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有一位正值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在21岁生日那天突然残废了双腿,丧失了行走能力,面对巨大的打击,他的精神几乎崩溃。这时候,有一个地点抚平了他心灵的创伤,启迪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有一个人给了他继续生存的勇气,给了他奋发向上的力量。最终,这位只有初中文凭的青年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他就是——史铁生。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体悟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重点)
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72年双腿瘫痪,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合欢树》等。
1.走近作者
地
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地的场所,也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始建时,坛外辟有护坛一千四百七十六亩,坛内总面积六百四十亩,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相关知识
地坛的整个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
“龙凤”“乾坤”等传统观念和象征传说的构思设计,地坛现存方泽坛、皇袛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①沧桑(
):
②剥蚀(
):
③坍圮(
):
④亘(
)古不变:
a.物质表面因风化而逐渐损坏。b.风、流水、冰川等破坏地球表面,使隆起的部分逐渐变平。c.侵蚀。
沧海桑田的略语。
倒塌,毁坏。
自古以来一直都没变化。
3.注字音,释词语
cānɡsānɡ
bō
shí
tān
pǐ
ɡèn
a.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b.(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⑤捋(
):
⑥恍惚(
):
⑦恪(
)守:
⑧熨(
)帖:
用手指顺着抹过去,使物体顺溜或干净。
严格遵守。
舒服,舒适。
lǚ
huǎnɡ
hū
kè
yù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课文两部分的记叙对象有什么不同?请迅速找出一句能把“我”和二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提示】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写“我”和母亲。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在第8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1.“我”是“跑”到地坛去的吗?是如何去的?
“我”怎么了?(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提示】不是。
“我”是“摇着轮椅进入园中”的。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答案出自课文第3段
2.
“我”“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用课文中的句子分析。
【提示】因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
答案出自课文第3段
3.
“我”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地坛与作者有什么相似点?
【提示】原因:“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遭到伤害的小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
相似点:地坛是荒芜的,一如作者当时的心境,但地坛虽荒芜却并不衰败。
答案出自课文第5段
4.概括作者悟出的生死问题的真谛。荒芜的园中的景物对作者了悟人生真谛有什么作用?
【提示】真谛: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是必然的,不必急于求成。
作用:地坛中的卑微的草木、昆虫,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并且因为它们的存在,倒使地坛不再“衰败”,正是这些原来不曾引人注意的景象,让作者领悟了原来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
5.“死”的问题解决后,作者为何还“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提示】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通的,也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地坛中的景物向作者昭示着各种可能性,吸引着作者去解答。
6.作者对地坛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提示】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依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这是因为在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不动声色地挽救了作者。
7.朗读第二部分,思考:母亲是怎样对待作者给母亲出的“难题”的?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提示】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儿子能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
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8.母亲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我”什么样的启示?
【提示】“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我”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我”一把应“怎样活”的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地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
9.怎样理解文章最后提到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
【提示】
“我”回到园子中认识到园中处处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刻刻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也早与“我”融为一体。
感悟母爱
感悟生命
荒芜
地坛
生机
命运相连
“我”
深情回味
母爱
母亲
追忆
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 ②荡秋千 ③抖空竹 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 ②荡秋千 ③下围棋 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 ②放风筝 ③抖空竹 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 ②放风筝 ③下围棋 ④荡秋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了解与掌握。
盘丝,即空竹随着抖绳的圆周运动而产生相应的圆周运
动。由此可知,①为抖空竹。瑶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神
仙所居之地,可以指天空。结合“好风相送”,可知②
为放风筝。“机关”“边角”均为下围棋的相关术语,
所以,③为下围棋。第④句出自唐代王泠然的《寒食
篇》,描写了女子荡秋千的动作幅度之大,“来”
“去”体现了荡秋千的活动。
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
1.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2.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3.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狄更斯)
4.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5.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