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0:34:00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他是怎么评价的呢?
导入
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内兴文学”,开创建安文学,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他就是被誉为“英雄诗人”的曹操。他的诗有文气,有才气,难得的是大气,大气之中有英雄豪气,更有王者霸气。诗中有这样大气魄的人并不多,袁枚说过“有天下第一等真情,方有天下第一等好诗”。今天我们来认真学习曹操的“以天下第一等好诗,抒天下第一等真情”的《短歌行》。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全诗。
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整合探究,比较阅读。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
“七子”
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
曹操、曹丕、曹植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作者简介
155-220,字孟德,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魏武帝”。
文学家
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曹操的诗歌继承《诗经》《楚辞》汉乐府的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基本风格是苍凉悲壮。他的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建安文学
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然而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诵读全文
诗眼:忧
思考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都有哪些忧思?
一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苦短、转瞬即逝
(比喻)
二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贤才难得
(引用《诗经》)
明明如月
(比喻)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想象)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
三忧
功业未就
小结
人生苦短
求贤不得
功业未就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一统天下
英雄的慷慨悲歌
添加标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具体分析:忧从何来
一忧人生短暂
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
比喻
曹操忧从何来?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用了什么手法?分小组,结合具体诗句,交流讨论。
添加标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二忧求贤难得
借《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用典
添加标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二忧求贤难得
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比喻、设问
添加标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二忧求贤难得
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比喻、设问
添加标题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忧功业未成
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
用典
添加标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三忧功业未成
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用典
添加标题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三忧功业未成
诗人借用《管子 形势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
用典
具体分析:修辞手法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用典的作用:
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拓展思考
在《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里曹操的性格特征是阴险、奸诈、残暴。这和曹操在《短歌行》等诗句中透露出的情操是否有极大的反差?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戏曲中的曹操形象
历史中的曹操画像
拓展思考
《短歌行》中透露出的曹操形象与传统的评价存在极大反差的原因:
小说体裁因素
《三国演义》题材七实三虚,有些虚构故事的影响。
历史上民族关系因素
宋朝的民族关系紧张;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人实行高压政策,人心思汉。
三国戏和评话本的人民创作性因素
反对“暴君”“奸相”造成的民不聊生,生活贫困。
《三国演义》作者因素
尊奉儒家朱熹的体系,未遵循司马迁的体例。
相关链接——诗眼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字。“诗眼”多为动词或形容词,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
答案:诗眼是“忧”。诗人忧的是人生短暂,功业未就,人才难求。
不为五斗米折2.这首诗每8句为一个部分,可分为四个部分。请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部分: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部分: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部分:虚心纳士,一统天下。
1.《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短歌行》用了哪些典故,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而表达了自己念念不忘贤才的一片真情。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原句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景。曹操借用这些诗句,表达了自己礼遇贤才的态度,意在告诉贤才们,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原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无论治国还是治学,都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曹操化用了这几句,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多多益善。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周鲁公世家》,书中记载,周公自言:“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曹操引用此事,是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并以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2.除了用典,《短歌行》一诗还用到了比兴手法。请找出诗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添加标题
《短歌行》写的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抒发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与感叹,同时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和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诗歌的前面写得沉郁悲凉,后面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体现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的传世名篇,对于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那种珍惜时间、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添加标题
致敬英雄——总结课文,背诵诗歌
总结课文
师生试背
《短行》

人生苦短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求贤不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功业未成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情感归纳:
主旨
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写诗人在酒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难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4、《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短歌行》中运用典故指出作者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
__
_,__
_。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6、《短歌行》中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7、《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8、《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添加标题
1.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阅读古体诗,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这种诗歌解读、欣赏方法,贵在联系诗人、联系全篇,建立丰富的解读背景系统,然后以此观照解读某个作品,读出诗人原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注意结合诗人当时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文化思潮、审美趣味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注意结合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等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观念、重要方法,最早由孟子提出,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歌行》的写作背景有多种说法。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当在建安十三年(208)末。这仅是小说家言。建安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作家群,其作品具有“建安风骨”,刚健有力。曹操的《短歌行》深沉地抒发了心忧天下、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风格。
标题
2.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都是诞生在社会大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具有不同的诗风。
小说《三国演义》中称《短歌行》一诗作于赤壁大战之前,并在小说中描写了曹操吟诵这首诗的情形。但小说中的《短歌行》与课本所选在个别文字上有所不同。如:“何时可掇”,小说中作“何时可辍”;“何枝可依”,小说中作“无枝可依”;“海不厌深”,小说中作“水不厌深”。这些不同的字眼,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①辍,停止。意思为:“我对皎洁如月的贤才的思念,何时才能停止呢?”掇,拾取。意思为:“皎洁如月的贤才,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呢?”小说中呈现的是一个豪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曹操,而课本所选表现得更多的是曹操的隐忧。
②“无”字,展现的是人才没有可依之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而“何枝可依”,展现的是乱世当中,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可供贤才依托的一枝。
③“水”字与“海”字相比过于普通,“海”意味着有深度,更辽阔。“海”本身就很深了,还“不厌深”,体现出曹操胸襟的博大。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共28张PPT)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这节课就我们来认识一下,名人口中的陶渊明为何如此完美?
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鉴赏手法,知其妙处。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今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像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作品主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等诗文都是田园诗的代表作。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不为五斗米折腰
1、适:适应,迎合。
2、丘山:指山林。
3、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4、荫:名词用作动词,遮盖(词类活用)。
5、罗:排列。
6、颠:顶端。
7、虚室:静室
8、方宅:住宅方圆四周。
9、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本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遮盖了房屋后檐,桃树李树整齐载种屋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从何而归?
厌恶
悔恨









误落
运用了比喻,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思归
田园




本性

为官自己
为何而归?
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
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还要出仕做官?
1.养家糊口。
2.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
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仅仅用一“误”字就能辩解吗?
1.不愿同流合污。
2.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彻底悔悟。
3.“误”也许是一种托词。
根本原因:
拙——愚拙本性,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
归向何处?(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意象: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意境:静谧美好、意境幽美
情感:热爱向往、自由陶醉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
思考:“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能否存在?
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清雅。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由、安逸、喜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1、从何而归?
3、为何归来?
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田园生活
悠闲自在
2、归来怎样?
尘网樊笼
(
喻官场
)
少无适俗韵
厌恶官场
热爱田园
保持高洁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意境)
(主旨)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追求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
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你是陶渊明的话会和他做一样的选择吗
一、白描的手法
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三、动静结合、以声衬静、远近结合的手法
四、生动形象的比喻
五、首尾相应,结构巧妙
手法归纳:
【诗歌的结构特色】
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
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
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合缝接榫,丝丝入扣,精巧玲珑,浑如天成。
当堂检测
1.下列标红字词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羁鸟(束缚)
适俗韵(本性、气质)
尘网(尘世的罗网,指庸俗污浊的官场)
B.罗堂前(排列)
暧暧(暖和)
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C.樊笼(篱笆)
荫后檐(树阴)
守拙(固守节操,不随波逐流)
D.虚室(空室)
墟里(废墟)
性本爱丘山(天性、本性)
A
当堂检测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C
)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有做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了解田园诗
讨论: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