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后培优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主要反映的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月球运动
D.太阳运动
2.A行星的视运动方向是(
)
A.逆时针
B.顺时针
C.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D.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答案】1.A
2.A
【解析】1.地球自转地轴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即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图像最能反映地球自转,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地球自转地轴空间指向北极星附近,图像中心为北极星;星辰运动轨迹即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因为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虽然星辰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但是观察者为北半球仰视星空,所以恒星A的视运动方向为逆时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只有北半球可以看到北极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中,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长津湖战役前夕志愿军侦察兵在某地对当地地理纬度进行测定,方法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已测知当地的经度为126°E,要想知道该地的地理坐标,还需要测出(
)
A.北极星的仰角
B.树的高度
C.当地的海拔
D.北极星到地平面的距离
4.侦察兵面前小路的延伸方向是(
)
A.南北向转为东西向
B.西北-东南走向转为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转为东南-西北走向
【答案】3.A
4.B
【解析】3.地理坐标包括经度和纬度,该地的经度位置题干已经明确说明,因此需确定当地的纬度位置。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故选A。
4.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为当地的正北方向,由此可判断处图中的东、西、南、北方向,根据图中小路的延伸可知,观测者面向的小路方向,由西北-东南走向转为东北-西南走向,故选B。
【点睛】北极星的仰角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等,如赤道处北极星的仰角为0°,40°N处北极星的仰角为40°,北极点处北极星的仰角为90°,即是表明北极星在当地的上中天,南半球看不见北极星,北极星位于地平面以下。
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6.此段旅行发生的时间最可能在(
)
A.3月
B.7月
C.9月
D.12月
【答案】5.C
6.B
【解析】5.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表明离开P地时正处于日出,太阳日出方位在偏东方向,太阳在巴尔喀什湖水面上,说明出发的P地偏东方向临近湖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偏东方向临近湖泊的地点只有①地和③地,因此P地不可能位于②地和④地,B、D
错。读图可知,该区域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巴尔喀什湖,因此东南部地势较高,雪山和雪峰应在图示区域的东南部,材料信息表明,“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说明驾车行驶200km(根据图中比例尺判断在图中移动2cm)后,车应沿公路向该区域的东南方向行驶,图中显示,如果从①地出发,行驶
200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西南,不可能在远处能见到雪山和雪峰,A错。如果从③地出发,行驶200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东南方向,有可能在远处见到雪山和雪峰,因此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③地,C对。故选C。
6.根据上一题的分析可知,驾车出发地为③地,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图中显示,③地东北方向临近湖泊,由此推知,该日当地日出东北,直射点在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中亚地区7月气温相对较高,适合驾车旅行,B对。3月和9月大致接近正东方向日出,12月东南方向日出,且气温较低,因此此段旅行发生在3月、9
月和12月的可能性小,排除
A、C、D。故选B。
读下表火星与地球的对比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与轨道交角
赤道半径〈Km)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地球
1年
23h56m
23.5°
6378
1.00
1.00
火星
1.9年
24h37m
24°
3395
0.11
0.15
7.有关火星上的自然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B.自转线速度比地球大
C.密度比地球大
D.大气层浓密
8.当火星的赤道与公转轨道交角变为25 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之间的夹角变大
B.火星上的极昼范围将变大
C.火星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将变大
D.火星上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幅度将变小
【答案】7.A
8.B
【解析】7.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离太阳远,故火星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A对。火星的赤道半径比地球小,并且体积比地球小,自转周期比地球长,故火星自转线速度比地球小,B错。火星的质量为地球的0.11倍,体积是地球的0.15倍,故火星的密度比地球小,C不对。根据表格中火星的体积和体积,得出火星的引力小于地球,故火星上大气层比地球薄,D不对。故选A。
8.当火星的赤道与公转轨道交角变为25 时,即火星的黄赤交角为25°。则火星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之间的夹角变为65°,变小,A不对。火星上的极昼范围将变为65°到90°,范围变大,B对。黄赤交角变化对其自转、公转周期没有影响,故其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没有变化,C不对。火星上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幅度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黄赤交角变大,故其移动范围变大,D不对。故选B。
【点睛】黄赤交角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则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互余。
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于2009年1月27日已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读图回答。
9.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全天候,观测广
C.极夜期长,空气稀薄
D.极昼期长,海拔较高
10.根据图和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昆仑站在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B.此时昆仑站可见美丽的极光
C.三个科考站的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D.中山站至昆仑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200千米
11.这里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最主要原因是(
)
A.多暴风雪
B.极寒烈风
C.降水稀少
D.日照强烈
【答案】9.C
10.D
11.B
【解析】9.昆仑站地区纬度高,极夜时间长,而且晴天时间高达90%以上,且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利于观测,C正确,气温低不是观测优势,A错误。观测角度广,但不是全天候,极昼期间就不便于观测,B错误。极昼期间就不便于观测,D错误。故选C。
10.根据经纬网可知,昆仑站比长城站更靠近南极点,所以位于南方,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昆仑站位于长城站东方,所以昆仑站在长城站的东南方向,A错误。极光出现在两极地区的夜空,题干信息告诉我们此时为2009年1月27日,南极地区为极昼期,不可能看见极光。B错误。地球自转速度包括自转线速度和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而自转的线速度却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至两极点为零。所以三个科考站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是不同的,C错误。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际距离相差约111千米。中山站和昆仑站经度相近,纬度相差约11°,距离相差约1200千米,D正确。故选D。
11.南极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南极地区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和烈风,因极寒烈风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B正确。多暴风雪、降水稀少不是最主要的原因,A、C错误。南极地区地处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日照并不强烈,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自转速度包括自转线速度和自转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而自转的线速度却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至两极点为零。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高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12.A
13.A
【解析】12.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任一纬度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线速度乘以当地地理纬度的余弦。图中线速度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因此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30°N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447千米/小时,60°N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837千米/小时,根据图中的数值范围可推知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综合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3.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因素,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图中数据显示a处的线速度介于870—900之间,而b点线速度介于840—870之间,a点线速度大于b点;题干显示,a、b两点纬度相同,由此可知a点的海拔较高。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赤道线速度数值及其他纬度线速度与赤道处线速度的关系;依据“凸低为高”原则可判定A点线速度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
以世界首台地动仪发明者、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名字命名的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夭基观测平台首发星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于2017年2月2日15时51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顺利升空后,南通将迎来的节气是(
)
A.大寒
B.立春
C.惊蛰
D.春分
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暑时日地距离最近
B.立夏这一天岳阳的昼长比北京长
C.冬至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D.大雪时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
【答案】14.B
15.D
【解析】14.每十五天大约一个节气,冬至为12月22日前后,“张衡一号”顺利升空时间为2月2日,距冬至大约为一个半月左右,冬至后一个半月左右是立春,B正确,据此选B。
15.每十五天大约一个节气,日地距离最近时为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接近小寒,A错误;立夏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岳阳的纬度比北京低,昼长比北京短,B错误;夏至后的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C错误;大雪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继续向南移动,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D正确;据此选D。
【点睛】近日点: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我国每年国庆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
B.②到③逐渐加快
C.③到④先变慢后变快
D.④到①逐渐变快
【答案】16.D
17.C
18.B
【解析】1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④时段,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④时段直射点向北运动,此时北半球昼长逐日递增,④正确,故选D。
17.我国每年国庆时,时间为10月1日,此时秋分刚过,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③,故选C。
18.7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此后逐渐加快,1月初达到最快,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在②到③时段逐渐加快,故选B。
【点睛】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即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同时,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昼渐长,直射点向北运动,北半球昼渐长。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指导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被全国各地采用。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前后)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雨量增多,适合不耐旱的作物春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20.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理由可能是(
)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③农业科技的发展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9.C
20.C
【解析】19.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A项不符合题意。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东北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B项不符合题意。清明忙种麦--气温回升,适合耐旱作物春小麦播种,C项符合题意。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20.二十四节气是参考黄河流域的时令、气候、物候变化来制定的。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使局部地区的物候发生改变;农业科技的发展能够对局部区域的农业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进行较大程度的改良,打破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故①③正确。我国地域辽阔,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这些并不能影响二十四节气,②④排除,故选C项。
【点睛】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一般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一般比较耐干旱,而冬小麦则比较耐寒。
二、非选择题
21.读“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至图中B位置时,对应的节气是:____;该日,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该日过后,银川日出方向是____。
(2)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靠近____点(近日或远日),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并一直朝____方向运动。
(3)地球公转从B到D过程中,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地球公转从A到C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
(4)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范围为____。
【答案】(1)
秋分
平分或等长
东南
(2)
23°26′S
近日
南
北
(3)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4)66°34'N-90°N
【解析】本题以地球公转二分二至日为背景材料,考查地球的公转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
(1)据图分析可知,B点为秋分日,该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到南半球,因此日出东南方向。
(2)结合分析可知,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逐渐接近1月初,近日点。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逐渐向赤道方向移动,即向北移动。
(3)结合分析可知,地球公转从B到D过程中,地球从赤道向南移动到南回归线,然后直射点再到赤道,先逐渐接近近日点,因此公转速度逐渐变快,后离近日点越来越远,接近远日点,因此公转速度公转变慢。地球公转从A到C的过程中,中间经过远日点,因此公转速度先变慢到最慢后逐渐变快。
(4)根据分析可知,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即66°34'N-90°N的范围出现极昼现象。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图。
(1)指出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纬度分布的共同特征。
(2)说明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建在赤道地区的原因。
(3)世界各国大多采取向东发射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说出其主要目的。
【答案】(1)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2)赤道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最大;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节省燃料。
(3)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向东发射,顺地球自转方向,利于节省燃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点状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地球自转线速度分布规律及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解析】(1)读图可知,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2)注意结合赤道地区线速度的大小进行说明。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赤道地区地球的自转线速度最大,发射平台搭建在赤道地区,航天器在发射时可获得较大的初始速度,从而节省燃料。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火箭向东发射,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便于节省燃料,提高发射成功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后培优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宿营时,把照相机固定,对准北极星附近的星空,长时间曝光得到的北极星附近星辰运动轨迹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主要反映的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月球运动
D.太阳运动
2.A行星的视运动方向是(
)
A.逆时针
B.顺时针
C.先逆时针后顺时针
D.先顺时针后逆时针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中,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长津湖战役前夕志愿军侦察兵在某地对当地地理纬度进行测定,方法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已测知当地的经度为126°E,要想知道该地的地理坐标,还需要测出(
)
A.北极星的仰角
B.树的高度
C.当地的海拔
D.北极星到地平面的距离
4.侦察兵面前小路的延伸方向是(
)
A.南北向转为东西向
B.西北-东南走向转为东北-西南走向
C.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
D.东北-西南走向转为东南-西北走向
某游记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6.此段旅行发生的时间最可能在(
)
A.3月
B.7月
C.9月
D.12月
读下表火星与地球的对比资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面小题。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与轨道交角
赤道半径〈Km)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地球
1年
23h56m
23.5°
6378
1.00
1.00
火星
1.9年
24h37m
24°
3395
0.11
0.15
7.有关火星上的自然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
B.自转线速度比地球大
C.密度比地球大
D.大气层浓密
8.当火星的赤道与公转轨道交角变为25 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星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之间的夹角变大
B.火星上的极昼范围将变大
C.火星上的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将变大
D.火星上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的幅度将变小
我国第三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80°25′S,77°06′E),于2009年1月27日已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读图回答。
9.在昆仑站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全天候,观测广
C.极夜期长,空气稀薄
D.极昼期长,海拔较高
10.根据图和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昆仑站在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B.此时昆仑站可见美丽的极光
C.三个科考站的地球自转速度相同
D.中山站至昆仑站的直线距离约为1200千米
11.这里被学者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最主要原因是(
)
A.多暴风雪
B.极寒烈风
C.降水稀少
D.日照强烈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高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1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以世界首台地动仪发明者、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名字命名的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夭基观测平台首发星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于2017年2月2日15时51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顺利升空后,南通将迎来的节气是(
)
A.大寒
B.立春
C.惊蛰
D.春分
15.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暑时日地距离最近
B.立夏这一天岳阳的昼长比北京长
C.冬至时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D.大雪时北极圈内的极夜范围在变大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6.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我国每年国庆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18.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
B.②到③逐渐加快
C.③到④先变慢后变快
D.④到①逐渐变快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指导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被全国各地采用。东北也有符合自身地理环境特点的“二十四节气歌”,例如“打春(立春2月4日前后)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下列对东北“二十四节气歌”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打春阳气转--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气温回升
B.春分地皮干--雨季还未到来,地表积雪逐渐消失,大风天数多,蒸发强,土地干裂
C.清明忙种麦--雨量增多,适合不耐旱的作物春小麦播种
D.谷雨种大田--气温回升,雨量增多,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播种
20.有人说二十四节气已经过时了,理由可能是(
)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异大③农业科技的发展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读“二分二至日”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球公转至图中B位置时,对应的节气是:____;该日,银川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该日过后,银川日出方向是____。
(2)地球公转至C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靠近____点(近日或远日),该日过后的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半球,并一直朝____方向运动。
(3)地球公转从B到D过程中,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地球公转从A到C的过程中,公转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
(4)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纬度范围为____。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世界主要航天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分布图。
(1)指出世界各国航天发射场纬度分布的共同特征。
(2)说明海上发射场及发射平台建在赤道地区的原因。
(3)世界各国大多采取向东发射的方式将卫星送入轨道,说出其主要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