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复习第一次考试
历史科试卷
一、单选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这一变化反映( )
A.
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
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
C.
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
D.
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
汉末魏晋时期,瘟疫灾害严重,充满原始道教色彩的起义“太平道”和“天师道”开始爆发,得到大批民众支持。明末也爆发了影响甚大的瘟疫,但并没有出现东汉末年的情况。东汉末年道教起义频繁的原因是
A.
儒家伦理支撑起道教思想体系
B.
道教疾病施治的措施科学严谨
C.
道教消极处世观逐渐走向消亡
D.
中医防疫学理论尚未发展健全
唐太宗对流落“外蕃”的人口,采取回归者免除徭役与赋税3~5年的措施:此举吸引了大批人口回到“内地”,仅贞观三年(629年)自塞外归来者就有120多万人。这一举措(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助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
C.
导致均田制瓦解
D.
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据俞建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词典》(赵雅辞统计)整理,某研究者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该研究者( )
表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统计表
比较项
中原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其他地区
唐朝
73%
11%
6%
10%
北宋
63%
17%
10%
10%
南宋
6%
26%
65%
3%
A.
能严谨地进行历史推论
B.
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
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D.
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书”的流行( )
A.
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
B.
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C.
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D.
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为53万担,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前最高年出口量的13万担,此后出口量继续上升。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起,生丝的出口量在1万担的基础上不断上升,咸丰八年(1858年)的出口量增加到6.9万担。当时中国丝、茶出口量的上升( )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反映出中国外贸的不利局面得到了改变
C.
源于晚清近代化的起步
D.
说明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颁布于1936年的是( )
A.
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
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
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D.
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关于党的发展制度,七届二中全会规定“城市党的发展对象,主要应是产业工人,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店员和学生”,强调把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并适当控制农村党员的发展速度。这规定( )
A.
适应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
促进民主革命取得全国胜利
C.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理论基础
D.
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195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考古学专业,招收考古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其他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考古专业,招收本科生。这些学生毕业后补充到了各地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建国初期考古人才的培养( )
A.
是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B.
适应国家基本建设的需要
C.
得益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D.
源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之前,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计划更详,范围更广,涉及国家、地区更多,受益面更大。这反映了( )
A.
发达国家积极增强在亚洲的影响力
B.
经济区域合作能突破社会制度差异
C.
亚洲地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D.
加强区域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共识
公元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 )
A.
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
C.
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
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
“从世俗科学的原理到宗教启示的基础,从形而上学到鉴赏力问题,从音乐到道德,从神学家们的繁琐争辩到商业问题,从君王的法律到民众的法律,从自然法到各国的任意法……这一切都受到了人们的讨论和分析。”以上评论的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科学革命
有西方学者记述,1714年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后,“王室不干政,议会努力维护人民的自由”“沃尔波尔创建了辉格党政府,而他也从未忘记自己的执政原则--坚持公平正义,从不妄想独立于议会而执政”。这一记述表明当时英国( )
A.
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
B.
辉格党成为权力的中心
C.
责任内阁制显现雏形
D.
三权分立体制正式建立
如图是1871年巴黎公社画家萨伊德的漫画《一颗奇怪的行星》。画中一轮覆盖整个地平线的巨日下面写着“3月18日”,法夫尔和梯也尔(两人均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领导人)望着这一从未预料到的景象,在惊吓中变成了僵硬的石柱。此漫画的主要意图是( )
A.
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
歌颂无产阶级伟大力量
C.
揭示巴黎公社兴起的原因
D.
反思普法战争失败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一批以新闻记者和非职业历史学者为主的写手,为西方势力买通,在各种传媒上“重新认识”“重新评价”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这导致苏联( )
A.
历史虚无主义迅速蔓延
B.
社会科学研究百家争鸣
C.
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D.
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滋生
从美国卷入朝鲜、越南战争以来,其海外军费激增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黄金储备急剧减少,1960年已下降至178亿美元,不足以抵挡当时210.3亿美元的流动债务;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下降至102.1亿美元,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05%。这现象表明( )
A.
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动摇
C.
国际金融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功能不足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第17~20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广州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外贸海港,宋立国后率先在此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稍后不久,又在两浙路置司;咸平二年,则于杭州、明州各置市舶司,泉州市舶司迟至元裕二年设立。宋人赵汝适在泉州亲自“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在其《诸蕃志》中列出了与宋代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名称超过了六十个。元丰年间,宋政府为保障入港商船的安全及防备走私,开始执行“望舶之制”,专门在广州、泉州等港设置了望检司。两宋海外贸易的规模之大,在市舶司净利收入中可略见一斑。宋初59万缗,治平63万,元祐末41万,徽宗时110万,绍兴年间更高达200万。宋代海外贸易的范围自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确为汉唐所未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它借助海外贸易这一个充满巨大经济利益的平台,吸引着国内外的经济要素不断进入近海区域,参与到近海市场的经济活动之中,从而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廖伊婕《宋代近海市场研究》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增长。从1877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经常性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1978-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5%.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呈现总体逆差,逆差累计额达381亿美元;90年代(除93年外)基本为顺差,顺差额为486.5亿美元。90年代到我国入世前,我国对225个税率下调,减少和取消配额和进口限制等非关税壁垒,以及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等制度,在出口方面实行出口退税制度,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以及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为我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孙玉琴等《中国对外开放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1502年,哥伦布碰见玛雅贸易商不小心掉了一些杏仁状的东西,急忙将它们捡起来,这些奇怪的豆子就是可可豆,后来西班牙人称之为巧克力。可可豆非常珍贵,以致西班牙人在墨西哥中部长期以可可豆为货币。1527年,西班牙贵族赫尔南 科尔特斯爵士正式将可可豆推荐到欧洲,最初是贵族打发闲暇、摆阔、标举个人身份地位的饮料,获得欧洲贵族的青睐,到了17世纪,巧克力迅速征服了欧洲城市,成为欧洲人最喜爱的食品及饮料。在资本的驱动下,可可树在委内瑞拉、中美洲、菲律宾、印尼、巴西、非洲大面积种植,可可豆这时成为商品而非货币。
--史蒂文 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巧克力的身份变化,谈谈你对物种交换的认识。(6分)
2、有学者指出“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人民吃什么样的食物”,请举出一样农业作物,说明它是如何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论文。(12分)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历史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都不相同。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与近代的爱国主义有很大的区别。……历史发展到近代,爱国主义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义和团时期的广大民众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欺侮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比痛恨,不能说不是一种爱国主义。……但是,义和团民众的泣血行动最终没有达到爱国的目的,反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更大的灾难,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
--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请以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史实为主,论证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张议潮(799-872),沙州敦煌人,张氏世为州将。安史之乱后,吐蕃乘隙攻略河西诸州。当吐蕃军最后攻取沙州时,虽然沙州与唐朝的联系中断,但城中军民却顽强抗击吐蕃十一年之久。848年,张议潮见时机成熟,遂发动起义。张议潮等率众驱逐吐蕃守将,光复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缮甲兵,耕且战”,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西州、甘州、肃州、兰州、部州、河州、岷州、廓州等十州。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复归唐朝。863年,唐朝复置凉州节度使,由张议潮兼领凉州节度使,从此河西走廊又畅通无阻。在武力保卫河西的同时,张议潮还积极治理,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河西地区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有的务农,有的放牧,还有的经商。张议潮着手恢复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当时沙州修建了许多沟渠,每一沟渠还设有“渠头”“升门”等专门管理人员。水利灌溉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沙洲出现了五谷丰登景象。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议潮成为唐朝名臣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张议潮的历史功绩。(6分)忠源纪念中学2022届高三复习第一次考试
历史科答案
1-5
ADBCB
6-10
ADABD
11-15
ACCBA
16B
(每题3分,48分)
17.(14分)【答案】【小题1】特点:政府加强了对贸易港的管理;港口数量增加;海外贸易繁荣,贸易范围扩大。
意义: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近海市场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动;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6分)
【小题2】变化:近代以来贸易逆差逐渐被贸易顺差取代;进出口商品结构逐渐合理优化(九十年代出口贸易显著增加)
原因: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产品科技含量逐渐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平与发展为成为世界发展主题。(8分)
18.【答案】【小题1】变化:16世纪由货币变为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17世纪成为欧洲普遍的食品,后在全球普及。
认识: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人类文明联系更加紧密。(6分)
【小题2】示例:
农作物:玉米。
说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为一体,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引进中国,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及“一条鞭法”等赋税改革。(8分)
19..
故答案为:
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当中华民族遇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帝国主义侵是一种爱国行为。关天培、邓世昌及抗战时期抵御外侮,为国捐躯的将士,就是爱国英雄。
其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而义和团运动却盲目排外,仇视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守护已经陈腐的旧观念、旧制度,其“爱国初衷却转化成误国结果”。所以,近代爱国主义还要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
综上,只有将反抗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学习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或反抗西方侵略和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才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任意割裂两者,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12分)
20.【答案】【小题1】历史背景;安中之乱后,唐朝国力衰落;唐朝与叶蒋矛盾的激化;河西各民族对唐朝强烈的归属感;河西地区具有悠久的农耕基础。(6分)
【小题2】功绩:驱逐吐蕃入侵,恢复唐朝对河西走廊的统治;担任凉州节度使,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开发河西地区,促进了河西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