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进阶2任务 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2单元进阶2任务 学案(含答案)(4份打包)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9 21:58:09

文档简介

任务1
探究革命精神的内涵
?活动1 了解“革命”的本义及含义变化
1.查找资料,了解“革命”的含义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本义指变革天命,用于君主制朝代之变革。因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故更替朝代,谓之革命。日本人将之略微扩大语义,亦用于共和制变革君主制,如率先称呼孙中山等人为“革命党”。清末,“革命”词义更加扩大,泛指重大革新。
2.应如何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革命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已经告别了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但在当代中国,革命仍然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代中国的革命既有生产力领域的革命,如产业革命、科技革命等,也有精神层面的革命,如解放思想等。目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本身也是革命。
?活动2 理解文本中革命精神的内涵
3.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前赴后继,形成了无比丰富而宝贵的中国革命精神。请结合文本梳理本单元革命志士的英雄事迹及革命精神,填出下表。
文本
革命志士
身份
生活年代(背景)
主要革命事迹
革命精神内涵
《记念刘和珍君》
刘和珍等




《为了忘却的记念》
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




《荷花淀》
水生嫂等




《小二黑结婚》(节选)
小二黑、小芹




《党费》
黄新




[答案] ①女大学生 ②旧中国20年代 ③订进步刊物——《莽原》;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为国请愿,英勇牺牲 ④追求真理,忠心爱国,不畏强权 ⑤青年作家 ⑥旧中国30年代 ⑦创办社团,翻译作品,宣传革命真理 ⑧追求真理、光明,勇于斗争 ⑨农村妇女 ⑩抗日战争时期  支持丈夫参军l抗日,拿起枪战场杀敌  坚决支持中国革命,保家卫国  农村青年  解放战争时期  反对包办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迷信,同恶势力做斗争  破除迷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地下党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送丈夫参加红军;组织党员活动,在极度贫困下腌制咸菜缴党费;为掩护同志英勇牺牲  忠于党,忠于人民,不怕牺牲
?活动3 思考青年人应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4.当代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什么?青年应如何传承革命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革命精神本质上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传承革命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它是踏实肯干与进取创新精神的统一,是独立自主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我们要始终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崛起而不断奋斗。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性爱国,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肩负起历史使命,用青春谱写历史新篇章。
PAGE
-
2
-任务2
分析不同作品不同的表达特点及其原因
?活动1 分析散文艺术特点
1.《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是鲁迅为纪念牺牲的进步青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但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又各有特色。认真阅读这两篇文章,用旁批的形式就这些方面作一些点评,与小组同学交流后,合作整理一个“批注本”,在班上展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叙述三个女子被“攒射”的情况,表达作者对死者的痛悼和惋惜,对反动派的强烈憎恨。叙述中包含强烈的感情。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感情强烈又充满理性思考,使人愈发感动于请愿的学生们,特别是勇敢的女学生们。“伟绩”“武功”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对中外杀人者的嘲讽和批判
我和柔石最初的相见,不知道是何时,在那里。他仿佛说过,曾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那么,当在八九年之前了。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大约最初的一回他就告诉我是姓赵,名平复。但他又曾谈起他家乡的豪绅的气焰之盛,说是有一个绅士,以为他的名字好,要给儿子用,叫他不要用这名字了。所以我疑心他的原名是“平福”,平稳而有福,才正中乡绅的意,对于“复”字却未必有这么热心。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
仅用一个“硬气”、一个“迂”,就揭示出柔石耿直忠诚的性格。又用方孝孺宁死不起草诏书的典故,一来突出柔石性格中“硬气”和“迂”的特征;二来用明成祖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罪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包含着对国民党反动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诉。语言朴实又含蓄
?活动2 分析报告文学艺术特点
2.《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体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具体表现为:
第一,报道内容是真实的。
作品反映了1932年“一·二八”事变到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夏衍亲自深入上海东洋纱厂采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后写成的。
文中包身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带工老板对他们的压迫,都是真实的。如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述了包身工的起床场景,这种形象的描写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包身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她们过着非人般的生活。在关于早餐的描写时,作者将重点放在了三个环节,第一描写了饮食之差,包身工的粥是乡下人喂猪的食物,像浆糊一般的薄粥,没有粥菜;第二描写了饮食的少,负责擦地板与倒马桶的包身工忙完之后,食物都没有了,老板娘只将锅中残余的锅焦、残粥刮下来兑上水龙头的清水搅拌一下给她们吃;第三描写了生活条件的恶劣,在饭堂中只有两条板凳,包身工一人一碗稀饭地涌过来,随便在角落中吃完了饭。以上种种的细节都说明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这些描写为读者呈现了包身工生活的真实情境。
文中交代的背景资料是真实的。例如,作者不仅描述了包身工的生活环境,还为读者说明了这一制度的起源,生动地讲述了带工老板如何欺骗农村女孩做包身工的情景,揭示了资本家的虚伪面目。这些,更增添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第二,大量采用文学的手法,是文章文学性的体现。
首先,典型形象的塑造,是文学类作品常用的文学手法。芦柴棒、小福子等人物形象,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她们是千千万万个包身工中的一员,她们没有任何自由,每天天不亮就要干活,工作强度惊人,承受着非人的压力,稍微有些失误或者稍稍偷偷懒,就会遭到毒打。尤其是芦柴棒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融合了千千万万个包身工悲惨遭遇后塑造而成的文学典型。
其次,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电影艺术的一些手法和特点。如作品一开头,就是一系列生动的电影镜头: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叫喊,横七竖八地躺卧的包身工“蜂窝一般骚动起来”,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这些细节描写和场景描绘,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性,也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行文的夹叙夹议,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在议论中运用反复、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愤恨。
?活动3 分析小说艺术特点
3.比较分析《荷花淀》(以下简称《荷》)与《小二黑结婚》(节选)(以下简称《小》,注意对小说其他章节的阅读)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不同,并探究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两部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区别
(一)人物角色分化不同
(1)《小》出现了正面人物,也出现了反面人物,矛盾呈现非常清晰,通俗易懂;《荷》基本只写了正面人物,叙事诗意。
(2)《小》塑造了三类人物:进步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小芹;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恶势力的典型——金旺、兴旺、金旺他爹,这三类人物都出现在了台前。
(3)《荷》则只塑造了以水生为代表的游击队员和这些游击队员的妻子——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写的是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故事,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其中的反面人物日本人只是出现在幕后,没有正面描写。
(二)人物变化不同
(1)《荷》中的人物从开始出现就一直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是美与善的化身,从普通的支持丈夫抗日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的英勇女战士,从好走向更好。
(2)《小》中人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二诸葛和三仙姑身上,二诸葛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到“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卖弄他那一套了”,三仙姑从“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到“把自己的打扮从顶到底换了一遍,弄得像个当长辈人的样子,把三十年来装神弄鬼的那张香案也悄悄拆去”,作者让他们二人都有很大进步。当然,这与作品本身的政治性也相关联。
(三)人物丰富度不同
《荷》中的人物尤其是这些农村妇女性格丰富,是圆形人物,她们关心丈夫的安危,依恋丈夫,在见不到丈夫时又表现出不满,给人感觉非常真实。而《小》却直接把人物分为了三类符号:进步,可进步,恶势力。所以最后只有二诸葛和三仙姑有所变化。
总之,《小》与《荷》在塑造人物方面各有千秋,一个真实接地气,一个浪漫显虚幻;一个为政治,一个赞人性;一个叙述,一个抒情……都塑造出了典型的人物。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不同
两篇小说都善于借助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但又有所不同。
(1)《小》在人物塑造上注重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如对三仙姑的外貌描写“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运用山西风味的地方语言,形象通俗,且幽默风趣,但不排除作者有故意丑化的嫌疑。
《小》中的侧面描写的运用恰到好处。“刚才跑出去那个小闺女,跑到外边一宣传,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了,擦着粉,穿着花鞋。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挤了半院,唧唧哝哝说:‘看看!四十五了!’‘看那裤腿!’‘看那鞋!’三仙姑半辈子没有脸红过,偏这会儿撑不住气了,一道道热汗在脸上流。”一个不合时宜、追求老来俏的农村妇女如在眼前。合适的方法是本文人物塑造成功的关键。
(2)《荷》与《小》相比,突出地体现在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感情、精神面貌,或是交代人物身份。如小说的开头,作者对月下小院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水生嫂的美丽外表、纯洁心灵就在这澄清明丽的神话般的意境中烘托出来。又如她的勤快利落,仅通过小院“干净得很”及“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衬托出来。同时还交代了水生嫂的身份: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
二、作家笔下人物形象塑造差异的探究
(1)赵树理和孙犁同为解放区作家,为何笔下塑造的人物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其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家的身份定位和创作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2)赵树理更多地把自己定义为一个革命者。他说:“参加了革命,我就像维护宗教一样维护革命。”所以他写小说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他的小说注重描写反面人物,揭露农民存在的问题。为了能让老百姓及时看懂,及时起到宣传作用。他深入群众,对其口语进行提炼加工,并把它很好地融入作品的语言中,特别是人物形象的语言中。
(3)孙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作家,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他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东西。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同样是鼓舞群众,孙犁的小说则是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他对人民的爱以及他的文学追求。他主张文学语言应该“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于细腻之中,注意调节”。每一句的组织,无文法的疏略,每一段的组织,无浪费或蔓枝。可以说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PAGE
-
4
-任务3
学习散文、小说的写作技巧
?活动1 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1.《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均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
《记念刘和珍君》第五部分,先记叙了刘和珍等遇难的情景,描绘了爱国青年英勇斗争的形象,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接着写出“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一句。这是在记叙之后,作者悲极愤极的感情的总的抒发,强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对死难烈士的悲痛。在记叙和抒情中又交叉着议论,增强了对反动派凶残卑劣揭露的深刻性。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四部分先写柔石的被捕,接着谈到自己受牵连,“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说明作者对反动政府的蔑视,并插入一段借《说岳全传》引起的议论,既批判了空盼“剑侠”的无稽,又嘲讽了敌来“坐化”的无益,明确地表示了“我于是就逃走”的抉择,充分体现了他一向“韧”的战斗精神。接着叙述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捕后的情况。在这部分中,作者对战友牺牲噩耗进行叙述的同时,对反动派的滔天罪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议论,均具有浓郁的抒彩,尤其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请以“忘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十几年的全都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吗?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面前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八年了,一眨眼的工夫。”她轻轻叹息。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象,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而且还有一种隐隐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的“三要求”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是指在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对所记叙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评述,表明见解,或是就个别事物点出它的普遍意义,抒发内心强烈的感情。这种方法能引起读者联想,激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画龙点睛,表现文章主题;使文章更具有感染力。运用这种手法应做到以下三点:
(1)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阅读时有水到渠成、情真意切之感。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力求角度新颖,含意深刻。
(3)抒情与议论密不可分。在记叙文中,有时议论的过程中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彩,这种和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活动2 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2.《包身工》在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文章既有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概括介绍,对包身工群体形象的面的描写,如作者在记叙中集中写了包身工的起床、早餐、上工、收工四个场面,这面上的记叙与描写概括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状况;又有对“芦柴棒”“小福子”等典型人物的点的生动描写,作者以“芦柴棒”为例,通过“生病被打”“被泼冷水”“抄身”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包身工奴隶般的悲惨命运。“小福子”遭到拿莫温和东洋婆毒打惩罚的描写,也反映了包身工的不幸遭遇。这样安排选材,使文章点面结合,增添了文章的内涵,读者读起来如亲临其境。
请你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一个场面,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用脚顶着脚,身子往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较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绸从中间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动。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狮队胜了。
点面结合“三方法”
(1)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在描写某一个人或事物时,把整体记述和局部的详细刻画相结合。可先整体,后局部;也可先局部,后整体。
(2)详略相结合。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的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
(3)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再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活动3 学习环境描写
3.《荷花淀》的环境描写,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充满时代特色,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挚的情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纯美的画面,感受到了一种纯美的意境,触摸到了白洋淀人们那纯洁无瑕的心灵。《荷花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景,让人真正领略到大自然那无尽的魅力,感受到了诗画一般的自然之美。
请以“熟悉”为话题,运用环境描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神的门前?她记得,好像是在上班的路上。这条路她再熟悉不过了。从居住的小区出来,坐四站公交车下车,绕过槐树下的报亭,马路对面就是学校了。这段路,记不清走了多少次,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每一棵树,每一个小吃摊,每一个小超市,甚至卖水果的老大妈的面孔都记得清清楚楚。她最喜欢看孩子们放学的场面,他们从学校出来,叽叽喳喳,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啊,青春多么美好!这些花朵多么可爱!绽放着笑容的花朵就是那么可爱!突然,一辆失控的汽车冲向孩子们,快闪开!……
怎样运用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两类:
(1)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包括人在内。
(2)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环境描写处理得好,可较好地烘托人物,进而充分、明确地表达中心。
运用环境描写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明确目的。环境描写是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的,因此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表达目的,根据表达的需求选用恰当的景物。
(2)抓住特征。思考景物有哪些独具的特点,哪些特点能凸显主旨;既要抓住景物的鲜明的特点,又要考虑这些特点对主旨的作用。
(3)生动描写。选用恰当的描写角度,巧妙地运用修辞,精心组织语言,再现景物的特点。
PAGE
-
3
-进阶3
单元主题群文阅读
苦难的历程,生命的涅槃
阅读导引苦难,是阻挡在弱者面前的一座大山,是横亘在悲观者面前的一座冰川,是击垮逃避者意志的魔咒……然而,在强者面前,苦难则是前进路上的小小坎坷,是追梦路上的一朵乌云,是铸造坚强意志的熔炉……那些勇敢的先行者,面对灾难深重的民族,面对白色恐怖,用自己的生命,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谱写了一曲感动天地的正气之歌!鲁迅,振臂呐喊,想用手中的笔,唤醒麻木的人们,唤醒愚昧的心灵,唤醒沉睡的民族;孙犁的《光荣》,塑造了抗日救国的群像,赞扬深明大义,舍小家、顾大家,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赵树理则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高级社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展卷细读,你或许还在为旧中国的创痛而叹息,但更应该为奔向新生的祖国而欣喜,为迈入新时代的中国而欢呼!
篇目
《呐喊》自序
鲁 迅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在这屋里抄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抄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委婉了一点,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有删改)
篇目
光 荣
孙 犁
饶阳县城北有一个村庄,这村庄紧靠滹沱河,“七七”事变那一年,河滩上的芦草长得很好。那时候,东西北三面都有了炮声,国民党的军队和官员,整天整夜从这条渡口往南逃,还不断骚扰抢劫老百姓。
这一天,原生在河滩上割满了草筐,忽听得有人叫他。他回头一看,是秀梅,秀梅低声说:“那道边有一个逃兵,拿着一支枪。”原生紧握他那镰刀,拨动苇草往东边去了。秀梅跟在后边,低声说:“去吧,我帮着你。”
原生一脚把他踢趴,拿起枪支,回头就跑。到了村边,两个人才站下来喘喘气,秀梅说:“明天你就去当游击队!”
原生说:“你听见人家唱了没:男的去当游击队,女的参加妇教会。咱们一块去吧!”
“我不和你一块去,叫你们小五和你一块去吧!”秀梅笑一笑,就舞动小镰回家去了。
原生当兵去了。小五是原生的媳妇,常常和婆婆吵架,后来就是长期住娘家,秋收也不来。
秀梅在村里当了干部,有一天,一群妇女在一家梢门洞里做活,小五刚从娘家回来,站在一边摇着扇子。秀梅笑着坐下,说:“当兵是为了国家的事,是光荣的!”
“光荣几个钱一两?”小五说,“我看也不能当衣穿也不能当饭吃!”
“是!”秀梅说,“光荣不能当饭吃、当衣穿。这得看是谁说,有的窝窝囊囊吃上顿饱饭,穿上件衣裳就混的下去,有的人还要想到比吃饭穿衣更光荣的事!”
别的妇女也说:“秀梅说的一点也不假,打仗是为了大伙。”
小五说:“你不是干部吗?我要和他离婚!”
大伙都一愣,望着秀梅。秀梅说:“你不能离婚,你的男人在前方作战!”
“有个头没有?”小五说。
“怎么没头,打败日本就是头。”
小五回来就又和公婆闹,闹得公婆没法,咬咬牙叫她离婚走了。
自从小五走了以后,秀梅就常常到原生家里,帮着做活。
日本投了降,原生回来了。说:“队伍往北开,攻打保定,我请假回家来看看。”新农会的主席手里扬着一张红纸,说:“咱们原生在前方立了大功,活捉了蒋介石的旅长,队伍里选他当特等功臣,全区要开大会庆祝哩!”
第二天,在村中央的广场上开庆功大会。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换了新衣裳,先围到台下来,台上高挂全区人民的贺匾:“特等功臣。”各村新农会又有各色各样的贺匾说辞,台上台下全是红绸绿缎,金字彩花。
区长讲完了原生立功的经过,他号召全区青壮年向原生学习,踊跃参军,为人民立功。接着就是原生讲话。台下妇女群里喊了一声,欢迎秀梅讲话,全场的人都嚷赞成。秀梅到台上讲了这段话:“原生立了大功,这是咱们全村的光荣。有人问:什么时候打败蒋介石?这问自己就行了。我们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我们坚决,我们给前方的战士助劲,胜利就来得快;我们不助劲,光叫前方的战士们自己去打,那胜利就来得慢了。这只要看我们每个人尽的力量和出的心就行了。有的人,说光荣不能当饭吃。不明白,要是没有光荣,谁也不要光荣,也就没有了饭吃;有的人,却把光荣看得比性命还要紧,我们这才有了饭吃。”台下面大声的鼓掌。
接着就是游行大庆祝。最前边是四杆喜炮,两面红绸大旗;一面写“为功臣贺功”,一面写“向英雄致敬”。后面是大锣大鼓,中间是英雄匾,原生骑在枣红马上,马笼头马颈上挂满了花朵。
每到一村,锣鼓相接,男男女女挤得风雨不透,热汗齐流。街上的老头老婆们连声说:“修下这样好儿子,多光荣呀!”
队伍在平原的田野和村庄通过,带着无比响亮的声音,无比鲜亮的色彩。太阳在天上,花在枝头,声音从有名的大鼓手那里敲打,这是一种震动人心的号召:光荣!光荣!
(有删改)
篇目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是高级社时期成立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大队成立敬老院,经过评议,请陈秉正老人退休入院。这老人只进去了三天,就觉着只做那些揭麻皮、拣棉花之类的轻微劳动,有气力没处使,自动要求出院,依旧当他的教练组长。
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他先做榜样,让徒弟们在一边跟着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亘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陈秉正便和他们休息一阵子,也招呼相隔八九段梯田下边的沟岸上的副组长王新春。陈秉正一见王新春过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王新春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教练场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一九五九年冬天,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卸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满红媳妇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在沟里闸谷坊,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以后谷坊闸完了,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陈秉正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了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他住在招待所,当天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便走出房间。因为院里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其中一截木料是截去两头、留下中间的一段盘节,又粗又短又弯又扁,很不好转动。老人很费了点气力才掀起来,转过去了一点就又转不动了。老人邀四个青年一同去转动木料,且趁空子解了腰带脱下他的新棉袄来放在床上,就跟着走出去了。短短一截木头,四个人就护满了,老人插不上手,只好让他们转,而自己去搬动另一截。接着弯下腰用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
紧接着,大家用铁锨拢着院里的残砖、破瓦等类的零乱东西,老人跟在后边扫地。不过个把钟头就把六个院子都清理完了,垃圾都堆在大甬道的两旁,成材的东西都抬到存剩余材料的后门外,只等夜间有卡车来装载。老人对这成绩欣赏了一阵,觉着这样一清理,走起路来也痛快得多。
老人重新穿起新棉袄。束住了腰,伸手去戴手套,才发现把手套丢了。老人跑到甬道旁边的垃圾堆里找,可几十筐垃圾,怎么会找到呢?
……
老人的手套洗得干干净净的,搭在靠近火炉的一个椅背上,都快烘干了。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选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五九”国耻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向袁世凯直接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并要求中国绝对保密。1至4月,袁世凯一方面命外交部同日本谈判,另一方面暗中逐步泄露内容,希望获得英美等国的支持以抗衡日本。中国的谈判代表多次拒绝条约要求中的部分内容,迫使日本作出让步。中国国内亦出现反日情绪。日本则以武力威胁中国。至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于9日前答复。最终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时签署接受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称“五九国耻”。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邓小平等积极努力下,旅欧党团组织建立和进行了广泛的宣传组织工作,开展了革命斗争,它的性质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批青年在斗争实践中走上与劳动群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克服工读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五四”运动时期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教育发展史上,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二战中国劳工
二战中国劳工,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军强制掳往蒙古、中国东北三省、日本、南洋等地,为当地企业工作或从事军备工作的中国劳工。其中被送往日本本土的约有四万人,多从事矿场、土木工程和港口等工作。在被奴役关押期间,中国人遭受到种种非人折磨,很多人累死冻死饿死。有的人因不满非人待遇而挑起暴动,遭到日军强力镇压。1943年至1945年,日本在中国占领区先后强征了4万余名中国劳工赴日本35家企业的135个作业场所从事无偿繁重的非人苦役。最新出版的档案汇编中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工每天劳动10至12个小时,有的长达16个小时。这些中国劳工平均5个人就有1人被夺去了生命。据日方资料统计,仅在日本死亡人数达6
830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苦难”的名句
1.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
2.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
——茅盾
3.灾难本身即是一剂良药。
——考柏
4.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
——邹韬奋
5.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在社会主义事业中,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
——毛泽东
6.历史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关于新生的名句
7.让死人去埋葬和痛哭自己的尸体吧。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令人羡慕的。
——马克思
8.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李大钊
9.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会归于灭亡的东西。
——毛泽东
10.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周恩来
1.阅读《〈呐喊〉自序》,回答问题。
(1)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序文里,是如何体现出作者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2)在这篇序文里,作者并没有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鲁迅既是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也是为了给先行者们鼓劲,给他们慰藉,告诉他们:鲁迅与他们同在。
2.阅读《光荣》,回答问题。
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庆功大会,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上)推动情节发展达到高潮。庆功会是主要内容,是故事的高潮。②(形象上)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显示了原生是一个投身抗战的有志爱国青年,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赞颂。③(主题上)凸显和强化了小说主题。以庆功会结尾,凸显了抗战爱国光荣,强化了主题。
3.阅读《套不住的手》,回答问题。
(1)小说情节上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如何塑造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延伸。
(2)①白描。如“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②动作描写。如“弯下腰去两手托住,两腿摆成骑马架势,两肩一耸,利利落落抬起来”,在陈秉正的带动和组织下参加大扫除,烘托出陈秉正勤劳纯朴、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
4.阅读这三篇文章,回答问题。
(1)小说以“光荣”“套不住的手”为题,分别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呐喊〉自序》和后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说以“光荣”为题:①(形象上)秀梅、原生等人物抗日救国,所从事的事业,无上光荣。②(主题上)歌颂了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抗日军民,赞美了他们以抗日救国为荣的崇高精神。③(效果上)使文章更具有教育群众、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作用。
小说以“套不住的手”为标题: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达到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的目的。②塑造人物形象。标题“套不住的手”,通过一双劳动的手,为人们揭示了赵秉正一颗伟人的心灵,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事业的形象特点。③串联故事情节。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因为戴了手套而丢了手套,最后回家后归还手套。④揭示主题。作者通过对这双手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2)《〈呐喊〉自序》这篇序文的写作特点,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用笔素朴、简括,不事铺排。这种笔触,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应;同时作者的素朴、简括,并不意味着作者思路的单调、狭促。作者在描述生活琐事的同时,总是把他的笔触,抵向我们的心灵和精神。迄今为止,这篇序文仍以它简括深思的艺术个性和忧愤深广的思想,给读者带来深层次的思索。
后两篇小说构思上以小见大,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的高度统一。
PAGE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