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课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13(*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课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0:45:29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读书:目的和前提》是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悟读书的魅力。
1.积累基础知识,理解并阐释文中的主要内容,学会筛选并整合信息,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理清思路,了解层进式的论证结构,掌握文章严谨的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黑塞的生平及创作风格,探讨阅读经典的作用,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戕害:严重损害;伤害。
2.卷帙(zhì):书籍(就数量而言)。
3.殊不知:①竟不知道(引述别人的意见而加以纠正);②竟没想到(纠正自己原先的想法)。(文中用此义)
4.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
5.孜孜不倦:形容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6.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7.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8.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9.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10.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1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一)作者:赫尔曼·黑塞简介
(Hermann Hesse,1877-1962)是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德语作家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27岁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一举成名。作品多以
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还有《在轮下》《克努尔普》《德米安》《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小说《荒原狼》幻想色彩浓郁,象征意味深远,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尤利西斯》”。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
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了古典
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
任务一: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段意,梳理文章结构
第1段: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2段:研读世界文学的目的和作用。
第3段:要凭自己的爱好开始阅读。
第4段:获得教养的前提是追求个性或人格。
第5—7段:讲述自己不同时期迷恋阅读的一些情形。
第8段:批评当今一些年轻人的错误做法,
指出阅读
杰作应持有的态度。
读书
目的:
前提
(途径)
研读世界文学
始于自己的爱好
追求个性或人格
花力气,下功夫
获得教养
介绍自己
不同时期
的阅读经历
把握全文行文脉络
第一部分(1-2节)
第二部分(3-7节)
第三部分(8节)
论述读书的目的——使人获得真正的教养。
以亲身经历为例,论述应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进行获得教养的阅读。
一层3节:紧承上一段的论述,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首先要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阅读。
二层4节: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倡导有效阅读和爱的阅读。
三层5-7节:从自身经历谈如何阅读经典。
指出当今存在轻视书籍的现象,号召人们花力气、下功夫阅读杰作。
读书:
目的和前提
思维简图
前提
目的
获得真正的教养
追求个性或人格
呼吁花力气、下功夫阅读杰作
任务二:再读课文,回答问题
1.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思考,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思考,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倡导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
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的内涵,说明深入研读世界文学确实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2.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思考,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明确: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原因:
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
明确:
第3
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
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然后作者用第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
(3)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明确: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3.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任务三:赏析句子,分析作者所用到的论证方法
①“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可到达终点却又不停歇.....”
②“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比喻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参考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
任务四:理解与感受
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
1、第1自然段有何作用?
明确:
(1)解读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其意义所在;
(2)为引出后文的观点做下铺垫:获得真正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强调了其意义在于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照应了题目,读书的目的中包括获取真正的教养。
2、为什么赫尔曼·黑塞强调阅读经典作品 (第2自然段)
明确: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关的生动联系,与人类保持一致。也使得自己的人生充实、高尚,并越来越有意义。
3、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教养的途径之一,该如何阅读经典?
明确:
(1)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2)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我们自由的选择并完全沉浸其中,来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与人类保持联系与相通。
论证特点
①举例论证。文中以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将论述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形象易懂。
②对比论证。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例如,第2段中“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作者连续使用两次“不是要……是……”来论述读书的作用,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如第1段中“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获得修养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动态过程,而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
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示例:
观点一:
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观点二:
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不受体裁与字数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文化经典著作推荐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
诗歌,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喊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海涅、普希金、惠特曼、泰戈尔等的作品。
剧本,如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爱克曼《歌德谈话录》等。
小说,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周立波《暴风骤雨》、路遥《平凡的世界》、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叶圣陶散文等。
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共42张PPT)
图书馆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以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现了图书馆,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
“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等。
“图书馆”是一个外来语,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到我国。据《在辞典中出现的“图书馆”》说,“图书馆”一词最初在日本的文献中出现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国文献中出现,当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拟设简便图书馆说》,时为1894年。中国最早的省级图书馆为1904年创办的湖北省图书馆。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体会作者描述的自己与图书馆的缘分及感受,表达自己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3、体会作者对图书馆的礼赞所体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从而思考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
《上图书馆》是一篇文艺随笔,作者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在这篇文章中,王佐良先生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
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
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
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一、知作者
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二、知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
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路书香为伴。
积累成语
[语境呈现]
[释义]
①一灯如豆:
②豁然开朗:
③牵强附会:
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的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
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
明白某件事。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一)整体感知:
1.理清层次:阅读全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文本研读
2.思考,全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明确:
(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二)精研内容:
1.思考,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
明确:
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
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
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4.思考,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
明确:
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
5.思考,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明确:
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
6.思考,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
7.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8.讨论,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试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 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三)赏析语言:
小组合作,赏析下列语句:
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明确:
“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心向往之,才变为了现实啊!
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
明确:
“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曾有人说过“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
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
明确:
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有一种自豪之感。
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明确:
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时美国刚出版《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
1.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
明确:
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
《上图书馆》一文有两处引用,第1自然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第9自然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增强说理的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
2.文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请赏析。
明确:
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抒情含蓄,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深意都寄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描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如第6
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
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再如“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归纳课文主旨:
明确: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
行文思路
讨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基本上是考试辅导类图书。在图书馆里,看大学相关专业图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功利化的读书目的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功能上沦为了“自习教室”。
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
示例: 
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正是大学生深造的主要途径,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尽管借阅的是考试辅导图书,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
随笔
(1)随笔的特点
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随笔的篇幅必短小,有一个字数不多的限制。小题固可小做,大题也不妨小做。只有这样,才能更引人入胜。比之长篇巨作的大部头文章,一篇随笔,少则几百字,多则一两千字。
这个“小”的另一层意思,指其题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见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②随意而谈,言之有物
随笔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二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现一个小场景,可记叙一件小事情,可描写一个鲜明的人物,可抒发一种动人的情感,可表达一种独特的感悟。当然,随意而谈,表面上看来,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较“散”,实际上都有明确的中心,随笔不“随”意。随意而谈的含义,也指随笔的题材可以说都是“信手拈来”。身旁周围,俯拾即是,嬉笑怒骂,皆能成篇。要打消写随笔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发,因情而叙。
随笔的妙处并不在于题目,而在于个性的魅力。随笔自然要写出某种“有意思的”东西,某种可供人嗅察、听到、看见、感知、想象、思考的东西;但是最根本的一点,作者必须有自己的看法,这看法又必须在他自己的心灵中自然形成。唯一不可缺少的东西却是那内容或思想必须经过活泼的理解,受到作者喜爱,对其妙味有所会心,并把它富有情趣地表达出来。
③真情实感,发而为文
随笔要求将真事、实事、种种矛盾、种种纠葛,按它们的本来面目,真实地袒露在人们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们的共鸣,读后让人感慨、悲愤、沉思、冥想、自省,因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质朴、无华、深沉、自然的风格。
④要引人向善
随笔要写得真实,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写,什么都如实反映。生活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我们每天亲历、亲见、亲闻的事情,有好的,有坏的;有有意义、给人启迪、催人上进的,也有没意思、卑微琐碎甚至丑恶奸邪的。但是我们要关注主流,理直气壮地歌颂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负面的消极的事情,也应当抱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分清是非和善恶。
(2)如何写好随笔
①读书越多,落笔越奇
“读书越多”,是就写随笔的作者必须有渊博的知识而言。读书的概念是广义的,指广泛吸取知识信息。广泛,指纵横两个方面。横的,指不同领域的各学科,文史、理工等。纵的,指除了书本之外,要参与社会实践。有渊博的知识,才可以旁征博引,联想生发,才可以深思熟虑,驳难辩论,增加思想的光辉和魅力。
②探索生活,勤于思考
大千世界,天地广阔,皆可涉笔成趣。但要善于观察,培养观察力,去探索生活。多看:仔细观察;勤思:善于思考。只有多看勤思,才能触发灵感。
③娓娓而叙,形散神一
随笔的表达方式,以叙、议为主。叙事要娓娓动听,朴实无华,没有“故作惊人之笔”。仿佛是作者在和读者推心置腹、敞开心怀的娓娓谈心。议,要有感而发,袒露至情、真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寄情于议,议中见情。
(3)写随笔的注意事项
①忌立意的粗俗。
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随心所欲,缺少思辨,思想观点偏颇,总是着眼于个人得失,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肆意发挥个人的不健康情感。天下文章意为先,与其他文章一样,随笔的立意(虽然它不刻意为之)也要求纯正,要表现积极健康的情致理趣和高雅脱俗的道德志趣,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流露自己的低级趣味、消极情绪。
②忌用笔的粗糙。
高中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结构安排、技巧运用、语言表达上不讲究,缺少审美眼光,泛泛道来,粗鄙浅陋。虽然随笔强调意到笔随,章法也不甚讲究,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随笔时可以不必斟酌字句,草草了事,而应在用语自然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准确、生动、活泼、新鲜,充满个性和灵性,这样,既能达到练笔的目的,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深刻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虚浮,自然而有品位,闲适而有雅趣,这是我们写作随笔时应追求的目标。
以“我与图书馆”为话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字。
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