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课件(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课件(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0:26:14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重点)
3.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难点)
1.了解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厚。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
(3)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特点:
2.文体知识
现代新诗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现代诗歌的特点
(1)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可分为现代风体和格律诗歌。
(2)按照作品内容的主要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3)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4)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可分为现代诗和当代诗。
现代诗歌的分类
3.背景介绍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
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1.下列各项中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燃烧(rán)
宇宙(zhòu) 
狂叫(kuánɡ)
B.怒涌(
)
神经(sén)
脑筋(jīn)
C.剥皮(bō)
总量(zǒnɡ)
吸血(xuè)
D.飞奔(bēn)
脊髓(suí)
啮心肝(niè)
4.基础知识检测
【解析】选B。B项“怒”应是“

“神”应是“

nònɡ

shén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B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D.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
壮丽、炽热、奔放
认真诵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再一次诵读全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探究一:品味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探究二:感受郭沫若的豪情壮志与阔大胸怀。
探究一:
品味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梳理意象
分析环境
体悟情感
理解手法
【思考】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意象
特征
内涵
白云
怒涌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澎湃、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翻滚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来自四面八方的滚滚洪流以冲决一切之态,毁坏旧世界,创造新天地,从中我们看到了宇宙的不断运动,不断更新。
北冰洋
壮丽
太平洋
意欲推倒地球
洪涛
滚滚
【思考1】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思考2】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提示: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思考3】诗歌描绘壮阔的大自然图景,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提示: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探究二:
感受郭沫若的豪情壮志与阔大胸怀。
【思考1】“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毁坏,指打烂旧世界,推翻旧思想;
创造,指建设新世界,创造新宇宙,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要坚持,有恒心,有理想,有担当。
写出诗人积极、奔放的、不受约束的自信与决心。
【思考2】“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怀?
明确: 
排比,有气势;比喻,生动形象。
力,指力量,就是青春与激情,是创造世界的动力。要像创造绘画、舞蹈、诗歌一样,来创造世界。表现诗人激情澎湃、昂扬斗志、火热赤诚的情怀。
【思考3】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明确: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思考3】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明确: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
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这种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入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思考4】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
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
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五四”的到来和继续,使深受苦难而积极沉勇的郭沫若无限膨胀,他跃然而起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乾坤,洞若观火、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五四”对黑暗如漆的旧社会的荡涤,呼唤出了一个时代号子最高亢激越的探索创造的无畏精神。
主旨分析
郭沫若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目睹了“五四”浪涛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劫和吞噬,不断的毁灭吧!同时,他顾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吧!他凌空呼啸,助威助兴。这种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
主旨分析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曲奔泻激荡的力的颂歌。郭沫若满怀“五四”运动的激情,以流动奔突的浪涛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纵情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这种烈焰般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聩,诗人用最高亢激越的号子呼唤一个旧时代的死亡和一个新纪元的崛起。
1.
郭沫若,原名__________,中国现代__________、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古文字学家,是继_________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
郭开贞
文学家
鲁迅
《女神》
《星空》
2.
诗篇《天狗》收入下列哪一诗集(

A.《女神》
B.
《星空》
C.《战声集》
3.
诗篇《天上的街市》收入下列哪一诗集(

A.《女神》
B.
《星空》
C.
《战声集》
2
.A
解析:《天狗》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1920年2月初创作的一首诗,首次发表在1920年7月的《时事新报·学灯》上,后收入作者第一本新诗集《女神》。C项《战声集》是作者1936年至1937年所作。诗集的大部分作品写于1937年,歌颂抗日战争,慷慨激昂,豪气横溢,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
3.
B
解析:《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后收录于郭沫若的第二本诗文集《星空》中,《星空》收录的作品均为诗人1921年至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作。20世纪20年代初期,“五四”高潮已过,大革命时代尚未到来,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光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烂漫气息浓郁的《天上的街市》,展示他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
明确:
象征着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
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一往无前的精神。
学校文学社刊在五四新诗推介栏目中确定选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此同时,栏目还决定在推介介绍栏目最前端配上郭沫若人物肖像素描,你觉得要突出怎样的精神气质?用哪些肖像元素体现?
精神气质

外貌

动作

神态

服饰

其他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共33张PPT)
闻一多
听了这首诗的朗诵,让我们一起走近闻一多先生。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把握整首诗歌的结构。
2.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重点)
3.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难点)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1.了解作者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诗歌“三美”主张】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律的美;
绘画美: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诗派: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
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本来不是专门的文艺团体,开始时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为新月俱乐部。1923年春成立新月社。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后,曾编辑出版《诗镌》《剧刊》,开始形成新月诗派。他们中间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2.文体知识
新格律诗
新格律诗是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又称现代格律诗。是“五四”
以后出现的新诗中不同于自由诗、但又有别于传统诗体、没有固定格律的格律诗体。早在“五四文学革命”
期间,刘半农就倡议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和增多诗体。稍后,陆志韦又提出“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的主张。1926年,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系统地表述建立新格律诗的具体主张
,要求“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押韵
,每行诗的“音尺”(又称音步,英文feet的意译)数要相等,由调和的音节产生整齐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倡导,格律诗成为新诗中的一种体裁。50年代,林庚提出一种节奏为上五下四的九言体的新诗建行设想。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消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
3.背景介绍
1923年,闻一多在美国,与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中国同学合影。(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闻一多)
1、赞美红烛的颜色之红。
2、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
3、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4、高唱红烛燃烧的伟大力量。
5、困惑于红烛的泪流。
6、指出红烛因着急而泪流。
7、指出红烛因奉献而泪流。
8、指出红烛是为了创造光明而泪流。
9、赞美红烛不计后果,只愿付出。
同学们认真诵读,概括每一个小节的内容。
探究一: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探究二: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探究一:细读探究,梳理
“红烛”形象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思考2】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思考3】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思考4】阅读第四节,思考这一小节诗人是对谁说的话?
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思考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探究二: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仔细研读以上句子,体悟作者的情感。
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样”原是指示代词,这里相当于程度副词,用“这样红”,暗示诗人凝视着红烛,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情感;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②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这首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表达了诗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的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文本主旨
早先所知的闻一多先生,并非诗人,而是斗士。这与他的死有关,一副斗士的铁骨,被那最后的演讲承载着,撞击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由此想到了屈子,虽赴死的方式不同,却都感天动地,悲壮激越。有人道屈子首先是政治家,而后才是诗人,因为政治家使其择死;然而让后人年年端午而祭,则是诗人之死,死得诗意。我想闻先生震撼人心之死,大概亦如此吧。如果说屈子的香荃使之永恒,闻先生的红烛则使斗士不朽!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阅读课文《红烛》,完成题目。
(1)下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
B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
C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解析】选D。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2)诗歌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峰回路转,感染力极强。请试作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语句以及情感的感悟概括能力。这种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是先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前后文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解答。
【答案】诗歌中诗人情绪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极富感染力。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色 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生命是张没有价值的白纸”指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美好的生命要自己去绘画,去创造和奋斗。
B这首诗先说“绿”最后说“黑”,因为生命是从生到死的过程,而诗句中绿和黑也正好对应这两个阶段。
C生命有悲哀,但更有色彩,因而我们要更溺爱生命,珍惜自己。
D诗歌中,作者将绘画中的色彩引入诗歌,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丰富的联想与不尽的遐想。
【解析】选A。A项,“生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错,生命是无价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旨的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并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综合作答。
【答案】诗歌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过程,劝诫人们珍惜生命,勇于创造,关爱生命,珍视自我。
(2)试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①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①刘郎:刘晨,东汉传说人物,与阮肇采药时遇仙女,结为夫妇,半年后回家,不知已过百年,返天台山寻访仙女,行迹渺然。
这是一首情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①全诗写与情人别离后的思念。②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揉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③借用刘郎的典故,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④借景抒情。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侧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交织中创造出一个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共31张PPT)
峨日朵雪峰之侧

耀
同学们,你知道登山是一项怎样的运动吗?
同学们,你知道山上有怎样的风景吗?
同学们,你知道登顶后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吗?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鉴赏意象的含义及作用,把握象征的手法。
2.诵读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重点)
3.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昌耀的个人经历,理解诗歌宏大的主题。(难点)
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7年因一首短诗《林中试笛》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
1.了解作者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2.文题解读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内,是祁连山脉的一座无名山,靠近祁连县峨堡镇,山顶终年积雪。
“峨日朵”
是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作者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侧:点明位置,山壁的一侧。
3.背景介绍
昌耀一生命运坎坷,社会阅历丰富,他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容,诗人特别善于在历史场景与自然环境中追问人生价值,抒写苍凉悲壮的生命体验,讴歌潜在的丰盈的生命之力。
这首诗写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4.基础知识检测
(1)明确加点字的读音
彷徨
(páng
huáng)
决然(jué)
嚣鸣(xiāo)
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
xì)
锈蚀(xiù
shí)










(2).词语释义:
罅隙:缝隙。
揳:把楔子、钉子等捶打到物体里面。这里指用力插入。
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节制、内敛、沉思、理智、冷静、清醒……
探究二: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理解诗歌的宏大的主题。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
太阳、滑坡、石砾、雄鹰、雪豹、蜘蛛。
雪峰
①“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②“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雪峰的终年积雪、圣洁神秘,而是用所处位置和感受来衬托雪山的峻拔巍峨。“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用作者历尽艰险,毫无保留,也尚未登顶来衬托雪峰之高峻。“我小心地探出前额”的举动可见雪峰的海拔之高。
太阳
彷徨许久、决然跃入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太阳以人的神态,生动传神地描摹出落日从慢慢下沉到余光犹在到突然滑落、完全消失的过程,尤其最后的“跃”字,加上“决然”一词,写得充满力量,整个场景极其壮观。
山海
引力无穷
太阳无比磅礴尚且无法抵抗地球引力而坠落,对于一个普通的攀登者来说,那无穷的引力也在竭力使“我”下坠。
石砾深渊军旅
不时滑坡棕色、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远去、喊杀声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描绘了一幅碎石滚落、山谷轰鸣的画面,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的比喻非常形象,军旅的喊杀给人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义无反顾之感,写出了碎石滑落的气势,同时“远去”,又准确写出了碎石滚落的过程,声音渐行渐弱,直至消失。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砯崖转石万壑雷”的诗句,那种惊险与紧张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明确】
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的景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思考1】“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思考2】“石砾”“深渊”写出了怎样的情形?
如何理解“雄鹰”“雪豹”的象征意义?
【明确】突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
它们作为自然界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作者用它们来鼓舞自己,可见作者不息奋斗的精神。
【思考3】作者为何要写“蜘蛛”这一意象?
【明确】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相对照,“可怜”与“默享”两个词甚具分量。它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体现了谦卑而强劲的精神力量,呈现新的精神高度,写出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颂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探究二:感悟诗人的沧桑情怀,理解诗歌宏大的主题。
【思考1】如何理解诗歌开篇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明确】要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点,一个是“我”,一个是“高度”,这里这个“我”,当然指的就是昌耀自己,那么,昌耀为什么要以自己为意象核心,写这首诗呢?这里我们要对昌耀的生平和所生活的时代有一些了解。值得一提的是,昌耀可以说是一个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好青年,他曾经高喊着“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家”,积极地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奔赴抗美援朝的前线,甚至还因此光荣负伤。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青年人,却因为一首诗,被迫流放于西部垦区,这大有古代文字狱的意味。而昌耀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抗战胜利、解放胜利、新中国成立、各大改造相继展开的民族狂热的时代,与时代主流相对抗的结果总是惊险的。而昌耀也就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小小的牺牲品,也承受了不该有的委屈。随之而来的是他热情的权利被剥夺,以及他理想、信念和追求的要求被拒绝。
然后,我们再看看“高度”,这里的高度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联系一下后文,这高度能够看到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这个高度能够看得到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但却危险可怖。由此看来,这高度不单单是客观的具体的物理高度,还是一种精神高度,指的是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的高度。
【思考2】昌耀“小心地探出前额”,他看到了什么呢?
【明确】看到的表层内容:即峭壁那边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山海,还能看到石砾滑坡,听到喧嚣声。深层内容:这跃入山海的太阳,即象征着客观的真理与信仰,而石砾则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而昌耀所看到的“石砾滑坡”正是指代着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思考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怎么理解?
【明确】面对困难和苦痛,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识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体现的是昌耀坚定不移的顽强意志。
【思考3】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谈谈你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见解。
【明确】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与尊严的追寻和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
一首诗的诞生往往就是诗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诗是完整的生命形式中文桥点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
昌耀这首创作于早期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高度,是他生命与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有力的确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城 市
昌 耀
颤动的城市。
颤动着的
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
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
从群楼巍耸的街谷,
依次地叠印出了
黎明与黄昏的颤动。
就这么颤动。
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
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
一个大胆的欲念。
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
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
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
不知道什么叫复活。
新的城市是昂奋的。
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
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
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
——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
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
——在圆形广场,
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
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
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
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
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
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
是抒情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
也更有永久的魅力!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
B.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
C.“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
D.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
【答案】A
【解析】A项,“夸张”应该是“拟人”。
2.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诗眼:“颤动”。
原因: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颤动”着的城市,“颤动”着的玻璃窗叶,“颤动”着的黎明与黄昏,“颤动”着的云层和电磁波……诗人说“颤动”着的“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方晶体”(镶着玻璃幕墙的城市群楼),“颤动”着的不只是一种外在的景象,更是人心中的“欲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主旨的鉴赏能力。“诗眼”,顾名思义,诗歌的眼睛,也就是最能传达诗歌神韵和情感的词语,这类题目需要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内核,然后关照诗歌的内容层次,才能准确把握。
空城堡
与孩子径直走进那座城堡,
最初的一刻已使我深信不疑。
我想:他们不会不在。
与孩子登上楼梯,
鞋跟叩响石级错落有致,颇悦耳,如落空山野。
鞋跟踏着人造花岗岩,铿然作声,如落空山野。
我想:他们能到哪儿去呢?
门厅是敞开着的,旭日临窗之下华灯仍旧高照。
水晶碟上烟蒂飘一缕淡蓝。高脚杯贴一撮桃色的晨膏。
孩子已震怖于这空城堡无人的宴席,
在我胯下瑟缩,裹足不进。
我想:他们岂敢无视孩子的莅临!
【思考】请仔细阅读这首诗,指出作者表达了怎样情感?
诗作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对纯洁的“孩子”造访一座“空城堡”的奇异描写,揭示了现实世界对于纯洁与光明正大的轻慢、拒绝和冷漠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世界的悲愤和谴责。
而后我们登上最高的顶楼。
孩子喘息未定,含泪的目光已哀告我一同火速离去。
但我索性对着房顶大声喝斥:
——出来吧,你们,从墙壁,从面具,从纸张,
从你们筑起的城堡……去掉隔阂、距离、冷漠……
我发誓:我将与孩子洗劫这一切!
 
 1985年12月11日(收入《昌耀的诗》)
走在大街上,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有关减肥瘦身的广告,确实爱美是人的天性,我们有必要清除身体中过多的脂肪。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在这个喧嚣的文化迷乱的时代,各种价值取向低俗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不断泛滥,这种“精神脂肪”的堆积也在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因而,我们更有必要关注这种“精神脂肪”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得很好:“物质的脂肪臃肿着我们的身体,精神的脂肪锈蚀着我们的灵魂。”
请以“精神的脂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共31张PPT)
致云雀
雪莱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相信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这句诗给了处在寒冬的人一个美好的希望,尽管现在是寒气凌冽、寒风萧瑟的冬天,但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到来,到时大地复苏、春风和煦、春光明媚,充满了阳光与希望。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雪莱的另外一首诗歌——《致云雀》。
1.了解诗人雪莱的相关常识,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3.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了解作者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诗歌作品《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雪莱是英国卓越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拜伦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英国诗坛的两颗巨星。
抒情诗
抒情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通过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文体知识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当时黑暗恐怖正笼罩着整个英国社会,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严重的经济危机等使得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完全得不到保障,所以在这首诗中雪菜通过描绘云雀来表现了他对理想、精神和艺术的看法。
3.背景介绍
云雀:
小型鸣禽,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能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垂直落于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
酣畅淋漓(hān)
雕琢(zhuó)
蔚(wèi)蓝
犀利(xī)
甘霖(lín)
花蕾(lěi)
醇酒(chún)
迸涌(bèng
yǒng)
倦怠(dài)
真挚(zhì)
摈弃(bìn)
憎恨
(zēng)
炽热(chì)
4.基础知识检测
明确加点字的读音














你觉得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基调:明快、清丽、诚挚、热切
试着用几个核心词概括云雀的形象特征
云雀:欢乐、光明、美好的象征。
探究一:细读探究,梳理
“云雀”形象
探究二: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探究一:细读探究,梳理
“云雀”形象
【思考1】细读课文,划分层次
第1-2节:总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3-7节: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
第8-20节:将云雀的美丽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21节:表达了诗人的心愿。
【思考2】第1节诗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第1节诗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思考3】分析第2节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提示:第2节里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思考4】诗人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云雀这一形象的?
比喻(8-11节):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比作玫瑰,表现了云雀的美丽形象,也表明了诗人的艺术追求:真情流露、唤醒同情、不求闻达。
对比(7、12、14、17-20节):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的美妙神圣。诗人还将云雀与人类对比,表现云雀的鄙弃污浊,超越痛苦,追求自由的品格。
探究二:认真研读,体会作者情感
【思考1】第8~11节四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追求?
提示:雪莱认为诗人应以值得关注而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去唤醒和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但是诗人的博爱思想不为现实所容、不被同胞理解,正如云雀,像身居闺阁的高贵少女,为爱所苦。诗人又通过“金色的萤虫”“绿叶荫蔽着的玫瑰”等意象把云雀与光明、美善融为一体,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思考2】在13-14这两节诗中,诗人认为“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都是“空洞的浮夸”“总有着贫乏”,都不能与云雀的歌唱相比,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提示:雪莱认为,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赞婚的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之所以必定贫乏,是因为在他看来,传统的婚姻制度不过是人压迫人的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带来“凯旋”的战争和暴力本身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思考3】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孰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
【思考4】诗人为什么创作云雀这一形象?请概括本诗的主旨。
云雀是诗人理想的自我形象的象征。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美云雀美妙的歌声,抒发对欢乐、光明、自由和理想的深情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美学理想和艺术追求。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如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乔治布朗兑斯所说,雪莱的自我大到足以拥抱全宇宙。美好思想感情和杰出艺术形式使《致云雀》成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读后令人感受到欧洲民族革命时期的可喜形势,争取自由解放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对人民光明的前景增强了无穷的信心。
西风颂(节录)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思考】联系上下文,理解“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这句诗,说说西风在毁坏着什么,又在保藏着什么。
明确
毁坏着:使枯叶四处逃窜,纷纷躲避。
保藏着:让种子展开翱翔的翅膀,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给人类带来生机和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啊,向阳花①
布莱克②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译)
【注】①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②威廉 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1)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
诗里的“向阳花”是一切渴望美好理想社会的人类精神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这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青春”本来是个抽象的观念,诗人将它拟人化,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2)诗歌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答案:
这首小诗的特色是借物言志,借向阳花向太阳的特性,展开了奇妙的联想和对未来世界的神奇想象。(答“象征”亦可,只要言之成理)前一节诗明快、袒露,后一节诗隐晦、深奥,有神秘色彩。从全诗的中心思想看,诗意是鲜明易懂的。即抒写诗人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个人感受与大众的心灵是相通的,既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愿望,又表现了人类对宏图的追求,蕴含着巨大的鼓舞力量。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象做中心,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