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9 15:0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洮南一中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哪个地方的远古先民最有可能率先品尝到香喷喷的大米饭
A.黑龙江流域原始居民B.淮河流域原始居民
C.黄河流域原始居民D.长江流域原始居民
2.大汶口出土的墓葬品有明显的大小墓差异,小墓仅能容尸,空无一物;大墓随葬品多达数十件甚至百余件,有精美的陶器、玉器、象牙器等贵重物品。据此可知,大汶口文化
A.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现象
B.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成就
C.生产技术发达领先世界
D.奠定了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3.王国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与材料中的“立子立嫡之制”和“封建子弟之制”分别对应的是
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分封制
C.分封制和宗法制
D.官僚政治和贵族政治
4.西周初年,周天子把不同姓氏的贵族集团混合派遣到各地建国,如伯禽集团与殷民六族在鲁,唐叔集团与怀姓九宗在晋。他们皆重视与王室的礼仪关系,恪守贵族文化,分别以各地土著居民作为劳役群体,建立国家。这一做法
A.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B.打击了商王朝的残余势力
C.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利用
D.促进了华夏族的融合形成
5.西周诸侯国建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也建立起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这意味着
A.周天子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直接统治
B.西周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
C.诸侯国在自己王国的权力受到削弱
D.分封制扩大周天子的影响力
6.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7.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8.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9.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0.韩非子认为,作为君主,应具备虚静之德,才能以静制动,才能用众,才能公正执法。他还主张“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由此可知,韩非子的主张
A.适应了建立君主专制的需要
B.代表了下层劳苦大众的利益
C.传承了儒家的政治传统
D.强调统治者要无为而治
11.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
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统一
B.郡县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
12.避讳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阴历一月古时叫“正月”,这是因为古代的天子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政”(同“正”),称帝后把“正月”改称“端月”。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文化丰富多元
C.小农经济发达
D.郡县制度形成
13.秦灭六国之后,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的城郭,决通雍阻河道的堤防,削除原六国地区的关隘险阻。秦朝这些措施旨在
A.防止六国旧贵族的复辟
B.强化皇帝的权威
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D.巩固秦朝的统一
14.仔细观察下图所示的政治体制,然后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该政治体制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该政治体制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该政治体制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该政治体制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15.《全球通史》载: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河流域,其大部分地区难攻易守,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国在统一中获得胜利,下列选项中符合题意的是
A.商鞅变法实力最强
B.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
C.秦王的统一战略正确
D.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
16.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宁能致汤武而然耶?”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意在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B.批判颠覆先秦儒学
C.确立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
D.规范平民道德行为
17.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应是
A.郡国并行
B.刺史
C.中外朝制
D.察举制
18.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新疆古龟兹国境内发现了大量“汉龟二体钱”(又称龟兹五铢),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如图),且在库车苏巴什佛寺的发掘中发现与唐朝钱币同存于同一文化层内。据此可知
A.龟兹地区农耕经济发达
B.中外经贸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政权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D.龟兹货币可在唐都长安流通
19.“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更是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的精神支柱。由于其与“君权神授”同为中国古代天命哲学的构成基础而广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且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言谏制度源于原始的宗教迷信思想
D.统治者借助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20.“《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据此,对董仲舒的主张,下面理解最准确的是
A.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文化的一统促进政治的一统
D.儒者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1.“东汉以来各地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导致了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促成了三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国鼎立期间、虽然兼并战争仍旧继续进行,但这种局部统一和之前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相比,仍是又前进了一步”。材料中“又前进了一步”是指
①局部地区统一为全国大一统莫定了基础
②各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促进了局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④人口的迁移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汉赵)政权,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鲜卑人拓跋什翼健建立代国,自认为是神农氏的后裔。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B.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C.战乱频繁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23.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材料表明北魏(  )
A.阶级矛盾尖锐
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民族矛盾尖锐
D.鲜卑族内部矛盾尖锐
24.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记载:“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于中国之贡献颇大。”下列对材料中改革的评价的立足点说明最全面的是
A.社会制度
B.中华民族
C.风俗习惯
D.生产方式
25.魏晋南北朝时期,孝道思想逐步发展超越了忠君的思想,成为士人阶层安身立命的最高追求。这主要是因为
A.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当时主导思想
C.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D.为了维护士族门阀政治合理性的需要
26.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的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C.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
D.促进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
27.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是
A.指出了隋朝灭亡的根源
B.蕴含了历史的鉴诫价值
C.否定了隋炀帝的历史功绩
D.说明了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8.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D.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29.谱牒是古代记述家族世系的书籍。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盛行,“有司选举,必稽谐籍”;到了唐朝,更是屡修谱牒,唐太宗时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这一变化表明
A.门阀士族势力削弱
B.科举选官公平公正
C.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D.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3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满分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唐)孔颖达
材料二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
材料三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四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桓公二年》
(1)依据材料一,指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周初能够被“封侯”的人的主次之别?(4分)
(3)材料三反映诸侯对周王不尽义务,就会受到哪些方面的不同程度惩罚?(6分)
(4)材料四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
(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经过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如果容许这项制度以原来的法家方式来实现,即对帝国结构的各个部分进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那么它不可能维护得这么久。
——《剑桥中国秦汉史》
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1)
史料一反映了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2分)
(2)根据史料二,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4分)
(3)根据史料三,指出王夫之对郡县制有什么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分)
33.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14分)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必不能抗衡中国。”……(温)彦博以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东突厥的措施及其作用(8分)
参考答案
1.D
2.A
3.B
4.D
5.D
6.A
7.C
8.C
9.D
10.A
11.C
12.A
13.D
14.B
15.B
16.A
17.C
18.C
19.D
20.C
21.C
22.B
23.C
24.B
25.D
26.B
27.B
28.D
29.A
30.D
31.(14分)
(1)维护周王朝统治。(2分)
(2)王族为主,古代帝王后代和功臣为次。(4分)
(3)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6分)
(4)防止贵族内部纷争(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分)
32.(12分)
(1)具有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分)
(2)按照法家理论,实行严密的中央集权控制;政治制度比较完善。(4分)
(3)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6分)
33.(14分)
(1)其一主张东突厥降众强行迁至中原内地,把游牧民变成农民;其二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其各部落;其三主张保全其部落组织和习俗,同时教之生产技能和礼仪,成为边境屏障。(6分)
(2)措施: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
,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戒他们守法。
(4分)
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