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09:51: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点01
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
(3)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知识点02
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释奴为民)
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轻徭薄赋)
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知识点03
文景之治
1.汉文帝、汉景帝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2)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
(3)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的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
【易错提醒】
秦的首都是咸阳,西汉首都在长安。
【知识延伸】古代的年号、庙号、谥号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
1.(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处政权是西汉。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之后,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最后打败了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因此秦朝之后,新朝之前是西汉,而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刘秀是建立东汉的皇帝,不符合题意;选项C刘备是三国时期建立蜀国的皇帝,不符。
2.(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西汉初年”和政论家贾谊对当时社会形势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地方分封势力超过了王权势力,严重威胁了君主的统治,材料中的
“一个病人”形容的是当时的王权,“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形容的是地方权势,王权问题即王国问题,C项符合题意,
ABD项材料内容没有反映出来,故选C。
合题意;选项
D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不符合题意;故选A。
知识点二
休养生息政策
3.(2020·广西初一期末)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4.(2020·江苏苏州·初三零模)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两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武将跋扈——唐朝三省六部制
D.倭寇肆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末的暴政和王朝更迭的动荡战乱,导致汉初经济残破,百姓极度贫困,甚至将相出行也只能乘牛车,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反秦之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B正确;秦朝郡县制的设立不是因为两周灭亡,排除A;唐朝末年的武将跋扈,不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原因,排除C;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交流,清政府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权收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机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故选B。
5.(2020·河南潢川·初一期末)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属于休养生息的措施。故此题选C。
6.(2020·广东肇庆·初一期末)《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根本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钱。太仓的谷物一年积压一年地堆放,满得散落到了仓外,都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B.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打击
C.体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D.“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可知西汉前期出现了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安定的局面,秦始皇的横征暴敛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主要是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不是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帝景帝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出现了文景之治,故C符合题意。“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点三
“文景之治”
【重难点】
7.(2020·安徽埇桥·初一期末)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8.(2020·广东大埔·初一期末)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2020·江苏苏州·初一期末)“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担负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他们还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他们还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人们把这一时期的清明统治称为“文景之治”。①②③④均是“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A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BCD总结的原因不全,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2021·山西朔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境况:残破荒凉的景象。主要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休养生息政策。
(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详解】
(1)第一问境况,根据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田地荒芜。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连年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社会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是休养生息政策。
(3)根据材料三“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因此,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根据材料二“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和材料三“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可知,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能力点一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1.(2021·山东济宁市·七年级期末)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种状况,汉高祖采取了
A.休养生息政策
B.鼓励耕织政策
C.土地自由
D.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详解】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政策不是西汉初年采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021·广东深圳市·七年级期末)《汉书》记载:天下刚刚统一平定,百姓与贵族都很窘迫,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A.实施“以德化民”的方略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的安宁
D.向全国军民征集马匹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多年高达三分之二的税赋,以及多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本来战国时期尚未恢复的生产力水平经过战争后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百姓失去土地,吃不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死亡人数超过一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不符,应排除。故答案为:B。
能力点二
“文景之治”
【重难点】
3.(2021·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修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西汉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化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文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致车骑都没有增加,B正确;ACD不是题干描述的皇帝,排除。故选B。
4.(2021·河南安阳市·七年级期末)成语“贯朽粟陈”用来形容财粮富足,描述了西汉早期国库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线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A.独尊儒术
B.推翻秦的暴政
C.推崇法治
D.文景之治
【答案】D
【详解】根据“西汉早期”“国库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线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情景出现主要得益于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D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在思想上实行独尊儒术,A排除;推翻秦的暴政时期西汉经济萧条,B排除;西汉时期没有推崇法治,C排除。故选择D。
5.(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汉书·文帝纪》中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材料主要体现了文景时期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以农为本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可知,材料体现了汉文帝主张节俭,反对浪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他们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因此,材料主要体现了文景时期的勤俭治国,故选C项;ABD项虽然也是文景之治的原因,但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6.(2021·全国七年级)《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减轻负担
B.增加劳力
C.稳定民心
D.储备军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可以提取的信息有:汉继续了秦的弊端,各地的诸侯纷纷反叛中央,导致民生凋敝,结果收到的米石总共才五千,致使汉不得不减少赋税。根据材料的“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法令简约,刑网宽疏;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民心,巩固统治。故C符合题意;减轻负担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A;增加劳力、储备军食不是汉高祖的目的,排除BD。故选C。
7.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选项C符合题意;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的是汉高祖时期采取的措施,错误,选项ABD都包含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政策:休养生息。
(3)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政治更加黑暗。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2)依据材料二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体现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残破荒凉的景象。据材料三信息,“……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体现了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两位皇帝的治理,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所以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变化是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等。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从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知,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等。
素养点一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史料实证
1.(2021·山东潍坊市·七年级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推行的政策是
A.中央集权
B.以德化民
C.提倡节俭
D.以农为本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可知,贾谊和晁错都建议汉文帝重视发展农业。汉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故D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以德化民和提倡节俭,与材料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素养点二
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历史解释
2.(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材料中的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兴建水利工程
C.实行休养生息
D.发动对外战争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而黄老之学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当时进行休养生息的需要,故C符合题意;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要求,而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家学说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故A不符合题意;兴建水利工程属于具体的措施之一,说法片面,故B不符合题意;发动对外战争,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素养点三
“封建盛世”的启示——家国情怀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当时统治者都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注重科举选才
③注意减轻刑罚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都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刑罚,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故C正确;西汉和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只有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故②④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
课前预习记录: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
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
维度二、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挑战自我必提高)
维度三、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点01
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
年,建立汉朝,史称
,定都
。刘邦是

2.汉初的社会状况及面临的问题:
(1)汉初的社会状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
,社会十分贫困,经济萧条。
(2)原因是: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
(3)如何
社会生产,
新的王朝,成为首要问题。
知识点02
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为了巩固
和稳定
,汉高祖吸取
的教训,采取了
的政策。
2.汉高祖采取的措施:
下令“
”,让士兵还家务农;(解甲归田)
将奴婢释放为
,以增加农业
。(释奴为民)
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
的政策,减轻农民的
,相应地减免

。(轻徭薄赋)
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

3、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得以稳定。
知识点03
文景之治
1.

继续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采取了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

。(首先,十五税一改
,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

(2)减轻刑罚:重视“
”,废除一些

(3)提倡节俭:提倡
,以身作则。
2.表现(治国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即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钱粮充盈。
★★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称为--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的启示:政府要重视
,以人为本,注意
农民的负担。
【易错提醒】
秦的首都是咸阳,西汉首都在长安。
【知识延伸】古代的年号、庙号、谥号
知识点一
西汉的建立
1.(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2.(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知识点二
休养生息政策
3.(2020·广西初一期末)西汉统治者在充分认识到“先富民,再强国”的道理后,在王朝建立之初采取的富民政策是
A.大兴土木
B.大兴文治
C.休养生息
D.平抑物价
4.(2020·江苏苏州·初三零模)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两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武将跋扈——唐朝三省六部制
D.倭寇肆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5.(2020·河南潢川·初一期末)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到景帝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6.(2020·广东肇庆·初一期末)《史记》记载:“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国家安定,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百姓就人人饱暖,家家富裕。”“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根本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钱。太仓的谷物一年积压一年地堆放,满得散落到了仓外,都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B.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打击
C.体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D.“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知识点三
“文景之治”
【重难点】
7.(2020·安徽埇桥·初一期末)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8.(2020·广东大埔·初一期末)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2020·江苏苏州·初一期末)“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担负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2021·山西朔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西汉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
能力点一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1.(2021·山东济宁市·七年级期末)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面对这种状况,汉高祖采取了
A.休养生息政策
B.鼓励耕织政策
C.土地自由
D.重农抑商政策
2.(2021·广东深圳市·七年级期末)《汉书》记载:天下刚刚统一平定,百姓与贵族都很窘迫,皇帝出行都不能乘坐到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拉的马车,而高级将领与文官只能坐牛车出行了。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汉朝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A.实施“以德化民”的方略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征伐匈奴维护边境的安宁
D.向全国军民征集马匹
能力点二
“文景之治”
【重难点】
3.(2021·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修则肆,肆则百恶俱纵”,勤俭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西汉时,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化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4.(2021·河南安阳市·七年级期末)成语“贯朽粟陈”用来形容财粮富足,描述了西汉早期国库钱币堆成山,穿钱的线都腐朽了,粮库里积压的粮食无数,很多谷子腐烂不能再食用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
A.独尊儒术
B.推翻秦的暴政
C.推崇法治
D.文景之治
5.(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汉书·文帝纪》中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材料主要体现了文景时期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勤俭治国
D.以农为本
6.(2021·全国七年级)《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减轻负担
B.增加劳力
C.稳定民心
D.储备军食
7.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素养点一
“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史料实证
1.(2021·山东潍坊市·七年级期末)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推行的政策是
A.中央集权
B.以德化民
C.提倡节俭
D.以农为本
素养点二
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历史解释
2.(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面对材料中的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兴建水利工程
C.实行休养生息
D.发动对外战争
素养点三
“封建盛世”的启示——家国情怀
3.某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当时统治者都
①重视农业生产
②注重科举选才
③注意减轻刑罚
④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课前预习记录: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课后作业三维度科学设计
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
维度二、能力提升,思维拓展(挑战自我必提高)
维度三、学科素养,价值引领(拔尖提升素养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