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证明空间中线、面的垂直关系.
3.理解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内在联系.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木匠师傅要在墙面上钉木条,怎样才能保证木条与地面垂直呢?我们知道墙与地面是垂直的,设交线为l,这时只需要将木条在墙面上与l垂直,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解开这一谜底.
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一个平面内
交线
a α
a⊥l
线面
垂直
探究1: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试问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吗?
提示: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如图.α与δ平行,α与β相交.
探究2:两个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一定垂直吗?
提示:不一定.只有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才能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典例 P是二面角α l β内的一点(P α,P β),PA⊥α,PB⊥β,且∠APB=30°,求此二面角的大小.
【错解】 如图,过点A在α内作AD⊥l交l于点D,连接BD,PD.
∵PA⊥α,∴PA⊥l.
又∵AD⊥l,∴l⊥平面PAD,
∴l⊥PD.
又∵PB⊥β,∴PB⊥l,
∴l⊥平面PBD,∴l⊥BD,
∴∠ADB即为二面角α l β的平面角,
∴∠ADB=180°-∠APB=150°,即二面角α l β的大小为150°.
【错因分析】 错解中并没有证明P、A、D、B四点共面,故不能得出∠ADB=180°-∠APB,其原因在于作图方法不好,凭直觉处理问题.
【正解】 设相交直线PA、PB所确定的平面为γ,γ∩l=D,连接AD,BD.∵PA⊥α,PB⊥β,l α,l β,
∴l⊥PA,l⊥PB.∴l⊥γ.
又AD α,BD β,且γ∩l=D,AD γ,BD γ,
∴l⊥AD,l⊥BD.
∴∠ADB为二面角α l β的平面角.由平面几何知识得P、A、D、B四点共圆.
∵∠APB=30°,∴∠ADB=150°,即二面角α l β的大小为150°.
易错补练 已知:α、β、γ是三个不同平面,α⊥γ,β⊥γ,α∩β=l.
求证:l⊥γ.
证明:
证法一:设α∩γ=a,β∩γ=b,
在γ内任取一点P,过P在γ内作直线m⊥a,n⊥b,如图.
∵α⊥γ,β⊥γ,
∴m⊥α,n⊥β,又∵α∩β=l,
∴m⊥l,n⊥l,∴l⊥γ.
证法二:如图,α∩γ=a,β∩γ=b,
在α内作m⊥a,在β内作n⊥b.
∵α⊥γ,β⊥γ,∴m⊥γ,n⊥γ,
∴m∥n.又∵n β,m β
∴m∥β,又α∩β=l,m α,
∴m∥l,∴l⊥γ.
证法三:在l上任取一点P,α∩γ=a,
β∩γ=b,在α内作PQ⊥a于Q,在β内作PM⊥b于M.
∵α⊥γ,β⊥γ,
∴PQ⊥γ,PM⊥γ,由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平面垂直,
∴PQ与PM重合.又PQ α,PM β,
∴PQ、PM就是直线l.∴l⊥γ.
1.直线与直线垂直的判断方法
(1)用定义:如果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
(2)用平行的性质: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条直线.
(3)用线面垂直的性质: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
(4)用平面几何的知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平分线垂直于底边;矩形的邻边垂直;菱形的对角线垂直等等.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方法
(1)用线面垂直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任一直线,这条直线垂直于该平面.
(2)用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
(3)用线面垂直性质:如果两条平行直线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直线也必垂直于这个平面.
(4)用面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5)用面面平行性质: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的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6)用面面垂直性质:如果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必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这六种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的实质是转化与化归数学思想的体现,它们是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断方法
(1)用定义:证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用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3)用面面平行的性质: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另一个平面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1.平面α⊥平面β,直线l α,直线m β,则直线l,m的位置关系是( )
A.相交 B.平行
C.异面 D.以上都有可能
解析:根据题意,l,m可能相交、平行或异面.
答案:D
2.已知平面α⊥平面β,α∩β=l,点A∈α,A l,直线AB∥l,直线AC⊥l,直线m∥α,m∥β,则下列四种位置关系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
A.AB∥m B.AC⊥m
C.AB∥β D.AC⊥β
解析:如图所示:
AB∥l∥m;AC⊥l,m∥l AC⊥m;
AB∥l AB∥β.
答案:D
3.已知平面α⊥平面β,平面α∩平面β=l,点M∈α,过M作直线m⊥β,则直线m满足________即可.
解析: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m满足m⊥l.
答案:m⊥l
4.下列命题:
①α⊥β,l⊥α,m β,则l∥m;
②α⊥β,l α,则l⊥β;
③α⊥β,l∥α,则l与β相交或l∥β或l β.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解析:对于①,l与m可能相交、平行或异面;对于②,只有当l与α,β的交线垂直时,才有α⊥β成立;对于③,通过画图可知正确.
答案:③
∴PC⊥CD.∵平面PCD⊥平面ABCD,CD为交线,
∴PC⊥平面ABCD,∴EO⊥平面ABCD.
又EO 平面EDB,
故有平面EDB⊥平面ABCD.(共30张PPT)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要点一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
在运用面面垂直性质定理时必须注意:(1)线在面内;(2)线垂直于两面的交线,由此才可以得出线面垂直.在应用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时,在善于运用转化思想的同时,还应注意寻找线面平行、垂直所需的条件.
例1 如下图所示,P是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的一点,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若G为AD边的中点,求证:BG⊥平面PAD;
(2)求证:AD⊥PB.
【分析】 ①ABCD是边长为a的菱形;
②面PAD⊥面ABCD.
解答本题可先由面⊥面得线⊥面,再进一步得出线⊥线.
【证明】 (1)连接PG,由题知△PAD为正三角形,G是AD的中点,∴PG⊥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
∴PG⊥平面ABCD,∴PG⊥BG.
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且∠DAB=60°,
∴△ABD是正三角形,∴BG⊥AD.
又AD∩PG=G,∴BG⊥平面PAD.
(2)由(1)可知BG⊥AD,PG⊥AD.
所以AD⊥平面PBG,所以AD⊥PB.
【规律方法】 证明线面垂直,一种方法是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再一种方法是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本题已知面面垂直,故可考虑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变式1 如图所示,α⊥β,CD β,CD⊥AB,CE、EF α,∠FEC=90°,求证:面EFD⊥面DCE.
证明:∵α⊥β,CD β,CD⊥AB,α∩β=AB,∴CD⊥α.
又∵EF α,∴CD⊥EF.
又∠FEC=90°,∴EF⊥EC.
又EC∩CD=C,∴EF⊥面DCE.
又EF 面EFD,∴面EFD⊥面DCE.
例2 已知:如图,平面PAB⊥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E⊥平面PBC,E为垂足.
(1)求证:PA⊥平面ABC;
(2)当E为△PBC的垂心时,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 由面面垂直向线面垂直转化,一般要作一条垂直于交线的直线,才能应用性质定理.
【证明】 (1)在平面ABC内取一点D,作DF⊥AC于F,
∵平面PAC⊥平面ABC,且交线为AC,
∴DF⊥平面PAC.
又∵PA 平面PAC,∴DF⊥PA.
作DG⊥AB于G,同理可证DG⊥PA.
∵DG∩DF=D,∴PA⊥平面ABC.
(2)连接BE并延长交PC于H.
∵E是△PBC的垂心,∴PC⊥BH,又AE⊥平面PBC,
故AE⊥PC,且AE∩BE=E,
∴PC⊥平面ABE.∴PC⊥AB.
又∵PA⊥平面ABC,∴PA⊥AB,且PA∩PC=P,
∴AB⊥平面PAC,
∴AB⊥AC,即△ABC是直角三角形.
【规律方法】 已知两个平面垂直时,过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一点作交线的垂线,则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得此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于是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由此得到结论: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则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证明(2)题的关键是要灵活利用(1)题的结论.
变式2 如图,已知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γ=a,β∩γ=b,且a∥b.求证:α∥β.
证明:如图,在平面α内作直线PQ⊥a,在平面β内作直线MN⊥b,垂足分别为Q、N.
∵α⊥γ,α∩γ=a,∴PQ⊥γ.
同理MN⊥γ.∴PQ∥MN.
∵PQ β,MN β,
∴PQ∥β.
同理a∥β.∵PQ α,a α,PQ∩a=Q,
∴α∥β.
要点二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综合应用
在关于垂直问题的论证中要注意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每一种垂直的判定都是从某一垂直开始转向另一垂直,最终达到目的,其转化关系如下:
例3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与底面ABCD垂直,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BAD=60°,N是PB的中点,过A、D、N三点的平面交PC于M,E为AD的中点.求证:
(1)EN∥平面PDC;
(2)BC⊥平面PEB;
(3)平面PBC⊥平面ADMN.
【分析】 (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证EN∥DM.
(2)先证AD⊥平面PEB,再由AD∥BC证明.
(3)转化为证明PB⊥平面ADMN.
【证明】 (1)∵AD∥BC,BC 平面PBC,AD 平面PBC,
∴AD∥平面PBC.
又平面ADMN∩平面PBC=MN,∴AD∥MN.
又∵BC∥AD,∴MN∥BC.
又N是PB的中点,∴点M为PC的中点.
(2)∵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菱形,且∠BAD=60°,
∴BE⊥AD.
又∵侧面PAD是正三角形,且E为中点,
∴PE⊥AD,
∴AD⊥平面PBE.又∵AD∥BC,
∴BC⊥平面PEB.
(3)由(2)知AD⊥平面PBE.
又PB 平面PBE,∴AD⊥PB.
又∵PA=AB,N为PB的中点,∴AN⊥PB.
且AN∩AD=A,∴PB⊥平面ADMN.
又∵PB 平面PBC.∴平面PBC⊥平面ADMN.
【规律方法】 运用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或线线垂直.
变式3 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DAB=60°且边长为a的菱形,侧面PAD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1)求证:AD⊥PB;
(2)若E为BC边的中点,能否在棱上找到一点F,使平面DEF⊥平面ABCD,并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1)设G为AD的中点,连接PG,
∵△PAD为正三角形,∴PG⊥AD.
在菱形ABCD中,∠DAB=60°,
G为AD的中点,∴BG⊥AD.
又BG∩PG=G,∴AD⊥平面PGB.
∵PB 平面PGB,∴AD⊥PB.
(2)当F为PC的中点时,满足平面DEF⊥平面ABCD.
取PC的中点F,连接DE、EF、DF,
在△PBC中,FE∥PB.在菱形ABCD中,GB∥DE,
而FE 平面DEF,DE 平面DEF,EF∩DE=E.
∴平面DEF∥平面PGB.
由(1)得PG⊥平面ABCD,而PG 平面PGB,
∴平面PGB⊥平面ABCD,
∴平面DEF⊥平面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