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5
lesson
13
Anne
of
Green
Gables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否
学科
英语
学段:初中
年级
九年级
相关
领域
文
学
教材
书名:
英语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
2015
年
7
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言技能方面关于“读”的五级目标要求:“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即在主题意义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语言、文化、思维融合发展的活动,使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批判性思维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经历、反思、推理或交流获取、生成信息,并对此理念进行运用、分析、综合或评估,指导个人的信念和行动。
思维导图理论指出思维导图顺应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通过导图体现观点,加强记忆,帮助学生提取要点,把握文本内部的逻辑关系。
本节课通过加强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优化教师的课堂设计和提问,促进学生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文本解读:
【what】
本课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九年级unit5
lesson13
Anne
of
Green
Gables。本课语篇节选并改编自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丽所著小说《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故事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Anne,自幼失去父母,11岁时被绿山墙的Matthew和Marilla兄妹领养,但她个性鲜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
本篇课文节选的内容为沉默寡言的Matthew老先生去车站接领养的男孩。到了车站后,从车站站长口中得知来的是一个女孩。善良的Matthew被乐观聪明且喋喋不休的Anne所打动,最终把她带回家。
整个故事的发展,紧紧围绕Matthew的心理变化逐渐推进。由最初的期待,到得知是女孩后的失望惊讶,再到了解后的接受欣赏,Matthew经历了一个从了解、认知到改变、接受的心路历程。
【why】
文章通过对话描写,展现了Matthew收养Anne的前后的心情变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Anne的外貌,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启发学生以批判的视角看待人物角色。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在反复研读中感受Anne乐观向上、浪漫纯洁的性格,帮助认识到良好的性格能感染他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同时,学生在逐步感知、赏析经典的同时,感受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并产生进一步阅读这本小说的兴趣。
【how】
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基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及风格,语言优美地道,人物性格刻画
生动鲜明。作者用大量的对白及对人物外貌、动作的描写,展现了Matthew的心路历程,生动刻画了Anne懂事、乐观、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本文分三个时间及空间描写了人物的性格及心理变化的过程。语篇的第1-4段是故事发生的背景:Matthew和站长的对话,体现了Matthew由期待变为惊讶的心情变化;第5-9段为故事发展的核心,主要是Matthew和Anne的对话,凸显了Anne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引发了Matthew情感的再次变化;第10-12段是故事的结尾,Matthew带着Anne回家,Anne坚信他们俩会相处得很好。
(二)学生情况: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密云区第六中学初三(3)班的学生。
已有基础
1.学生已掌握常用表达情绪性格的词汇,如
happy,
sad
,
shy
,
silent,
quiet,
kind
等。
2.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取阅读策略,能够关注文本表层信息的定位和获取,借助思维导图解构、建构文本内容。
存在困难
1.学生对小说类型的文本接触不够,缺乏对文本主题意义的深入思考,对人物性格缺乏深度挖掘的能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较为薄弱。
2.学生对表达人物性格的形容词词汇量掌握不够。
突破措施
1.通过画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关注并梳理人物性格及情感变化,建构对文本的新认识。
2.通过结合语境思考并合理解释词汇的引申含义,达成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
3.根据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理解,展开想象,合理推断事件的结局,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式: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
教学手段:示范、提问、举例
技术准备:多媒体设备、微信图片上传功能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
1.通过阅读获取故事的character,
time,
place,
plot等主要信息。
2.通过阅读找出Matthew和Anne语言及行为的信息并用动词词组梳理出故事梗概。
3.分析Matthew和Ann的性格特点及Matthew遇见Ann前后的情感变化。
4.通过续说故事,预测故事发展方向,提升创新迁移能力。
重点:
通过读,获取Matthew和Anne语言及行为的信息,梳理出故事梗概。
难点:
Matthew遇见Anne前后的情感变化及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问题框架(可选项)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
通过问题,
激发学生
阅读兴趣
,引入话题;
)
(
读前
)
(
通过图片和问题,补充故事相关的人物背景,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
(
阅读文本,找出故事的基本信息;
)
(
读中
)
(
细读文本,用动词词组
梳理出
故事的
梗概并画出思维导图
;
)
(
细读文本,梳理出主
要
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并完善思维导图;
)
(
讨论思维导图,
分析,推理
Matthew
改变
主意
的
原因
,渗透情感目标;
)
(
假设你是作者,续说下面的故事情节
;
)
(
通过图片,介绍原著小说在文学史
上
的地位,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
(
读后
)
(
布置作业
;
)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安排
Step1
Pre-reading
Activity
1
T
asks
about
the
novels
that
students
like
to
read.
Ask:
what
novels
do
you
like
to
read
Introduce
Anne
of
Green
Gables
to
students.
Activity
2
Introduce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the
text.
Activity
1
Ss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the
novels
that
they
like
to
read.
Activity
2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listen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ory
carefully.
Activity
1
通过提问学生,引入本课话题。
Activity
2
简单介绍人物背景,形成感性认识。
3’
Step
2
While
-reading
Activity
1
Ask
Ss
to
read
and
get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ory:
What
is
the
story
about
Who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Activity
2
Ask
Ss
to
read
and
draw
a
mind
map
about
what
happened
with
the
verb
phrases.
Activity
3
1.Ask
Ss
to
read
the
story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about:
What
kind
of
person
is
Anne
What
kind
of
person
is
Matthew
What
changes
took
place
on
Matthew
2.Ask
Ss
to
discuss
the
mind
map
in
groups
and
share
some
mind
maps
on
the
screen.
3.Ask
Ss
to
think
and
talk:
What
made
Matthew
change
his
mind
If
you
were
Matthew,
would
you
like
to
take
Anne
to
Green
Gables
Why
4.Ask
Ss
to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mind
map
and
choose
thre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story.
Activity
1
Read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nd
underlin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book.
Say
out
the
information
together.
Activity
2
Read,
think
and
draw
a
mind
map
with
the
verb
phrases.
Share
the
ideas
and
introduce
the
mind
map.
Activity
3
1.Read
again
and
find
the
information
and
perfect
the
mind
map
with
the
help
of
the
teacher.
2.Talk
about
the
personality
and
changes
of
Matthew.
3.Think
and
talk
about
the
questions.
Answer
the
questions.
4.Work
in
groups
and
retell
the
story
with
the
mind
map.
Activity
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获取故事基本信息。
Activity
2
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Activity
3
1.梳理,概括整合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Matthew的情感变化。促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3.引导学生推断Matthew改变主意的原因,促进学生逻辑性思维发展。启发学生反思自我,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4.学生自己描述、组内描述、内化语言。
3’
8’
22’
step3
post-reading
Activity
1
1.Ask
Ss
to
think
and
talk:
If
you
were
the
writer,
would
you
like
to
write
next
2.Ask
Ss
to
share
the
following
story.
3.Introduce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ovel,
including
the
autho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book.
Activity1
1.Think
and
talk
what
would
happen
next.
2.Share
the
ideas.
3.
Listen
and
think.
Activity1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编故事,通过叙说故事,预测故事发展,提升创新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2.班级分享故事,交换信息,扩展视野。
3.了解小说,激发阅读原著的欲望。
8’
Homework
1.Rewrite
the
text
into
a
short
play
and
act
it
out.
2.Write
a
paragraph
to
continue
the
story.
巩固课堂学习成果,挖掘个人创作潜能。
1’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在课堂每个环节关注学生表现,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课后填写学习反馈表和组内互评量表。
评价量规
1.
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2.
注意评价形式的灵活多样,同时注意评价形式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3.
评价及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
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评价内容及标准自评( )同伴评( )能够阅读获取Matthew和Anne语言及行为的信息,梳理出故事梗概。能够分析Matthew遇见Anne前后的情感变化和Ann额的性格特点,画出富有个人特色的思维导图。能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了解,预测故事发展方向。
了解小说后续发展的想法及继续阅读的愿望。
板书设计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文本解读深入
本课是小说片段节选,教师基于文本的what,
why,
how方面从文本的主题内容,文体,语言和作者角度对原著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原著的主题是成长中的美好,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即乐观积极的性格和生活态度会感动和影响周围的人。并基于
此,设计教学活动。
2.思维导图优用
阅读获取信息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梳理归纳的能力,阅读文本、以驱动性问题为引领,提取人物性格特点,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信息的能力,再用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做到了一图三用,层层递进。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在一张小小的思维导图上,既是学生学习过程最好的体现,也是教师多角度、深层次进行文本解读并将文本解读的结果转化成一系列课堂学习活动的体现。
3.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
以语篇为依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实现对主题和语篇的理解。输出环节采用续说故事,创新过程,形成语言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批判思维及塑造文化品格、发展学习能力,实现学科育人。
4.追问有效,深入。
教师每个教学活动之间靠追问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路径,反复研读文本,有效的引领学生沿着问题情景去思考和探究主题,站在人物视角体味人物的情感,形成对故事透彻的,本质的认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既呈现了小说题材的要素,故事发展的梗概,人物性格的特点,又体现了主题意义的探究过程。
6.微信图片传输功能,同步学生学习思维过程。
用微信的图片传输功能,改变了传统上采用投影仪只能展示成果,不能同步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弊端。在巡视中及时拍下学生的思维导图形成过程,汇聚多种思维的成果,引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个性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