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它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三、自学指导
怎样达标呢?请看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认真默读课本第20页到24页的内容,结合看图、要求如下:
(一)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1—4题的答案,力争自学后书面检测全对。
1.填表: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最后一位国王
2.禹的继任者是谁?他的继任有什么意义?
3.商朝多次迁都,后来谁迁都到了哪里?商朝灭亡于哪一场战役?
4.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思考并能解释1—4题中的关键词语,思考第5题,准备口答。
5.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做对书面检测题。注意:如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学生如有疑问,请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二)检测
过渡语:第1—4题找到答案能准确记忆的请举手!(关键词解释: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内容: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制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等级划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找到了,我们讨论第5题。
1.过渡语:夏、商、西周他们灭亡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呢?能够正确回答第5题的同学请举手!在举手的学生中找后进生来回答,答错了,请尖子生进行更正。
答案要点: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书面检测。
(1)给学生发检测试题
第4课当堂检测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填空题,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最后一位国王
2.禹的继任者是
_
__。意义:
代替了
。
3.商朝多次迁都,到
时迁都到
(今河南安阳),此后保持相对的稳定。商朝灭亡于
。
4.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内容:①标准和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权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义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西周时期发生了“国人暴动”,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国君主统治时期(
)
A.周幽王
B.周文王
C.周厉王
D.周平王
7.姜太公是电视剧《封神榜》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帮助一位英明的君主打败了商朝的暴君,建立了西周。这位君王是(
)
A.大禹
B.商汤
C.周武王
D.周文王
8.商汤灭夏后,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不包括(
)
A.国君商汤很有才能
B.任用贤臣
C.关心百姓,发展生产
D.迁都到殷
9.历史上使“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标志性事件是(
)
A.舜继尧位
B.禹继舜位
C.启继禹位
D.桀继禹位
10.夏商两朝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分别是(
)
A.启和桀
B.桀和纣
C.汤和桀
D.盘庚和纣
3.学生练习,教师注意观察学生默写的答案,进行二次备课。
五、后教
(一)纠错。
1.公布答案、评定对错。
第一大题边公布答案,边组织学生判定对错,边组织学生讨论纠错。第二大题集中批改,然后纠错。
2.表扬满分同学。
过渡语:“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全对人数并提出表扬。
3.准备纠错。
过渡语:“选择题没有全对的请举手!”统计、公布未满分的人数。
过渡语: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全对,我们来帮帮他们。(教师站在讲台指导全班学生认真看书,默背本节知识点,由学生送错题卷。)
4.讨论纠错。白板展示相关错题,指名让做错的学生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应当怎么办?”不会的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预计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1)选择题第8题:关键词是“商汤”。而迁都到殷的是盘庚。
(二)拓展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夏、商、西周是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反映了朝代兴衰的规律。
六、当堂训练
请大家合上课本认真做《基础训练》第4课
七、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