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左旗第八中学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主编 俞文静 使用教师 俞文静 审核 刘晋铭 审批 刘晋铭
授课内容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时 1
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导学流程 学习任务 时间预设
自主学习 (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问题,用红笔将疑难问 题标出,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注意随时巩固基础知识)认真阅读教材56-59页内容,并用 、 、△等符号勾划你的收获,然后完成下列知识结构(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明朝建立: 年, 建立明朝,定都 ,改称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明太祖即位后,改革 ,加强 权力。在地方:废除 ,设立直属中央的 ,分管 、 、 。2.在中央:废除 ,撤销 ,由 分理朝政,直接对 负责。3.明太祖成立特务机构 ,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由皇帝直接负责,不受法律约束。4.八股取士: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 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 。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三、靖难之役:①背景:为了巩固统治,先后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予 大权。死后,继位的 看到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自己构成严重威胁,下令实行 。②.过程:在削藩的过程中,北平的燕王 ,打出" "旗号,起兵反对 ,史称" "。③.结果:靖难之役以 的胜利告终。 称帝,他就是 。四、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 明成祖迁都:①时间: ②迁都: (改北平为 )③目的:加强 对 的控制。2、强化君权的措施:①继续执行 政策。②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 ,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 和 。 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展示后的问题
互助交流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请回答: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2、作者的言论主要抨击了这个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实行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在抨击这一制度时与什么历史事件进行了对比?这一事件有何危害?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锦衣卫身份印)材料二 锦衣卫设立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要落个残疾的下场。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常用的刑具有18套,什么夹棍、脑箍、拦马棍、钉指等都包括在内。材料三 东厂的“锦衣官校”(特务人员)侦查缉捕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官府,下至民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他们得到消息后,立即密报皇帝,因此,事无大小,皇帝都可以知道。在东厂的堂上,还挂着“朝廷心腹”的大匾。请回答:(1)材料一、二中的“锦衣卫”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2)材料三中的“东厂”是明朝哪位皇帝设立的?他是通过哪一事件登上皇位的?(3)结合材料二、三,“锦衣卫”和“东厂”都是一种怎样的机构?该机构有哪些权限?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4)明朝统治者设立这种机构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教师点拨和讲解 1、八股取士的严重危害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3、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及其时代特征
巩固训练 本课可归纳为“一、二、五”1、一个目的:2、二个人物:3、五项措施:
检测反馈(可以作为课外作业) 1、北京有“明十三陵”,却没有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参观朱元璋的陵墓,应到( )A.安徽凤阳 B.江苏南京 C.河南开封 D.浙江杭州2.在江苏苏州曾出现过一家以“锦衣卫”为名字的国有企业。引起了人们对此的争论,很多人对这种命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锦衣卫”的设立所反映的实质是(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3.科举制曾被称为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以下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隋文帝时正式形成 B.唐朝创设进士科C.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D.民国时才被废除4.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5.明朝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真实事件:京城四友人在密室饮酒,一人趁酒酣大骂魏阉,有人劝:当心被东厂听见。骂者说:“怕甚?能剥了我皮不成?”话音未落,东厂之人破门而入……次日,此人的皮高悬于东厂刑堂内。此事反映出当时( )A.东厂的办事效率高 B.明朝的法律严酷C.醉酒者遭到仇人的报复 D.特务机构制造的一种恐怖气氛
学生课后收获“衣冠禽兽”一词比喻道德败坏。 “衣冠禽兽”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明代中期以前的“衣冠禽兽”是赞语,颇有点令人羡慕的味道。明代官员服饰规定,文官官服绣禽,即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音希翅,鸟名);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官服绘兽,即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至四品穿红袍;五至七品穿青袍;八九品穿绿袍。老百姓把做官的称作“衣冠禽兽”。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当官的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文官武将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弭”一词开始具有贬低的含义,老百姓遂称为非作歹的文官武将为“衣冠禽兽”。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的《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遂用作贬义。
教师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