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公开课】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精品教学示范课(实录+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22 13:44:2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教学中适当的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交流诗句
1、在浩如烟海的 ,友谊是亘古不变的主题,说起友谊,你你脑海中会跳出哪些诗句?
2、学生自由表达
3、齐声朗诵着传承千年,愈久弥新的诗文,再次感受文字中流淌的真情。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二)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质疑导入。
(三)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自学,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对读会意,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说相关句子的意思,学生说出对应的课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又真的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1)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2)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诗句?(补充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志”,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1)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2)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4)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就是彼此知心知志知念,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一)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二)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伯牙痛失知音。
(三)纵情朗读。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一)提领一顿。
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二)熟读成诵。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他提起笔写道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三尺瑶琴为君死!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记住这千古绝唱!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试着背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1张PPT)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钟子期善听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 峨峨兮
钟子期曰 善哉 洋洋兮
若江河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伯 牙 绝 弦
若泰山 志在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俞伯牙, 瑶琴知音钟子期。
伯牙遇到子期,感慨道:
“善哉,善哉……”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高山流水俞伯牙, 瑶琴知音钟子期。
摔断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póu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póu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绝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
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
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