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约分(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5-5-8约分(教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29 20: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约分
教学内容:约分P79—80页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教法学法:教法:运用讲授法、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对分数进行约分,解决实际问题。学法: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练习等,探究出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这一含义,并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张同样大小正方形纸片、彩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主题图:提问:请认真观察图片,如何分能使上面的图片阴影部分表示的分数都相等呢 学生发言,说说想法。揭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有关约分的问题(板书课题:约分)二、探索新知1,动手分一分、涂一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4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画一画、涂一涂,并用涂色表示其中的8/24,4/12,2/6,1/3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2.引导发现。
请你观察上面几个分数,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可能会说:这几个分数都是相等的。
为什么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不一样,分数的大小却是相等的?你能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释同学的发现吗?学生讨论并汇报。(根据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即它们的公因数,它们的大小不变。)
生可能会有两种方法:3、.3、总结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1/3不能再约分了,是最简分数4、如何进行约分。引导约分:我们已经知道约分,就是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你能把8/24进行约分吗 试试看。学生动手约分,并说一说各自是怎么进行约分的。生1:8和24有公因数2,将8和24都同时除以2,得4和12;4和12又有公因数2,再将4和12同时除以2,得2和6;2和6还有公因数2,再同时除以2,得1和3,所以8/24约分后等于1/3生2:也可以这样约分: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所以将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最大公因数8,直接约分为8/24=1/35、比较这两种约分方法,有什么异同 你更喜欢哪一种 学生比较、交流,并说一说。(这两种方法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3。不同的地方是第一种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只除了1次。)总结:不管用哪种约分方法都可以,但无论用哪种方法,我们都应将原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三、巩固练习1、把16/24化成最简分数:你是怎样约分的?化成的最简分数是多少?
2、完成练一练第1
题: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约分。3、完成教材第80页“练一练”第2题。要求:圈出最简分数,并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里交流,并全班汇报。(最简分数是指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上面的分数中最简分数有2/3,7/18:将其余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约成最简分数:3.第
4
题:比较分数的大小。后面几题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应该怎么办?5.写出三个与三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四、全课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第三题六、板书设计:约分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值不变的过程叫做约分。教学反思1.注重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形引出问题,揭示课题。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3.围绕重点练习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
课后回忆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先让学生观察式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再引导学生从分数基本性质的角度汇报发现,从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练习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