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第一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19: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灌云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一次学情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外部环境看,境外新冠疫情快速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最新预测分别下降4.9%和5.2%,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从内部运行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上半年经济增速、消费增速、投资增速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间,疫情带来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付出艰苦努力。世界经济重启举步维艰,国内需求恢复仍受到一定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仍较大,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
从发展机遇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贏得优势,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过,专家认为,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疫情等外部冲击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我国经济韧性仍强劲。我国曾经多次经历这样的社会经济发展危机,相信这次也能战胜困难。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有序推进,我国二季度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市场主体只有辩证、客观、长远地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把握和利用发展规律,才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格局是面向未来的,是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
(摘编自顾学明《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材料二:
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的新变化,着眼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做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通过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在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区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1亿多市场主体,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大关键技术攻坚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还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和巨大压力,为推进改革发展、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提供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面对风险和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进一步创造我国经济新优势,将会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这使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无益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
B.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全球版图,这是我国发展的一个机遇。
C.扩大内需能更好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有助于新发展格局建设,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D.我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经济发展趋势不会发生改变,我们已经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经济应该正确分析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抓住机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B.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经济发展压力主要来自内部。
C.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符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破冰意义。
D.在新的发展时期,经济高水平发展离不开改革的推动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当前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的一项是(
)(3分)
A.国家颁布刺激消费政策,对居民发放消费券。
B.中科院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形成生产力。
C.长三角区域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
D.国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的建设。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必要性的事实依据。(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奔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晴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分)
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六国论
苏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对文中画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B.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D.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国,指战国时代燕、赵、魏、韩、齐、楚等六个诸侯国,后来都被秦国统一
B.祖父,文中指的是祖辈和父辈,而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C.李牧,战国时期的齐国名将,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将”
D.刺客,进行暗杀活动的人,刺客是历史中一种特殊职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还专门为这些人立传。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文中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文中前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文中前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8分)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4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分)
14.简要概述未贿赂秦国的三国灭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5.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小船慢慢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16.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言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3)《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9分)
每当夜幕降临,极目星空之时,人们无不感叹宇宙的______和邈远。其绚烂之美,摄人心魄。古人仰望苍穹,面对耀眼无比的星空,似乎在冥想天界与人间应当存在某种联系。于是,充满想象力的先民开始用神话故事去描摹天上的美景:各路神仙坐居天宫,不仅身着______的深衣,而且身怀上天入地的绝技;他们饶有兴味地注视着世间百态,闲暇之余还装扮成凡人,体悟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上下四方日字,往古来今日宙。”人们期盼从星月排布去启迪生命的奥秘,去洞察深邃的天地间的内在哲理。
为了更好地诠释天地之间的义理,人类开始用造物论去揭示天空中星辰运行的轨迹。华夏先民自殷商时期就开始占卜测运,两汉之际谶纬之术盛极时。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的兴盛,占卜之术与宗教哲学紧密相连。唐代以后,西方天文学开始传入中土,占星术由此______。两宋之际,占星术已成为市井街巷里人们热议的话题。据说,北宋文豪苏轼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追星族”,他不止一次地感慨,自己与唐代诗人韩愈一样都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可谓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浩瀚
富丽堂皇
萌生
难兄难弟
B.浩淼
雍容华贵
萌生
患难之交
C.浩瀚
雍容华贵
萌发
难兄难弟
D.浩淼
富丽堂皇
萌发
患难之交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期盼从星月排布中去启迪生命的奥秘,去洞察天地间的深邃的内在哲理
B.人们期盼从星月排布中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去洞察天地间的深邃的内在哲理
C.人们期盼从星月排布中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去观察深邃的天地间的内在哲理。
D.人们期盼从星月排布中去启迪生命的奥秘,去观察深邃的天地间的内在哲理。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蚕儿要“上山”了。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春蚕》)
B.“一带一路”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C.“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作家路遥的这句名言,总能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惩戒一直是教育的基本手段,其意义不仅仅是维护学校教育秩序,①____________
_______,尤其是树立有效的规则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合格的公民。当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体罚是各种惩戒措施中比较特别的,或者说是极端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于体罚这种极端惩戒措施基本上是排斥的,比如美国公立学校体系是完全否定体罚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即便是非常强调学生保护与权益的西方教育体系,惩戒在西方各类学校也普遍存在。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5分)
3月31日零时起,“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自2020年1月对国内开放运行以来,这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已发现300余颗脉冲星,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在开放合作中,中国的科学重器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
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去世于2021年。
一百多年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参考答案
1.C
2.B
3.C
4.①国家处于“战略机遇期”。②外部环境严峻,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③内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④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意思对即可)
5.①首先提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和要求;②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具体阐释三个有效路径,深入分析;③最后总结强调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意思对即可)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无益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防控”原文并未提及。原文是“从外部环境看,境外新冠疫情快速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
B.“重构全球版图”偷换概念,原文是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版图”和“全球创新版图”不同;
D.“已经牢牢掌握经济发展主动权”将未然变已然,原文是“将会牢牢掌发展主动权”。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
“经济发展压力主要来自内部”缺乏依据,材料一主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两个方面来分析,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压力主要来自内部。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原文是“在主持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长三角区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只是“要求”,并非“路径”。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出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必要性的事实依据。
首先是国家面临的机遇,材料一中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可概括出“国家处于‘战略机遇期’”。
其次看外部环境,材料一中有“从外部环境看,境外新冠疫情快速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可概括出“外部环境严峻,新冠疫情、经济全球化逆流,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
从内部环境看,材料一中有“从内部运行看,我国经济……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疫情冲击,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可概括出“内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从发展机遇看,材料一中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可概括出“全球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材料二前两段是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强调要通过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求长三角区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首先提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和要求;
接着从三个不同角度具体阐释三个有效路径,深入分析,这三个角度分别是“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还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最后总结,“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就一定能进一步创造我国经济新优势,将会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强调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
6.C
7.C
8.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
②他傲慢自负性格一直没有改变
9.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④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
【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错误,依文句“他过于傲慢”“极其自负”“不受欢迎”“不肯接受平庸”得出,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傲慢自负的性格,而非懒惰。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C.“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错误。依文章写了兀鹰最后出现在小说结尾,乞丐空洞的眼神落在争抢的兀鹰上,以及他拒绝怜悯后,兀鹰衔纸币飞走了的情境,得出作者写兀鹰是为了烘托或衬托出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而非推动情节。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紧扣乞丐为何这样做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作者一开始虽未认出乞丐是自己认识的人,但乞丐独特的乞讨方式引起了作者的关注,最后才得知是20年前认识的那个傲慢自负的熟人,但眼前的这个人一直没改以往的性格,仍拒绝平庸,傲慢自负。此题的关键词“拒绝我的怜悯”“他傲慢自负”“不受人欢迎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紧扣要求分析,回答要点包括:一是从作者角度叙述,二是如何叙述,三是其作用有什么。阅读文本,先判断如何叙述,即叙事艺术手法。其手法可从叙事技巧、叙事节奏、叙述安排,叙述人称、叙事顺序叙事视角等方面判断。再阐述相关内容,最后说该手法运用效果。
①叙事顺序上用了插叙,依文意作者插叙了一段自己与乞丐认识的经历,20年前的罗马,他们常聚在餐厅争论文学、艺术之类的话题,而红发年轻人在众人面前总显露出一副不屑一顾,自负清高的姿态。得知这段是插叙写法,其作用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叙事人称以第一人称。依“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出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叙事,其作用给人亲切,真实感。
③叙事节奏紧凑,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空间和时间交织一起。依文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详略得当。详写了乞丐是如何引起作者的关注,对比红发乞丐与众乞丐的不同乞讨方式,如红发乞丐手不伸,只凝视着你。略写了红发乞丐乞讨过程中被警察殴打,却毫无表情,习以为常。时间上快写,依“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得知作者是认识红发乞丐,进一步地观察并接近他。其中有快写,也有慢写,节奏紧凑。其作用揭示作者对事物的认识态度,蕴藏哲理。
④叙事技巧上采用了留白。依“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巧妙地收束全文,给人想象,其作用耐人寻味。
10
B
11
C
12
B(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13
(1)那么,秦国最向往的,诸侯最怕的,本来就不在战争上。

(2)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14.齐,与秦国结盟,不帮助其它五国;赵,使用武力但未能坚持到最后;燕,处在秦灭诸侯国将要结束的时候,智谋穷尽,国势孤单
15.A
16.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口,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
17
(1)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多于机上之工女
多于市人之言语
18.C
19.B
20.B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浩瀚:(1)水盛大的样子:大海~。(2)广大,漫无边际:沙漠~。(3)繁多:典籍~。现在广泛用于形容知识和艺术方面的博大精深。浩淼:指水面广阔。语境的使用对象是“宇宙”,故应选用“浩瀚”。
第二空,富丽堂皇: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结合语境的使用对象“深衣”,各路神仙身着深衣,显得态度文雅、庄重,故选用“雍容华贵”。
第三空,“萌生”和“萌发”,都作动词,都用于某种抽象事物,都表示事物发生。“萌生”表示开始发生,开始产生;有了某个念头。“萌发”表示产生并扩展。结合语境说的“华夏先民自殷商时期就开始占卜测运,两汉之际谶纬之术盛极时。南北朝时期……占卜之术与宗教哲学紧密相连”推知,此处是说占星术在唐代开始产生并扩展,并不是在唐代才开始产生,故选用“萌发”。
第四空,难兄难弟:意思是指共过患难的人或彼此处于同样困境的人。患难之交:意思指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患难之交”偏重于交情深。“难兄难弟”偏重于共过患难或困境相同。根据语境“自己与唐代诗人韩愈一样都命格不好,注定一生多谤誉”可知,此处是说苏轼认为自己和韩愈都是处于困境的人,故选用“难兄难弟”。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一是搭配不当,“启迪生命的奥秘”错,应把“启迪”改为“探索”,这样排除A、D项。二是语序不当,“深邃的天地间的”错,应改为“天地间的深邃的”,这样排除C项。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追星族”上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A.“上山”上的引号表示特定意义。
B.“一带一路”上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上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D.“文明”上的引号表示讽刺或否定。
故选B。
21.
1、更是为了孩子全面健康成长2、我们不能把惩戒与体罚直接挂钩
3、但排斥体罚,并不等于废止惩戒
22.3月31日起,“中国天眼”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并对征集到的申请统一评审,观测申请通过的天文学家于8月开始观测,此举彰显了中国与国际科学界充分合作的理念。
23.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作的都是这样的选择。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我们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这也是这道作文题可以遵循的基本思路。
【立意】
1.无悔于选择;
2.选择勇往直前;
3.遵从本心的选择;
4.有价值的选择。
【素材】
1.
人生道路千万条,但我不能完全去涉足,我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而这条道路将会注定我一生的命运。当我站在人生道路的岔口时,我不知道我选择哪一条路。当我极目望去的时:有的是住着高楼,坐着奔腾汽车,可以去世界名胜古迹游玩;有的是住着简陋的小屋,每天去田地里做农活。这两条道路,每个人都会选择第一条。但是,要想获得如此的成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要克服许多的艰难困苦,做出自己慎重的选择。
2.
在人生道路中,你有许多次可以选择的机会,但是你不珍惜的话,你就进入无底洞,永远无法逃出,如果在那时在机会面前你毫不珍惜无不在乎,在你想要那一条光明正道时,你就已经没有机会了只有失望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一些人在机会来到他身边时,他就会紧紧抓住,在自己进入无底洞时从中逃出来,重新走上光明正道走向自己欢乐而幸福的人生。
3.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做去自己的选择,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或在一些意外事件发生之时,为了使自己能正确处理,我们每个人必须学会选择,学会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诗人裴多分在生命、爱情和自由三者中毅然选择了自由。因为他明白没有自由,生命和爱情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孟子在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时选择了熊掌,因为熊掌更为稀罕。孟子又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见,大凡做出选择,一定要选择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东西。
例文:
无悔自己的选择
无论历经多少苍桑岁月,无论有没有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都希望我们都不要后悔当初的选择。
人的一生应该走一条很长的路,而有路便有让人选择的苦恼。如何选择才会让自己不后悔,一直是一个困扰我们的大难题。其实,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古人那种一心一意的遵循本心,做了选择便不后悔的潇洒。
苏武,一位令人钦佩的使者,在面对别人举剑欲杀时,他稳如泰山;在面对荣华富贵时,他不为所动;在面对单于对他赐号称王时,他毫不动摇。这是他的选择,他不为外界所干扰,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忠君爱国,即使汉武帝与他相隔万里,不知道他的付出,那有何妨呢。在他做出这个选择后,他被迫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这一放,便是十九年。十九年,大好的春光却只能呆在荒岛,与一群公羊相伴;十九年,每年每月甚至每日都在遭受着无人的孤独,饥饿的折磨,寒冷的拷打和思乡的悲切;十九年,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九年,苏武做出了这个选择,付出的哪里只是十九年!但他并未后悔,也正因为这样,两千年过去后,他的崇高气节成为中国人的榜样,更成为中华民族永恒不朽的丰碑。
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先,牺牲自己的利益,奉献给国家。遵循本心的苏武因他的选择而留名青史,在当代社会,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人。
她就是刘丁宁,辽宁省的文科状元,那一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大学以全额的奖学金录取,可是她却毅然退学。在她做出这个决定后,许多人都很不理解,而我却明白,这是她在自己心中的“北大梦”与现实的“香港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中的一次选择。她放弃了香港大学意味着她必须面临复读,而复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但她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后悔。所以,天道酬勤,她再一次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文科状元,同时也圆了她的“北大梦”。
徘徊于十字路口意味着自己面临着选择,而选择后,就意味着自己应该沿着这条路不后悔的大步向前走,即使你选的路是人迹罕至,它也会引着你通往成功。
忠于本心,你会发现选择并不是那么困难;不悔于选择,你会发现前途一片光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