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苹果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加与减(三)中的第二课,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且能够借助直观模型,在操作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最终抽象出竖式计算的方法。本课则是在这基础上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课中设计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教学中注意展开速度、新旧知识的对比、方法之间的对比,增加学生对算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大部分都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及算法。通过前测,很多学生会模仿着第一课的方法去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且能够正确计算出结果,只是在探明算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竖式的书写等方面需要再做探究与强调。此时,让学生讨论分享,共同探索算法,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发展估算意识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计算课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效率(直观模型和语言描述)、课堂设计要直观有趣一些。
1.出示情境图。
(1)引导学生理解图意,说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2.估一估,这个箱子装得下吗?
学生试着估一估,并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学生可能的方法:
(1)把两个数中的一个数看成整十数。
①把17估成20,38不变,20+38=58,58<60。
②把38估成40,17不变,40+17=57,57<60。
(2)把两个数都看成整十数:把17估成20,把38估成40,20+40=60,60=60。
预设:
师:周末淘气和笑笑一起去摘苹果,我们来看看他们分别摘了多少个?
生:淘气摘了17个,笑笑摘了38个。
师:接下来,他们准备将这些苹果装进这个箱子里去,装之前你会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生:能装下吗?(板书)
师:对了,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孩子们能先估一估能装进去吗?
生1:把它们估计成整十数,17估计成20,38估计成40。这样他们就有60个,所以能装下。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们估计成整十数呢?
生1:整十数很好算啊。
……
师: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它们往大的估呢?
生:因为多了都装得下,那么少的肯定装得下啊。
※小结:看样子这种估算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探究学习,体会算理。
1.尝试解决“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1)列式计算。
(2)独立思考,你能用哪些方法计算出正确的得数。
(3)同桌讨论,给他说说你用到的不同的方法。
(4)全班分享不同的方法:
摆小棒、计数器、数线、凑十、竖式……
(在孩子汇报和质疑中抽象出算理)
算理:1、转化成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再合起来;
2、先把其中一个数凑成整十,再加余下的数;
3、相同数位相加减。
(5)你知道今天学的知识和上节课的知识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你知道这些不同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吗?
预设:
师:除了估算,我们还可以算一算,看看能不能装下。我们就要求出他们……?
生:总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师:谁来列式?
生:17+38.
师:孩子们能正确计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生:能。
师:现在请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算一算,可以借住小棒,计数器,也可以在纸上写一写。
生独立思考
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了吗?
生:有。
师:好,那么现在请同桌之间交流分享一下你自己的方法。
学生同桌交流分享
师:现在请××上来分享一下
(小棒、计数器……竖式)
……
师:看到这么多种方法,会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呢?
生:找它们之间的联系。
师:那你们说说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它们都是从各位加起,各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竖式,在竖式书写中哪些值得注意?
生:……
2.算一算,说一说。
(1)学生试着计算;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列竖式计算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1。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课本第72页“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估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满十进一……)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