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海—气相互作用
课后培优练
一、选择题
2016年为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科学家选取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进行处理后得到一个用于衡量南方涛动的指数,称为南方涛动指数。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左图为塔希提和达尔文位置图,右图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图。完成小面小题。
1.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2.下列年份中,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1998年
B.2000年
C.2006年
D.2011年
【答案】1.C
2.A
【解析】1.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西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D错误。若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C正确。相反,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情况相反,A错误。故选C。
2.根据材料“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可知,据图可知,1998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因此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1998年,A正确。2000年、2006年、2011年南方涛动指数为正值,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从材料和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4.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3.C
4.C
【解析】3.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低,西部海区气温较高,A错误。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D错误。故选C。
4.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加,出现绿洲,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成因及影响: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水域温度异常升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东侧海域)则相反,温度相对降低,近地面气压升高。这样,亚洲与赤道附近的西太平洋之间气压梯度力就会减小,亚洲东部的冬季风减弱,所以,我们出现暖冬现象。
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日本暖流
B.西风漂流
C.秘鲁寒流
D.赤道逆流
【答案】5.A
6.C
7.B
【解析】本题目以海气水热交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和洋流等知识内容,对图示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要求较高。
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蒸发和降水。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海面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海面,而根本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答案直接选择A项。
6.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分,大气通过降水返还海洋水分,是为海气之间水分交换的环节,故选择③④,即C项。故选C。
7.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形成洋流。四个选项中只有位于西风带的西风漂流,属于明显的风海流,B正确。日本暖流形成原因较多,且主要原因并非是风力作用形成,排除A项;秘鲁寒流为上升补偿流,并非为风海流,排除C项;赤道逆流形成主要属于补偿流性质,因而排除D项。综上所述,最终答案选择B项。
【点睛】洋流从成因主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类型,从性质上主要分为暖流和寒流。
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8.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沙尘的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
D.西北季风
9.据图可知(
)
①沙尘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致雨
②沙尘导致非洲土壤盐碱化
③降落大洋的沙尘促进海洋藻类生长
④沙尘将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8.A
9.B
【解析】8.结合图文信息进行区域定位可知,图中0°-30°N之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进而可以使哈拉沙漠的沙尘自东向西达到大西洋和南美等地上空。沙尘在经过大西洋上空时,大西洋上空丰富的水汽遇到大量的凝结核,在削弱光照气温降低时,更容易冷凝形成降水。结合图示可知撤哈拉沙漠地处北半球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将哈拉沙的土自东北向西南吹送,经过大西洋一直可以到达南美洲,A正确。西南季风应位于北印度洋地区,撤哈拉沙漠的沙尘向西经过大西洋,该地区不会受西南季风的影响,B错误。东南信风处在南半球0°-30°S之间,C错误。西北季风位于冬季的亚欧大陆,D错误。故选A。
9.由所学知识可知,撒哈拉沙漠位于大西洋地区,地处热带海域,海水蒸发旺,大气中水汽丰富,沙尘经过大西洋上空时,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大气降温,水汽附着在沙尘上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几率大大增加,①正确;沙尘飘走不会会导致非洲土壤荒漠化加剧,而不是土壤盐碱化,②错误,AD错误。降落大洋的沙尘,由于营养物质丰富,促进海洋藻类生长,③正确;即①③正确,B正确。
大气中沙尘增多,大气逆辐射强,全球变暖是因为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及植被遭到破坏,④错误,C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压和风以及大气对太阳射的削弱作用。撒哈拉沙漠中卷起的沙尘经过大西洋上空时,水汽附着在沙尘上冷凝形成降水,降水几率大大增加;降落大洋的沙尘,由于营养物质丰富,促进海洋藻类生长。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11.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答案】10.D
11.B
【解析】10.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属于地球的内能作用,不属于“海一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范畴,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1.纬度越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海一气”物质与能
量交换越突出。加勒比海与红海纬度相当,但加勒比海海
域面积远大于红海。海水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多,海-气交换最突出。B正确,波罗的海、渤海纬度高,海-气交换弱。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海-气交换的因素。海水表面与大气接触,必然会使大气中某些成分溶解在海水中,这些气体在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进行交换,存在着动态平衡,这个过程就叫做海气交换。影响大气与海洋之间气体交换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的影响:(1)大气与海洋间的气体交换主要决定于气体在两相中的分压差。(2)当海水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水体中气体的分压发生变化,因而引起气体在两相间的交换。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1)不同气体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2)对于某一恒定的分压差,各种气体进入海洋的扩散通量相差悬殊;例如O2,CO2和N2的通量比率是2:70:1。3、风速的影响:风速在0~3m/s时,交换速率几乎保持恒定(在液体表面上方5
cm处测量的)。风速在3~13
m/s时,交换速率迅速增加。4、季节的影响:进入或逸出海洋表层气体的体积随季节性的变化是相当大的。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一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13.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增加
D.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答案】12.D
13.B
【解析】12.由材料可知,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一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结合图1可以判断2017年11月-2018年3月和2020年9月-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且2020年9月-11月拉尼娜现象强度更大。由图2可知,在拉尼娜年太平洋西部海域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太平洋东部海域水温较低,形成高压,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与信风风向一致,使信风增强,D正确,故选D。
13.由材料可知,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018年10-12月应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沿岸秘鲁寒流减弱,A错误。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B正确,C错误。南美秘鲁附近海水水温升高,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难度一般。
海洋与大气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等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图示意1997年太平洋局部海域海洋表层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差值等值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
B.大气参与陆上内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C.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营养元素
D.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缓解大气温室效应
15.1997年,赤道太平洋沿岸(
)
A.西侧洪涝灾害概率增大
B.东侧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产量巨增
D.东南信风偏强
【答案】14.D
15.B
【解析】1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阳辐射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A错误;大气参与海陆间水循环影响海水性质,B错误;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C错误;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D。
15.读图可知,1997年太平洋东部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可判断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此时赤道太平洋沿岸西侧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可能出现旱灾及森林火灾,A错误;东侧形成上升气流,降水增多,出现洪涝灾害,B正确;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渔场减产,C错误;东南信风减弱,D错误。故选B。
【点睛】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厄尔尼诺易导致暖冬,南方易出现暴雨洪涝,北方易出现高温干旱,东北易出现冷夏。比起单纯的气温变化,极端天气更容易引发危险。1、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次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较正常年份少。2、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中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容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近百年来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地球上的海水温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下图示意太平洋170°W附近3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3个观测站表层海水温度差异的因素是(
)
A.海水深度
B.太阳辐射
C.海域面积
D.海水盐度
17.太平洋170°W附近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是(
)
A.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
B.浅水区变化缓慢
C.表层向深层均匀递减
D.深水区保持低温
18.海水温度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海水垂向温度变化越大,浮游生物数量越少
B.冬季海水降温慢。会使沿海地区气候寒冷
C.表层海水温度上升,致飓风发生频率增加
D.全球海水温度升高,则海洋热能发电量增加
【答案】16.B
17.D
18.C
【解析】16.据图可知,三个观测站表层水温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三个观测站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造成的。纬度越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温度就越高,B正确。表层海水温度与海水深度无关,A错误。海域面积与表层海水温度关系不大,C错误。海水盐度不会影响到表层海水温度,D错误。故选B。
17.据图可知,三个观测站的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降低,深度1000米内海水温度下降较快,深度超过1000米海水温度下降缓慢,保持低温。当海水深度超过1000后,水温下降缓慢,A错误。浅水区水温变化速度较快,B错误。表层向深层海水温度下降速度先快后慢,C错误。深水区水温下降缓慢,保持低温,D正确。故选D。
18.浮游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浅层,海水垂向温度变化加大不会使浮游生物数量减少,A错误。冬季海水降温慢,会使沿海地区气候温暖,B错误。表层海水温度上升,易形成低压中心,强烈发展形成飓风,C正确。海洋热能发电的原理是利用热带洋面海水和760米深处的冷海水之间温度差发电,D错误。故选C。
【点睛】①表层海水的水平分布规律: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同一季节,不同海区——低纬水温高,高纬水温低;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低。②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温度随深度而发生变化。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表层海水以下变化很小,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低温状态。③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洋面积广、水量大、热量大,所以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的变化小得多。这就使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因此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乙处(
)
①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②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涌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沃克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乙海域附近大渔场歉收
D.乙海域沿岸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19.D
20.C
【解析】19.考查沃克环流的成因,突出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读图可知,AB分别位于大西洋西岸和东岸,根据沃克环流形成原因来看,大西洋表层海水在信风的驱使下,自东向西流动,在大洋东岸形成离岸风,深层海水上泛形成上升补偿流,而由于气温降低,垂直方向上,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同纬度大洋西岸暖流堆积,气温升高,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②④正确,故选D。
20.当沃克环流变弱时,说明此时乙到甲地的太平洋海水流动减弱,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海——气相互发生改变,此时甲海域沿岸易出现干旱,A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冷海水上涌减弱,乙海域附近大渔场歉收,乙海域沿岸气候湿润,C正确,BD错误,故选C。
【点睛】考查沃克环流的成因,突出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当沃克环流减弱时带来的影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区域认知能力。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解析】本题以沃克环流示意图和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等问题,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要求较高。
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睛】答题时注意问题数量,例如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中,都分别问了两个问题,需要先描述特征,而后分析特点成因,注意按顺序足数答题。
22.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智利北部,虽紧邻大海,但很多气象站就从来没有降雨记录,被称为世界“旱极”。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2020年9、10月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生长,形成“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沿南回归线从东向西,阿塔卡马沙漠呈阶梯式下降,最高一级阶梯上,众多火山点缀在荒漠中,随着海拔下降,大片盐碱地、盐湖群出现,沙漠一直向西延伸到海边,在沙漠海岸区,时常会大雾弥漫。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剖面图。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旱极”的主要原因。
(2)分析阿塔卡马沙漠多盐湖和雪火山的原因。
(3)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形成浓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解释2020年9、10月份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海的原因。
【答案】(1)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
(2)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易形成盐湖;地处安第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山顶常年积雪;同时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活动频繁,所以形成雪火山景观。
(3)当暖空气吹经秘鲁寒流冷海面上时;其中的水汽就会冷却凝结形成海雾;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对流作用弱,难成降水。
(4)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
【解析】本大题以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剖面图为材料,涉及气候的影响因素、板块构造、厄尔尼诺现象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旱极”的主要原因,可从影响该地降水的因素去分析。从大气环流分析,该沙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导致降水少;从沿岸洋流分析,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减湿作用明显,导致降水少;从地形分析,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导致降水少。
(2)阿塔卡马沙漠多盐湖原因主要与气候有关,阿塔卡马沙漠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易形成盐湖;阿塔卡马沙漠雪火山与积雪和地壳运动有关,阿塔卡马沙漠地处安第斯山脉,海拔高,气温低,降雪不易融化,山顶存在常年积雪;同时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活动且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所以形成雪火山景观。
(3)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从下垫面分析,因有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从大气中水汽分析,因临近海洋,温暖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所以遇冷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雾。从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因该地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不能形成上升气流,所以不能形成降水。
(4)9、10月份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海的原因,可以从气温、降水、径流等方面回答。由材料可知,该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有非常大的关系,正常年份,南太平洋的东侧由于受东南信风的影响,在南美洲的西岸,形成离岸流,进而又产生冷水上泛,导致该海域气温较低,气流多以下沉为主,降水较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导致降水较多。降落在地表的雨水形成径流,下渗到地下,加上当地的高温条件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形成花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3
海—气相互作用
课后培优练
一、选择题
2016年为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科学家选取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进行处理后得到一个用于衡量南方涛动的指数,称为南方涛动指数。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左图为塔希提和达尔文位置图,右图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图。完成小面小题。
1.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2.下列年份中,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1998年
B.2000年
C.2006年
D.2011年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4.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加强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读海洋和大气间水热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5.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表示海一气之间水分交换的方式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日本暖流
B.西风漂流
C.秘鲁寒流
D.赤道逆流
2020年2月,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连续几天刮起了强风,卷起了漫天黄沙,大量的沙尘飘过大西洋,抵达美洲(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8.撒哈拉沙漠每年向大西洋、南美等地输送沙尘的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西南季风
C.东南信风
D.西北季风
9.据图可知(
)
①沙尘促进洋面蒸发的水汽凝结致雨
②沙尘导致非洲土壤盐碱化
③降落大洋的沙尘促进海洋藻类生长
④沙尘将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包括(
)
A.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B.海洋是地球上太阳能的重要存储器
C.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D.海底板块的扩张和碰撞
11.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最突出的是(
)
A.波罗的海
B.加勒比海
C.渤海
D.红海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一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13.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增加
D.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海洋与大气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等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图示意1997年太平洋局部海域海洋表层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差值等值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海—气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是海洋根本的热量来源
B.大气参与陆上内循环影响海水性质
C.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营养元素
D.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缓解大气温室效应
15.1997年,赤道太平洋沿岸(
)
A.西侧洪涝灾害概率增大
B.东侧降水增多
C.秘鲁渔场产量巨增
D.东南信风偏强
地球上的海水温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下图示意太平洋170°W附近3个观测站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影响3个观测站表层海水温度差异的因素是(
)
A.海水深度
B.太阳辐射
C.海域面积
D.海水盐度
17.太平洋170°W附近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是(
)
A.随深度增加显著降低
B.浅水区变化缓慢
C.表层向深层均匀递减
D.深水区保持低温
18.海水温度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海水垂向温度变化越大,浮游生物数量越少
B.冬季海水降温慢。会使沿海地区气候寒冷
C.表层海水温度上升,致飓风发生频率增加
D.全球海水温度升高,则海洋热能发电量增加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下图为沃克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乙处(
)
①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②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涌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沃克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
A.甲海域沿岸暴雨成灾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
C.乙海域附近大渔场歉收
D.乙海域沿岸气候更加干旱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22.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阿塔卡马沙漠位于智利北部,虽紧邻大海,但很多气象站就从来没有降雨记录,被称为世界“旱极”。然而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2020年9、10月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生长,形成“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沿南回归线从东向西,阿塔卡马沙漠呈阶梯式下降,最高一级阶梯上,众多火山点缀在荒漠中,随着海拔下降,大片盐碱地、盐湖群出现,沙漠一直向西延伸到海边,在沙漠海岸区,时常会大雾弥漫。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剖面图。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旱极”的主要原因。
(2)分析阿塔卡马沙漠多盐湖和雪火山的原因。
(3)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形成浓雾但却无法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解释2020年9、10月份阿塔卡马沙漠出现花海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