,①处是向斜构造,修建隧道最好选择在背斜处,这样结构稳定,便于施工,D正确。故选D。
【点睛】地质构造的应用:(1)找矿:①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中间为石油。②利用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煤、铁矿等沉积矿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2)找水:①“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②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3)工程建设: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②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开凿隧道宜选择在背斜部位,该结构不仅结实坚固和不容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下图为夏威夷群岛部分岛屿岩石年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黑沙滩是夏威夷岛最神奇的海岸景色之一,此沙滩呈现黑色的原因是含有(
)
A.花岗岩颗粒
B.玄武岩颗粒
C.砾岩颗粒
D.大理岩颗粒
18.该群岛所在地区的板块运动方向是(
)
A.由东南向西北
B.由西北向东南
C.由西南向东北
D.由东北向西南
【答案】17.B
18.A
【解析】17.结合图例可看出,该群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沙滩的颜色与喷出型岩浆岩有关,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B正确;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A错;砾岩为沉积岩,C错;大理岩为变质岩,D错。故选B。
18.从图中看,夏威夷群岛中各小岛呈西北—东南方向排列;
火山的平均年龄从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火山年龄最小,说明其形成最晚,是板块边界,新形成的火山将之前形成的向外推移,因此可知该群岛板块运动方向是由东南向西北,A正确,B、C、D错。
【点睛】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9.从成因上看,该山地属于(
)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20.下列山地中,成因与图示相同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富士山
C.美洲西岸的山脉
D.华山
【答案】19.C
20.D
【解析】19.图示中间岩层与两侧岩层断裂并错位,判断为断层,中间岩层抬升而形成断块山。山地分为褶皱山、火山、断块山,该山地为断块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喜马拉雅山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A错误;日本富士山属于火山作用而形成,B错误;美国西岸的山脉是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的褶皱山脉,C错误;华山是由于断层而形成的断块山,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盐度最高的湖泊。图中约旦河是其主要补给水源,约旦河发源于戈兰高地的黑门山(最高海拔2814米)被称为“中东水塔”,山顶终年积雪。雪水流出山地,在约旦河谷深处形成了众多水温超过60°C的天然温泉。在过去的50年间,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从约旦河及其支流转移了大量的水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近年来图中死海分裂成南北两片,南片已基本成为盐滩。下图为死海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述约旦河谷地温泉的形成过程。
(2)分析加利利湖的补给类型。
(3)推测死海南北分裂,盐滩出现的原因。
【答案】(1)(1)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多裂谷、峡谷;来自约旦高原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被地下熔岩加热形成温泉
(2)约旦河自北向南流经该湖,河水补给较多;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雨水补给较多;处于板块张裂边界,断层发育,有地下泉水补给。
(3)受西风影响,该地降水由南向北增多,南部降水少,同时由于南部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加之受人类活动影响,注入死海的河水不断减少,因而死海湖面不断下降;死海南部地势较高,湖面下降导致南部湖底部分裸露,南北分裂,南部形成盐滩。
【解析】本题以以色列的自然条件为背景,考查了温泉的形成、加利利湖的补给类型、死海面北分裂,盐滩出现的原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1)约旦河谷地温泉的形成过程需要从热量及水的来源角度进行分析。从热量来源看,约旦河谷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从水源看,材料中指出:戈兰高的的黑门山被称为“中东水塔”,山顶终年有积雪,是约旦河的源头之一,雪水流出山地,在约旦洒谷深处形成温泉。来自约旦高原融化的雪水和地下水,被地下熔岩加热水温升高,从而形成温泉。
(2)湖泊的补给类型是多样的,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约旦河由南向北流过该湖,所以有河流水补给;地处北纬33度附近的大陆西岸,冬季会受中纬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有雨水补给;地处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发育,因此还有地下水补给。
(3)材料中指出:死海盐度很高,在过去的50年间,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从约旦河及其支流转移了大量的水用于饮用和农业灌溉。说明注入死海的河水不断减少,加上蒸发旺盛,使得死海湖面不断下降。南部地势较高,湖面下降就会出现湖裸露,南北分裂,南部出现盐滩。
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丹地貌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近年来,由于青海大柴旦地区的河流改道,该地的雅丹地貌被河湖水包围,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雅丹奇观,水上雅丹土丘一般高10-25米,最高可达50米。
(1)分析大柴旦地区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有专家预测,大柴旦水上雅丹奇观在未来几十年间很可能会消失,请推测其自然原因。
(3)为了防止水上雅丹奇观消失,试说明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答案】(1)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泥沙在河湖处形成堆积物;伴随地壳运动,地势抬升(青藏高原的抬升),沉积物暴露于地表;气候日趋干旱,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雅丹地貌;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河流改道使河湖水包围该区域,最终形成独特的水上雅丹奇观。
(2)全球变暖,冰川消融,该地失去补给水源;干旱的气候使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地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使水上雅丹土丘坍塌。
(3)合理利用冰川融水资源;加强天然植被保护,禁止乱砍滥伐;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防风固沙;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本题以大柴旦地区“水上雅丹”地貌奇观为情境,以简洁的文字介绍,配上大柴旦地区的区域图和水上雅丹的地貌景观图,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从地貌形成过程、推测自然原因,到设计解决措施,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同学们高质量认识区域、深层次分析问题、优质化提出措施,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1)水上雅丹地貌是雅丹地貌被河湖水包围所形成的,可以结合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先有流水携带泥沙堆积形成堆积物,后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抬升,沉积物上升裸露,再由于气候变得干旱,经历风化、侵蚀作用后,形成雅丹地貌。
(2)本题主要从补给水源、气候、风力侵蚀等方面分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高山冰川消融殆尽,该地无水补给,同时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再加上该区域风力作用明显,在风力侵蚀、搬运作用下,水上雅丹地貌坍塌。
(3)本题主要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植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分析。对于水上雅丹地貌的保护,首先应保护冰川资源,保护植被,减少风沙侵袭,控制人口数量,减少人为破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温升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