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要点一定义法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
利用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定义可以直接判定两个平面垂直,判定的方法是:(1)找出两个相交平面的平面角;(2)证明这个平面角是直角;(3)根据定义,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证明】∵AB=AD=CB=CD=a,
∴△ABD与△BCD是等腰三角形,
∴取BD的中点E,连结AE、CE,则AE⊥BD,BD⊥CE.
∴∠AEC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
AC=a,
∴AC2=AE2+CE2,
∴AE⊥CE,即∠AEC=90°,
即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为90°.
∴平面ABD⊥平面BCD.
【规律方法】 利用定义证两平面垂直的基本思路是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此法较适合由等腰或等边三角形构成的几何体.
变式1 如图,过S点引三条长度相等但不共面的线段SA,SB,SC,且∠ASB=∠ASC=60°,∠BSC=90°.
求证:平面ABC⊥平面BSC.
证明:取BC的中点D,由SA=SB=SC,∠ASB=∠ASC=60°,
可得AB=AC=SA;连接SD,AD,
则AD⊥BC,SD⊥BC,所以∠ADS是二面角A-BC-S的平面角,
要点二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具体作法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寻找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
例2 如图所示,△ABC为正三角形,EC⊥平面ABC,BD∥CE,且CE=CA=2BD,M是EA的中点.求证:
(1)DE=DA;
(2)平面BDM⊥平面ECA;
(3)平面DEA⊥平面ECA.
【分析】 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
①EC⊥平面ABC,DB⊥平面ABC;
②△ABC是等边三角形,CE=CA=2BD,ME=MA.
解答本题(1),只要证明三角形全等,(2)注意M为EA的中点,可取CA的中点N,证明平面ECA的垂线在BDM内,(3)与(2)类似.
【证明】 (1)如图所示,取EC的中点F,连接DF.
【规律方法】 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有两个:
(1)利用定义:证明二面角的平面角为直角;
(2)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变式2 (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为等腰梯形,AB∥CD,AC⊥BD,垂足为H,PH是四棱锥的高.
解:(1)证明:因为PH是四棱锥P-ABCD的高,所以AC⊥PH.
又AC⊥BD,PH、BD都在平面PBD内,且PH∩BD=H,
所以AC⊥平面PBD.
又AC 平面PAC,故平面PAC⊥平面PBD.
要点三简单的二面角的求法
求二面角的大小关键是作出二面角,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法一:(定义法)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特殊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
如图①,∠AOB为二面角α-a-β的平面角.
法二:(垂面法)过棱上一点作棱的垂直平面,该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产生交线,这两条交线所成的角,即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如图②,∠AOB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法三:(垂线法)过二面角的一个面内一点作另一个平面的垂线,过垂足作棱的垂线,利用线面垂直可找到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
如图③,∠ABO为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
(2)证明:由(1)知,PD⊥平面ABCD,
∴PD⊥AC,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又BD∩PD=D,
∴AC⊥平面PDB.
同时,AC 平面PAC,
∴平面PAC⊥平面PBD.
(3)由(1)知PD⊥BC,
又BC⊥DC,∴BC⊥平面PDC,
∴BC⊥PC.∴∠PCD为二面角P-BC-D的平面角.
在直角△PCD中,PD=CD=a,
∴∠PCD=45°.
∴二面角P-BC-D的平面角为45°.
【规律方法】 立体几何的计算并非单纯的数字计算,而是与作图和证明相结合的.立体几何计算题的主要步骤可以归纳为画—证—算三步.“画”是画图,添加必要的辅助线,或画出所要求的几何量,或进行必要的转化;“证”是证明,用三段论的方法证明你所画的几何量即为所求,然后进行最后一步计算.
解:(1)证明:∠SAB=∠SAC=90°,∴SA⊥AC,SA⊥AB.
又AB∩AC=A,∴SA⊥平面ABC,∴SA⊥BC.
又∠ACB=90°,∴AC⊥BC.
又SA∩AC=A,∴BC⊥平面SAC,∴SC⊥BC.(共32张PPT)
2.3.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能灵活应用判定定理证明直线和平面垂直、平面和平面垂直.
3.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会求简单的二面角的大小.
1.当开启房门时,为什么房门转到任何位置时,门所在平面都与地面垂直?
2.当我们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为了便于操作,需要将显示屏打开一定的角度.
这样我们就会得到两个平面,如何来刻画两个平面之间的这种张角呢?当显示屏打开后角度又会怎样变化呢?
1.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这个平面分成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
半平面.
2.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如图(1)中的AB,(2)中的l;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 ,如图中的α、β.
二面角
面
3.以二面角棱上任意一点为端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 的两条射线,则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做 .
4.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 来度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几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几度.
垂直于棱
二面角的平面角
它的平面角
5.直二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6.一般地,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 .
7.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通常画成下图的样子,此时,把直立平面的竖边画成与水平平面的 垂直.平面α与β垂直,记作 .
互相垂直
横边
α⊥β
8.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 ,则这两个平面垂直.这个定理说明,可以由 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
垂线
直线与平面垂直
探究1:刀刃可近似地看作二面角,要使刀锋利,则二面角的平面角应满足怎样的条件?
提示:其平面角应尽量小.
探究2:如图,检查工件的相邻两个平面是否垂直时,只要用曲尺的一边紧靠在工件的一个面上,另一边在工作的另一个面上转动,观察尺边是否和这个面密合就可以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当它们十分密合之时,就说明这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所以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错解】 ∵平面PAD⊥平面ABCD,且BD 平面ABCD,∴BD⊥平面PAD.
又∵BD 平面MBD,∴平面MBD⊥平面PAD.
【错因分析】 上述解法的错误在于误用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为: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没有抓住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一个关键条件——直线必须与交线垂直.
易错补练 如图所示,已知ABCD-A1B1C1D1为长方体,且底面ABCD为正方形,试问:截面ACB1与对角面BD1垂直吗?
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C⊥BD.
∵BB1⊥底面ABCD,∴AC⊥B1B.
又∵BD∩BB1=B,故AC⊥对角面BD1.
已知AC在截面ACB1内,∴截面ACB1⊥对角面BD1.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告诉我们,可以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来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通常我们将其记为:线面垂直,则面面垂直.因此处理面面垂直问题(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处理线面垂直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处理线线垂直问题(即平面问题)来解决.
2.判定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方法:定义法和定理法.
3.两个平面垂直需要用“二面角”的概念,学习二面角要注意:(1)二面角的大小是用平面角来度量的;(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是由二面角的两个面的位置惟一确定的,与选择棱上的点的位置无关;(3)平面角的两边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且两边都与二面角的棱垂直,这个角所确定的平面与棱垂直.
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统称为空间角,其求解方法相同,步骤是:第一步,作出它们的平面角;第二步,证明所作的角满足定义;第三步,将作出的角放在三角形中,计算出平面角的大小,又简称为“一作二证三计算”.
1.自二面角α-l-β的棱l上任选一点O,若∠AOB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则必须具有条件( )
A.AO⊥BO,AO α,BO β
B.AO⊥l,BO⊥l
C.AB⊥l,AO α,BO β
D.AO⊥l,BO⊥l且AO α,BO β
解析:由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可知选D.
答案:D
2.Rt△ABC在平面α内的射影是△A1B1C1,设直角边AB∥α,则△A1B1C的形状为(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解析:设∠B为直角,由条件知AB∥α,由线面平行的性质知AB∥A1B1,又BC∠AB,
∴BC⊥A1B1.
又知BB1⊥α,∴BB1⊥A1B1.
∴A1B1⊥面BB1C.∴A1B1⊥B1C.
∴△A1B1C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A
3.如图,过矩形ABCD的顶点A作PA⊥平面ABCD,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有( )
A.2对 B.3对
C.4对 D.5对
解析:∵PA⊥平面ABCD,PA 平面PAB,PA 平面PAD,∴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
又DA⊥AB,DA⊥PA,∴DA⊥平面PAB.
又DA 平面PAD,∴平面PAB⊥平面PAD.
又∵BC⊥AB,BC⊥PA,∴BC⊥平面PAB.
又∵BC 平面PBC,∴平面PBC⊥平面PAB.
同理,平面PDC⊥平面PAD.
∴共有2+1+1+1=5对.
答案:D
4.将锐角A为60°,边长为a的菱形沿BD折成60°的二面角,则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5.如图所示,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把△ABD折起,使A移到A1点,且A1在平面BCD上的射影O恰好在CD上.
求证:平面A1BC⊥平面A1BD.
证明:连接A1O.如图,
∵A1在平面BCD上的射影O在CD上,
∴A1O⊥平面BCD.又BC 平面BCD,
∴BC⊥A1O.又BC⊥CD,A1O∩CD=O.
∴BC⊥平面A1CD.∴BC⊥A1D.
又A1D⊥A1B,A1B∩BC=B,
∴A1D⊥平面A1BC.
∵A1D 平面A1BD,
∴平面A1BC⊥平面A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