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08:4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第13课
时空坐标
1903
1908
1932
1949
1950
2017
1964
1969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第一架飞机
美国福特T型汽车
德国第一条高速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汽车工业发展起来
中国第一家航空公司
日本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第一条地铁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
1.汽车的发展
(1)福特T型汽车
时间:1908年
地位: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的生产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影响:汽车的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和精细化。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一、陆海交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汽车工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②到2018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2.4亿辆。
2.高速公路的发展
(1)原因: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
(2)概况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公路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到2018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3.高速铁路的发展
(1)世界:
1964年,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后来,许多国家都修建了高铁。
(2)中国
①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②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
③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意义:
1.极大地强化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
2.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0世纪陆上交通的新特点
①汽车工业发展推动道路建设。
②发展迅速、专业化、高速化、网络化。
③由一国发明到各国迅速普及。
④中国起步晚,发展快,如今已居于世界前列。
4.航运业的发展
(1)世界
①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
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
③船舶制造技术发展:最大邮轮可搭载乘客和船员约9
000人。
④航运交通的发展:1994年开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长的铁路隧道。
(2)中国航运业的变化:
1978年前,中国造船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
1982年,中国首次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
2018年,中国造船完工量的90%用于出口。
特点:
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航空的发展
(一)世界
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了。
2.
1914年:美国开通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的航线,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
3.1919年:定期的国际航班在欧洲开通
4.
20世纪70年代: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空中通道把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时代。
宽体客机
(二)中国
1.1950年:中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2.2018年:中国民用航空迅速发展,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1
674万吨。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探究三
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
材料 莱特兄弟于1908年创建了世界第一家飞机制造企业,并获得美国陆军订货,标志着航空工业的诞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航空工业实现第一次大发展,全世界的企业数量达到约200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军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业的第二次大发展。美国、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的飞机工业领先世界,其中美国飞机工业从规模和实力上均达到第一。在民用飞机领域,美国取得喷气干线客机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把苏联远远地甩在后面。从1950年代开始,英、法、德等几个航空大国的航空制造业首先逐步实现了本国航空制造业的整合,并开始进行跨国整合。
思考探究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飞机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提示:特点:体现了科技结合;两次世界大战提供了机遇;美国的飞机制造业实力最强;经历了从军用到民用的转型;曾是美苏冷战竞争的组成部分;资本和生产日益社会化,出现跨国公司。
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发展,美苏冷战时期转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进一步加强竞争与合作。
(1)快捷流通:交通的进步使人流和物流时间缩短。整合了交通、仓储、通信、包装等行业的物流业,更快捷和精准地输送物资。各种交通网络将世界变成“地球村”。
魏晋·驿使图
元代·深青驿站遗址
清代·大龙票·近代邮政
现代物流业
三、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如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
(3)生活节奏加快,对时间的精准度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
(4)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普通民众从“旅”到“游”,在这一过程中放松心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现代交通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通过交通,能够有效地跨地区调度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能够极大地丰富各地群众的物质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同时,交通产业自身也创造国民收入,并直接带动旅游无烟产业的发展。
——《交通的内涵和社会意义》
从文明演进的脉络看,交通运输发展是人类追求交流联通的自由意志挑战时空阻隔的过程及结果,成为技术、经济、社会和文明进阶的重要标志。
——《交通运输发展的中国道路》
交通拥堵、航班延误、各类突发交通事故等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时间浪费、人员伤亡,不仅损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人文环境造成混乱和伤害。
——《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保护探析》
现代交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但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的保护。
探究: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1)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2)加快社会生活节奏,提高民众生活质量
(3)加快了社会的信息传递和运转效率
(4)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1)城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
(2)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加重
(3)进一步引发能源危机
消极:
积极:
【课堂小结】
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首次提到要加强“交通强国”建设,这标志着建设交通强国已经由行业愿景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进程来看,国家要强盛,交通须先行,交通运输行业必须义不容辞地扛起先行的旗帜,踏上奋力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基本形成“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课堂检测
1.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的一篇报道中写道:“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是成功的史篇,也是失实的研究报告。”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
A.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
B.政策环境不利于外企发展
C.浦东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
D.工业发展未融入世界潮流
D
2.(2020辽宁鞍山高二期末)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1964年建成开通运营以后,少数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都没有再出现过新的建设高潮。而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品牌”的高铁响彻世界。这反映了(  )
A.我国经济和技术实力领先于世界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高铁已成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
D.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B
3.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1960年4月23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八十八天时间。1957年,日本川崎重工造的载重一万零五百吨的“西风号”远洋货轮,从投料到下水花了四个月零九天时间。这体现了中国 
(  )
A.经济建设盲目追求高速度
B.人民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愿望
C.船舶制造技术已领先世界
D.制造业实现了自动化和高速化
B
4.(2020河南安阳林州一中高二期中)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首次进行了持续的、有动力的、可操纵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史上的新纪元。此次飞行
(  )
A.是蒸汽机的新应用
B.加速了内燃机的创制
C.开创人类立体交通新时代
D.是石油工业发展的结果
C
5.在清末,即使不说随铁路引进的标准时,火车自身也充当了钟表的角色。定时的列车、班车、轮班,周而复始,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也往往成为某一时间的代表了。这一现象说明
(  )
A.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火车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D
6.(2020全国百师联盟联考,)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1913—1914年生产了约24.83万辆汽车,每天生产近800辆,平均每36秒生产1辆汽车,10年之后达到了每15秒生产1辆。福特的奇迹也是美国奇迹。材料说明
(  )
A.汽车工业实现了人工智能
B.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提高
C.美国奇迹等同于福特奇迹
D.垄断组织造成了生产集中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