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八单元
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2021
语
文
[单元人文主题]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之美美在其字正腔圆,既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又柔美婉约缠绵低回;汉语之美美在其音分四声、律有平仄,可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之音韵美;汉语之美还美在其书写形式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甚至可以“见其字如见其人”。
汉语的文字表现形式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虽然微小,却串联起最古老的东方文明和最灿烂的汉文化;汉字涵养了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也被这些人书写并传唱着;汉字涵养了他们的骨气,他们又以自己的骨气丰富了汉语的内涵;汉字是一种以形声字为主的文字,可以观其“形”而知其“意”,甚至一个个小小的汉字里就可能隐藏着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和做人一个理,有一首歌唱得好:“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做人也像它!”
[单元学习任务]
1.了解汉语词语的基本特点,增强积累词语的意识,能运用多种方法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汉语中的词语数量巨大,加强联想,在零散的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词语的“家族”和“系统”积累词语,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还要掌握熟语和成语的特点,丰富词语积累。
2.探究一词多义现象,要通过具体语境把握多义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词义引申的知识,探究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关注古今词义发展演变的现象,了解词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古今词义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的观念。词义的发展演变非常复杂,一般的情况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等。要把握常用词语古今意义变化的情况,避免以今律古。学习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尤其是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
3.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辨析词义的细微差异,把握词语的用法,尤其是与其他词语的搭配;理解词义除了概念义,还有感彩和语体色彩。词语的选择和运用要与表达的需要相协调,符合语境。在阅读实践中,要认真揣摩,仔细领会作家选词炼字的艺术。
[主题阅读]
中文,美到窒息的中文!
中文有多美 从字体结构,到书法艺术;从音韵格律,到朗读吟诵;从单字含义,到组词成语;从市井俚语,到官样文章;从语录散文,到诗词歌赋……中文之美,是传统之美,美在历史,美在风骨。
中文的颜色很美:桃红、竹青、绯红、月白、黛青、烟色、霜色、黛绿、胭脂、湛蓝……中文的年龄很美:赤子、孩提、垂髫、总角、豆蔻、及笄、束发、弱冠、不惑、知天命、耳顺、古稀……中文的月份很美:一月叫柳月,二月叫杏月,三月叫桃月,四月叫槐月,五月叫榴月,六月叫荷月,七月叫兰月,八月叫桂月,九月叫菊月,十月叫露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腊月。中文的成语很美:浮光掠影、翩若惊鸿、风花雪月、游龙惊凤、静水流深、雪泥鸿爪、明眸皓齿、淡烟疏雨、秋水长天……中文的地名很美:敦煌、兰陵、浔阳、扶风、长安、云梦、扬州、栖霞、莫愁路、白鹿巷、琴台街……中文的对联很美:上联,风竹绿竹 风翻绿竹竹翻风;下联,雪里白梅 雪映白梅梅映雪。上联,高高下下树 叮叮咚咚泉;
下联,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中文的药名很美:辛夷、丁香、杜若、白蔻、白薇、龙葵、白芷、曲莲、紫苏、合欢、繁缕、蝉衣、沉香、青蒿……中文的音韵很美: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中文的诗词很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中文的词牌很美:西江月、如梦令、乌夜啼、长相思、点绛唇、浣溪沙、诉衷情、忆秦娥、醉花阴、浪淘沙、鹊桥仙、虞美人、玉楼春、蝶恋花、一剪梅……
如果你不是中国人,你将永远体会不到“天涯”是怎样的一种距离,“断肠”是怎样的一种相思,“醉卧”是怎样的一种生态;也体会不到同样是水,为何有时“绿如蓝”,有时却“碧于天”;更加体会不到有一种“愁”叫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一种“喜”叫作“漫卷诗书喜欲狂”,有一种“怒”叫作“怒发冲冠”,有一种“悲”叫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有一种“叹”叫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同样的,你亦将永远不会懂得,“江南”不只是一个笼统的地域名,“扬州”也不只是一座城名,“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更不只是一座座楼名……
中文,美得令人窒息,爱我中文,爱我母语!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并关注词语的变化。
2.掌握词义变化的规律,深入理解词义。
3.学以致用,在词义的辨析与使用方面做到准确、生动、得体。
一、丰富词语积累
(一)了解词语“家族”,让积累更加有效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有些词包含共同的语素,如包含语素“理”的词语有“理解”“理由”“整理”“办理”“梳理”“条理”等。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亲属关系、顺序关系等。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可以大大增加词汇量。
我们一直都在积累词语,请写一段文字,说说自己从前是怎样积累词语的,现在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明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是由段组成的,段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的。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家族”、成系统的,我们可以抓住其规律,从词语的“家族”或者“系统”出发,触类旁通,增加我们的词汇量。
1.善于联想,以点带面,触类旁通。
汉语词语种类数量非常大,只要我们抓住一个主题,以点带面,展开联想,触类旁通,做好词语的分类汇总,就会形成一个词语的“家族”群。
(1)形容人性格特点的词语
①褒义词:朴素、憨厚、诚实、忠诚、谦虚、勤劳、勇敢、善良、活泼、刚强、文质彬彬、足智多谋、大公无私、宽宏大量、知恩图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赤胆忠心、心灵手巧、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正气凛然、冰清玉洁等。
②贬义词:圆滑、虚伪、贪婪、愚蠢、奸诈、小气、庸俗、奢侈、放荡、懒惰、懦弱、急躁、言而无信、心口不一、居心叵测、目光短浅、拈轻怕重、刚愎自用、道貌岸然、师心自用、爱慕虚荣、口蜜腹剑、狐假虎威、贪得无厌、外强中干、水性杨花、两面三刀、老奸巨猾等。
③中性词:婆婆妈妈、老实巴交、郁郁寡欢、多愁善感、少言寡语、普普通通等。
(2)形容家庭温馨的词语
①形容夫妻之间的:男耕女织、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等。
②形容整个家庭的:和睦、父慈子孝、母慈子孝、贤妻良母、天伦之乐、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合家欢乐、儿孙满堂等。
③形容兄弟姐妹情深的:手足之情、连枝同气、一脉同气等。
2.遵循词语的多义性,理清内在关系,进行对比归类。
我们知道,一部普通的《新华字典》所收单字(含繁体、异体)是13
000多个,清初所编的《康熙字典》所收汉字是47
035个,《汉语大字典》所收汉字56
000个左右。单字再构成词语,那么,汉语词语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单凭死记硬背,恐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实际上,汉语词语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是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的,例如,在词义发展演变方面,有些词通过语义上的各种关系聚合在一起,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顺序关系等。只要我们理清了这些关系,对词语进行对比归类,记忆大量的词语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1)同义近义词群:①鸡子儿—鸡蛋 ②去世—逝世—与世长辞—死
(2)反义关系词群:①光滑—粗糙 ②强盛—衰败 ③洒脱—拘谨 ④简单—复杂 ⑤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⑥迷迷糊糊—清清楚楚 ⑦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⑧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3)顺序关系词群:①春—夏—秋—冬 ②初赛—复赛—决赛 ③助教—讲师—教授
只要我们找到规律,做到方法上的自觉,及时归类,善于总结,形成数量巨大的词汇库,那么,我们进行语言交流时就不会干干巴巴、词不达意了。
(二)丰富熟语积累,让语言多姿多彩
无论说话还是作文,我们经常会用到熟语。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可以尝试按照这几个类别,分类搜集、整理一些熟语,并尝试写一篇关于成语文化的札记。
1.分组讨论梳理以往学过的熟语,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成语的不同来源,并归纳其主要的类型。
明确(1)来源于神话寓言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例如:
女娲补天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追日
杞人忧天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拔苗助长
(2)来源于历史故事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成语。例如:
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 四面楚歌 草木皆兵
破釜沉舟 完璧归赵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3)来源于古书成句
这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例如:
①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瓜田李下——古诗《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4)来源于群众口语
有不少成语来源于群众口头用的通俗而形象的俗语。例如:
大海捞针 指桑骂槐 另起炉灶 三三两两
(5)来源于外来文化
想入非非——《楞严经》第九卷:“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火中取栗——法国寓言《猴子与猫》载: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被猴子吃光了。
2.以《成语中的 文化》为题,补全题目,写一篇语言札记。
示例
成语中的植物文化
徐 勉
要说什么东西从古至今几乎未曾改变,那必然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成荫的绿树、茵茵的青草和缤纷的花朵。而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成语中,蕴藏着数不尽的植物文化。
植物在成语中常常带有一些特有的意象,这和古诗词中是相类似的。比如“桃李春风”“桃李满天下”,其中的“桃李”就指被栽培的后辈、门生,这样的用法也被广为流传。“桃李”有这样一层含义不是没有原因的。相传是汉朝时有一个叫子质的大臣,得势时保荐提拔了很多人,可他后来遇危难,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助他。简子听了之后笑着对子质说:他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因此,“桃李”被用来指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这是基于桃子李子本身的特点再加以引申得来的。
“兰艾同焚”也是类似的一例,成语意思是比喻不分好坏一同消灭。兰艾分别指君子和小人。词典里说,“兰”是香草,“艾”指臭草。兰草有香气我并不疑惑,从“桂馥兰香”便可得知兰的芳香,但艾草被称作臭草着实使我感到奇怪。我知道端午插艾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传说艾草可以避邪驱鬼,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功能有没有我不知道,但艾草可以驱蚊虫应该是真。可都没有艾草味臭的说法。忽然间我发现,北方农村称呼艾草为臭蒿子,古今文化的贯通,我竟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舒畅。因此,无论艾草臭不臭,它一定不如兰草清香吧,那么被用来作为对立的含义也不是没有道理了。
除植物特有意象以外,植物本身特点也足以表现出成语含义。“水性杨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水性,流水的易变;杨花,即柳絮,随风飘扬。因此它的本义就显得非常合理且十分易懂。“藕断丝连”这个成语也是如此。藕被切断了仍会有千丝万缕连接着,便被用来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像这样用植物本身性质作为含义的还有很多,便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
总之,成语中饱含了植物的文化,可以从成语的意思推断出植物的性质,更可以通过植物特性猜测成语含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的信息犹如大海,等待我们探寻。
(三)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在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积累词语,不能不关注新词语。新词语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汉语自身的新造词和外来词,如“供给侧”“高铁”“刷屏”“博客”“作秀”等。
1.搜集一些新词语,并加以整理,与同学交流,看看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化。
明确新词的产生与经济社会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对新词汇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着新词汇的盛衰,当代社会生活发生急剧变化,新词语的出现频率大大加快,大量反映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新词语不断涌现并流行开来,贯串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语言能够更翔实准确地反映社会。
(1)新词语是反映社会文化变迁的信息,促进了语言发展。新词语折射着社会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一定的民众心理。20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的标志是港台流行歌曲、香港电视剧,以及集体狂欢舞蹈“迪斯科”。流行词语是“万元户、下海、打工、美容、春晚”等。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市民消费能力提升,大众文化得以迅猛发展。“传销、炒股、寻呼机、写真、进口大片、网吧、盗版、知识经济、酷、隐私……”成为当时的流行说法。到21世纪,“电脑、宽带、手机、短信、彩信、网上购物、入世、反恐、与时俱进”等词语的应用已不再新奇。即便是相类的事物,或者同一领域,流行的说法称谓也在不断翻新,比如,从“大哥大”到“手机”,从“磁带”到“播放器”,从“录像带”到“影音光碟”,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美容”到“人造美女”,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从“小资”到“波波族”,从“复关”到“入世”,这些新词酷语成了反映文化变迁的标志。
(2)新词语折射出政治、科技、文化和生活的变化。反映社会时尚的新词语,浓缩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新生活。随着“宽带”“电邮”“电子商务”“短信息”等网络新词汇的使用,快速的网络生活使人们告别了打长途要到邮局排队,等待“叫号”的生活。“全职”“兼职”“钟点工”“小时工”等,大量和就业有关的新词汇的出现,反映出人们择业的多样化。而在流行的“保安”“导播”“护工”“礼仪小姐”等新词汇后面,更显示出职业的多样化。住房制度改革使人们从以往有一席容身之地的追求,进步到如今追求宽敞、舒适、美观的住房,“地价”“房展”“别墅”“期房”“物业”“楼市”“楼盘”“楼花”“廉租房”等等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些鲜活的像画一样的词语就是这个时代进步的真实写照。
(3)只有充满了生活信息、贴近时代的词汇才有生命力。我们使用着语言,又生活在语言中,我们影响了语言,反过来,也受到语言的影响。比如用“洗浴中心”代替“洗澡堂”,“美发厅”代替了“理发店”,把衣服的“样式”称为“款式”等。用比较委婉的词语代替不雅的词语,如称“茅房、厕所”为“洗手间、卫生间、WC”,称“打光棍”为“单身贵族”,称“女佣人”为“保姆”“阿姨”“家政服务员”,称“减肥”为“瘦身”,“学生宿舍”改为“学生公寓”,“丈夫”被叫作“先生”“老公”等。改革开放,让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带有幽默、诙谐意味的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人们把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称为“款爷”“富婆”“富姐”“款姐”,把“移动电话”叫作“大哥大”。
新词语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当我们的生活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我们的语言势必面临不断的蝉蜕与更新。语言是发展变化、日渐丰富的,生活在进步,语言要“开放”,我们必须要吸收新词,在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之中,培养足够的描绘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各种新兴的词汇,去填补思考的空间,构造概念,形成创新的动力。当生活建构语言的同时,我们也在用语言改变生活,使其更具活力。
(作者:楚超)
2.以小组为单位召开一次小型座谈会,讨论一下现在流行哪些新词语,它们来自哪里,流行范围有多大,使用群体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明确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据统计,现代汉语中每年要出现1
000个左右的新词语。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这些新词语是怎么产生的。
(1)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新词语。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就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特首”,指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这一新词随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而产生。
(2)旧词新用而产生的新词语。如“访问”,原指有目的地去看望、拜访别人,现在也常用于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查看、浏览。“杀手”,原指受雇用的杀人者,现在的意义还有漫天开价、敲诈顾客的行为,或有特殊力量的行为等。
(3)来自外语和汉语方言的新词语。如“作秀”,指表演、显示自己。“秀”译自英语“show”。
(4)词语衍生和缩略形成的新词语。如“买单”,指在饭馆用餐后结账付款,也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费。原为粤方言中的“埋单”,意思是把消费账单收拢在一起结账。这一词语进入普通话后写作“买单”。又如先有“白领”“蓝领”,相应又衍生出“金领”“粉领”“黑领”等;由译词“黑客(hacker)”相应地产生了“灰客”“蓝客”“红客”“闪客”等。词语缩略更常见,如“央行”,指“中国人民银行”,“高考”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等。
这类新词体现出社会的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反映出文化领域的活跃和繁荣,是人们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
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今律古;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1.探究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以下例句,标△为本义)
【兵】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 △武器
一老河兵闻之
士卒、战士
沙场秋点兵
军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争、军事
【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跑
亡羊补牢
失去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死亡、灭亡
【朝】
山间之朝暮也
△早晨
皆朝于齐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发】
齐军万弩齐发
△把箭射出去
有时朝发白帝
出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发出
发闾左適戍渔阳
征发
怀怒未发
发作
野芳发而幽香
开
舜发于畎亩
被任用
【道】
任重而道远
△道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政治理想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益慕圣贤之道
学说
以咨诹善道
道理
伐无道,诛暴秦
道义
得道者多助
仁政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1)词义的扩大
词语
古 义
今 义
菜
专指蔬菜
泛指菜肴
河
专指黄河
泛指一切河流
江
专指长江
所有的江水
(2)词义的缩小
词语
古 义
今 义
禽
兽的总称
鸟类
丈夫
成年男子
女子的配偶
(3)词义的转移
词语
古 义
今 义
臭
气味
气味难闻
汤
热水
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或烹调后汁儿特别多的副食
走
跑,疾行
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去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走狗
猎狗
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粉墨登场
化妆上台演戏
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道貌岸然
形容外貌严肃正经
形容神态庄严,多含讥讽意
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成 语
望文生义
爱莫能助
“爱”意为“同情、怜惜”,不是“喜爱”。心里愿意帮助,但是力量做不到
不刊之论
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指消除,而不是排印出版
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不能理解为“长期休假在外不回家”
不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后来指一言不发。如果将“赞”理解为现代常用义“赞扬”,就会歪曲成语的意思而误用
不学无术
不是“不学习没有技术”,而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
筚路蓝缕
形容创业的艰苦。不是“生活困顿、拮据”
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老舍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有些词意思相近,“只看你把它搁在哪里最恰当、最合适就是了”。要做到“恰当”“合适”,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
同学们可以选取用词准确的一篇课文片段,体会用词的准确。
明确用词准确可以给文章营造一种动态的感觉,尤其是对散文而言,用怎样的一个词,用在哪里,都可以帮助文章营造意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一个“泻”字,描绘出了月光的宁静,对于月光,一般人使用的动词都是“洒”,但是作者在此处用的是“泻”字,表现出月光照在荷叶上的一种安静的景象。而一个“浮”字,对青雾的动作刻画得很传神,对于雾气,一般使用的动词是“飘”“散”等,作者在对青雾进行描写时,采用的动词是“浮”,雾气从下往上,渐渐浮起来,细细体会,给人一种很轻柔的感觉,也十分符合青雾的形态。再比如一个“笼”字,表达的是一种朦胧的感觉,笼罩着一层轻纱,轻纱本身就给人一种很轻柔神秘的感觉,从轻纱中看出去就是一幅朦胧的景象。作者对词语的恰当使用,是刻画情景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体现。
2.体会词语的感彩
搜集典型的段落和语句,探究作者如何利用词语的褒贬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①“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像个观音样子。”(《边城》)
②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这两个“标致”含义一样吗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一样。天保大老说:“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翠翠的“标致”首先表现在她外表的美质上。十五六岁的翠翠娇妍美艳,是一个人见人夸、人见人爱的窈窕淑女。她长得水灵灵的,似一朵吐新芽的水仙,没有受到淤泥的浸染;又如一朵出清水的芙蓉,没有任何人为的雕饰。孟德斯鸠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翠翠的“美”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她的内在的人性美之上。因而“标致”是天保大老对翠翠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
而《藤野先生》里的“标致”是反语,实际是说他们的打扮很难看,不务正业,固守着清朝的陋习。
3.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有些词语常用于特定的语体中,带有鲜明的语体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主要分为口语色彩和书面语色彩两大类。语体色彩表明,不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通常情况下,具有某种语体色彩的词语要用于相应的语体,以求得风格协调一致。例如,“可以”“现在”“打算”等带有口语色彩的词语就不太适合用于公文中,而要用“准予”“兹”“计划”等这些带有比较庄重、严肃的书面语色彩的词语。
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选择的艺术,写一则语言札记。
示例1《蒲柳人家》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同时,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示例2“蒋介石是专打共产党的板子,孙科是给各党各派无党无派全国同胞每人一板子,连蒋介石,也许还有孙科,也得挨上一板子。你看,两个国民党人,孙科和蒋介石,在这里打架。”(毛泽东《评国民党对战争责任问题的几种答案》)
选取“打……板子”“挨上一板子”“打架”这些口语色彩甚浓的词语,用于政论语体,来阐述国民党试图逃避发动内战的重大政治罪责问题,形成了绝妙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