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八年级全一册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单元练习(一)步入化学殿堂(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八年级全一册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单元练习(一)步入化学殿堂(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29 22:0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八年级全一册化学鲁教版(五四制)单元练习(一)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B.勘察自然环境,分析气候成因
C.合成新药物,保障人体健康
D.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2.下列仪器中,既能做反应器皿又能直接加热的是(
)
A.烧杯
B.集气瓶
C.
锥形瓶
D.试管
3.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滴管使用图示正确的是(
)
A取液时挤人空气
B代替玻璃进行搅拌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将残留溶液的滴管倒持
A.A
B.B
C.C
D.D
5.加热胆矾的实验过程中,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6.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前,小明有以下认识:①化学变化需要很长时间;②化学变化只在燃烧时发生;③化学变化能生成一种或几种新物质;④物理变化没有发光和发热的现象。你认为小明的认识正确的是(
)
A.②
B.③
C.①③
D.②④
7.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其中与另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酒精挥发
B.气球爆炸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晒干
8.下列是镁条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其中能说明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生成了白色粉末状固体
B.发出耀眼的白光
C.放出了大量的热
D.镁条逐渐变短
9.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
B.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
C.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水蒸气
D.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
1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1.下列故事均出自《三国演义》,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用奇谋孔明借箭
B.诸葛亮火烧新野
C.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D.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12.实验时发生意外需及时处理。下列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为了节约药品——把剩余的药品放回试剂瓶
B.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
D.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涂硼酸溶液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红色的短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石蜡一直浮在水面上,据此请总结出常温下石蜡的性质:质软,密度比水________(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图甲),取一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图乙)约1s后取出,观察到小木条出现环形焦斑,据此推测,蜡烛火焰中________温度最高。
(3)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用燃着的木条靠近导管另一端(图丙),发现导出的气体可以点燃,请你推测导管里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
(4)取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图丁),观察到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推断石蜡燃烧后的产物为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A
解析:
B为长颈漏斗,C为坩埚钳,D为锥形瓶。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取样时,试剂瓶瓶塞取下后应该倒放于桌面上;将粉末状固体或小颗粒固体加入试管时,可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加热胆矾时试管口应该略向下倾斜;熄灭酒精灯应该用灯帽盖灭。
6.答案:B
解析:有些化学变化时间很短,如火药爆炸,故①错;有些化学变化常温下就可进行,故②错;灯泡发光、发热属于物理变化,故④错。
7.答案:C
解析: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气球爆炸过程中是气球的形状发生改变,湿衣服晒干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都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是因为食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而变质,是化学变化引起的。故选C。
8.答案:A
解析:生成了白色粉末状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9.答案:C
解析:水蒸气不能燃烧,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石蜡的蒸气。
10.答案:B
11.答案:B
解析:用奇谋孔明借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诸葛亮火烧新野,包含着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诸葛亮造木牛流马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12.答案:A
解析: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应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故A选项说法错误。酒精灯不慎碰倒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盖灭,故B选项说法正确。触碰热试管手被烫伤,可用冷水冲洗后涂抹烫伤膏,故C选项说法正确。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故D选项说法正确。
13.答案:(1)小
(2)外焰
(3)石蜡蒸气
(4)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1)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可以观察到靠近蜡烛外焰处小木条最先炭化,小木条上出现环形焦斑。
(3)在短玻璃导管的另一端点燃,可产生火焰,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气态,且具有可燃性,故导管里的气体可能是石蜡蒸气。
(4)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