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百
合
花
茹志鹃
和平的期盼
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只作为食用和药用。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藂兰谢芳馥”。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
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时至近代,喜爱百合花者也不乏其人。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平生对百合花就深为赏识,每逢春夏,她的居室都经常插上几枝。当她逝世的噩耗传出后,她生前的美国挚友罗森大夫夫妇,立即将一盆百合花送到纽约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所设的灵堂,以表达对她深切的悼念。
“百合”名称的由来,系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
“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在中国,百合具有百年好合、美好家庭、伟大的爱之含义,有深深祝福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学习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看看她的“百合花”是什么样的。
1.理解小说题目“百合花”的含义和小说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小说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难点)
茹志鹃(1925——1998),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55年转业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作品: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1.了解作者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2.背景介绍
撂下(
)
瞅(
)
讷讷(
)
忸怩(
)
嘟哝(
)
执拗(
)
尴尬(
)
讪讪(
)
包扎(
)
挂匾(
)
嬷嬷(
)
虔诚(
)
磕磕绊绊(
)
瞟了一眼(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基础梳理
答案:liào
chǒu
nè
niǔ
ní
dū
nong
niù
gān
gà
shàn
zā
biǎn
mó
qián
kē
piǎo
﹒
﹒
﹒
﹒
﹒
﹒
﹒
﹒
﹒
﹒
﹒
﹒
﹒
﹒
﹒
﹒
﹒
张皇:
局促不安:
惊慌;慌张。——惊慌不安的样子。
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释词语
踌躇:
犹豫不决。
索性:
直截了当,干脆。
1.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
【提示】(1)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
(2)“我”:全文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3)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
2.本文是怎样塑造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
【提示】(1)小通讯员的形象: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2)新媳妇的形象:新媳妇娴静、美丽,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善良纯朴。小说主要通过两件事表现的:一是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把唯一的嫁妆——新被子给伤员,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二是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由开始的又羞又怕,放不开手,到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伤员解衣拭身子。通讯员牺牲后,她以极为深切的哀悼之情,流着泪为他缝补肩上的破洞。
作者就是通过一步步地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越来越鲜明,越来越有丰富。
【提示】(1)“借被”“献被”的细节以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纯洁高尚的人性美、人情美形象。
(2)在“盖被”一节,那“一朵洁白无暇的百合花”象征小通讯员的心灵纯洁美好。
3.
“百合花”有何象征意义?
4.课文“百合花”为题目有何寓意?
【提示】“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
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茅盾语)的风格。
5.探讨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提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刻画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温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还有“天黑了,天边涌现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6.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次是“我”和小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小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在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是当小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小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祥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细节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为下文做铺垫。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小通讯员牺牲后,“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
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是要把这种感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使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了一次升华。
作品通过“小通讯员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
这样一件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事,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对战士的崇敬、热爱,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主题思想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联合国2015年2月26日电 第69届联合国大会26日召开全会,一致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该决议决定联大将于5月召开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别会议,认可各会员国对反法西斯战争有各自的胜利纪念日,决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特别是亚洲、欧洲等地区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
答案:联大通过关于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决议。
沁园春·军民鱼水情
华夏军民,互爱相亲,似水鱼情。看皖江抢险,保全百姓;汶川抗震,拯救苍生。玉树行汤,兴安蹈火,舍死忘生不顾身。同携手,护江山永固,钢铁长城。
峥嵘岁月犹新,历血雨腥风得共存。忆长征反剿,壶浆箪食;沂蒙驱寇,乳哺伤兵。淮海硝烟,渡江炮火,粮弹柴衣送后营。和谐创,续光荣传统,壮我军魂!
志在顶峰的人,决不会因留恋半山腰的奇花异草而停止攀登的步伐。(共31张PPT)
哦,香雪
铁凝
火车鸣叫着开进了大山深处的台儿沟,仅停留一分钟。这短短的一分钟,给沉睡千年的山村带来的冲击,却不能和时间成正比。清纯如玉的山里姑娘,接触到山外的世界,封闭的心开始喧哗、骚动,虽然略带羞涩,却开始了迈向现代文明的脚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哦,香雪》。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16年当选中国文联主席,其作品已获10余项国家级文学大奖。
短篇小说《哦,香雪》获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1985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1.了解作者
写作风格: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时的痛苦和喜悦。
2.背景介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3.基础知识检测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2)撼天动地:
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
(3)凛冽:
刺骨地寒冷。
(4)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
惧。
(5)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6)窸窸窣窣:
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概括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
序幕:第1-3自然段,交代小山村迎来了火车的故事背景。
开端:第4-61自然段,姑娘们等待火车、迎接火车时,看到的人、发生的事儿。
发展:第62-69自然段,香雪准备鸡蛋,登上火车,换取铅笔盒。
高潮:第70-77自然段,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独自下车后的心理变化。
结局:第78-82自然段,香雪深夜返回,与姐妹相遇。
探究一:欣赏人物,学习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探究二: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探究一:欣赏人物,学习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思考1】分析情节
(1)第21段:“你们城市里一天吃几顿饭?”香雪也紧跟在姑娘们后边小声问了一句。
①试分析其中意蕴。
明确
“小声”,一方面体现她的性格原本文静、不爱说话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香雪的自卑感。联系下文,小说还穿插了另外一些细节——
在学校里,镇上的同学反复问香雪一天吃几顿饭,并对香雪一天只吃两顿饭表示嘲笑与挖苦,对此,香雪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她“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她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不光彩的,因为贫穷”。因此当她看到火车上来自大城市的人们时,自然想了解大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香雪的问话与其他女孩子的问话有何不同之处,又有何更深层的内涵?
明确
其他女孩子关注的是眼前所见到的有关火车及车厢内的东西,而香雪问的是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一天吃几顿饭。进而折射出,香雪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向往。也为下文写她执着追求“铅笔盒”埋了伏笔。
【思考2】分析情节
(2)第48段中作者用了四个“打听”,用意何在?
明确
从表述方式上看,连用四个“打听”,表示强调,强调香雪对外面的世界、对大学、对精神文化的东西是非常感兴趣的,写出了她发自内心的渴望;从“打听”的内容来看,香雪打听的四个事物:外面、大学、诗歌、铅笔盒,表现出香雪这个乡村少女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极度渴望,将香雪的内心指向、精神追求等都包含在内。
【思考3】分析情节
(3)作者在第70自然段中插叙写了香雪用鸡蛋换到了铅笔盒,其中有“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说明了什么?
明确
这里点明,在香雪的世界里,“白拿别人的东西”是可耻的,即使是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极度贫穷的情况下,也是不能接受的,可见她高度的自尊和坚定的品格。
【思考4】分析情节
(4)有人说,香雪用她娘辛苦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了一个铅笔盒,是虚荣心的表现,你认为她爱慕虚荣吗?
明确
我认为她不虚荣。
第一,铅笔盒对香雪来说,是象征着上学的权利,象征着现代文明;而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体现了香雪对于知识的渴望。
第二,香雪能够体会母亲的辛苦,也为此深深的内疚、自责,可见她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
第三,女学生执意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而香雪最后依然把鸡蛋塞到了她的座位底下,可见香雪是个有高度自尊心和坚定品格的人。
【思考5】概括分析香雪人物形象
①她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纯真无暇。当火车过来时,她是跑在最前边的。可是火车到跟前时,她却躲在了同伴的后边。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儿”“北京话”调笑,香雪不但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②她渴求进取。她是台儿沟唯一上初中的人,并且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自动铅笔盒。
③她坚毅执着。例如:为了换取铅笔盒,她毅然登上火车,为这她不得不走30里夜路回家;坚定地拒绝女学生白送的做法。
探究二: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思考1】火车开进台儿沟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思考2】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
火车的经过搅乱了这群年轻姑娘的心,她们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美妙的遐想。在这些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梦想。
【思考3】凤娇和香雪对外部世界感兴趣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注意到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子,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香雪: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渴望用一篮子鸡蛋换一个班上同学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等。
【思考4】香雪为什么会有与其他女孩子不同的表现
因为香雪是全村唯一的初中生,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的问题和物品需求都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知识就是力量”,这正是小说着力表现的内容,也是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之所在。
【思考5】通读全文,作者是如何塑造“香雪”这一人物性格的?
明确
首先,作者把香雪置于现代文明与传统乡村文明碰撞的生活环境中,在撞击中展示人物的性格。
其次,作者把香雪放在与其他姑娘对生活不同追求的冲突中、放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进行刻画,从而发现人物性格的美好——为改变命运而努力的坚韧品格和奋斗精神。
第一,作者特意凸显了香雪与凤娇对生活不同的兴趣点。
第二,文中还通过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香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对理想执着追求的坚韧。
第三,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描写抒情,渲染香雪内心的纠结和冲突,表现其性格的内在美。
这篇小说以一个北方偏僻的小山村台儿沟为叙事和抒情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山村少女一段不寻常经历的叙述与她们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明晰主旨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木制铅笔盒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
B.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台儿沟的寒冷。
C.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解析】
A.拟人,“羞涩”“畏缩”拟人的情态;
B.拟人,“叹息”“抱怨”拟人的情态动作;
C.借代,“北京话”代指“讲北京话的人”;
D.拟人,“被感动得战栗”“欢呼”拟人的情态动作。
【答案】C
铁凝: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也许这是我的奢望。
——《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任务:你认为还有别的什么呢?
明确:“人道主义”,铁凝的这篇小说更加关注人的感受,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十年文革”,个体的价值是被完全抹除的,这个时间当然有可能更长,长到文艺作品都已经忘记该如何去关注个人的成长,关注个人情感更不用说那些年轻生命的属于个体的青春岁月了,而铁凝做到了。
十年后,香雪的人生或许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给十年后的香雪写一封信,表达你对青春对人生的认识。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