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玩偶之家(节选)
人文主题——丰富的心灵
1.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开阔视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
1.理解作品的内涵,领会多样的文化观念,尝试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差异,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
2.着重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体会对话在推动情节、塑造形象、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3.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分析意象和隐喻,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会诗歌意蕴。
4.思考“文化走出去”的话题,学写申论,针对具体问题阐发观点,提出解决办法。
本单元选取的是外国戏剧和诗歌经典作品。本单元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外国小说单元共同构成选择性必修“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本单元又是高中阶段一般意义上的文学阅读与欣赏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1.一部外国戏剧:《玩偶之家》(节选)
本部分教材节选了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第三幕的一部分。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著名的剧作之一。剧作猛烈批判了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与不合理的家庭制度,提出了个人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呼号,具有深刻的思想主旨。这部戏剧结构紧凑,矛盾集中,对白凝练自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富有典型意义,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2.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外国诗歌部分选取了四首分别出自德国、俄国、美国和瑞典诗人之手的抒情诗,既有浪漫主义的经典,也有现代诗歌的名作,意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外国诗歌的风貌。
歌德的《迷娘》(之一)是一首优美的抒情小品,诗人运用了传统的诗体,却在短小的篇幅中调动了诸多充满浪漫气息的意象,表达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
普希金的《致大海》篇幅稍长,抒情内容也更为丰富,诗人与大海为友,向宏大的自然风景倾诉自己热爱自由、崇尚正义、反抗压迫的热烈情感,是俄国抒情诗的代表作品。
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它既深深植根于西方的抒情诗传统,同时又在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将西方诗歌推向现代。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展现了现代诗歌的独特风采。这首诗鲜明地表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可以通过比较这首诗与传统浪漫主义诗歌在表达手法、阅读体验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初步感受现代诗歌。
1.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3.赏析戏剧的艺术手法。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生活在幸福中的娜拉时时感受到丈夫对她的百般呵护。然而,瞬间的灾难却让她一下子冷静下来,她开始迈出自立自强的步伐,瞒着丈夫伪造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钱。当海尔茂知道真相后,昔日的温情脉脉变成了冷嘲热讽和谩骂侮辱,娜拉终于认清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的地位,看透了丈夫自私、虚伪的丑恶灵魂,最终断然出走。梦醒了,然而,人生最痛苦的却是无路可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啰唆(suo)
按捺(nà)
撅折(juē)
噩梦(è)
撺掇(cuān)
打岔(chà)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宣布·宣告
[辨词] “宣布”指向听众宣读某个决定、信息,古代指在一定位置张贴告示,将一定的信息公之于众;而“宣告”指宣布,告知。“宣告”在书面语言和礼仪性语言中常用,在日常口语中不多用。
[运用] ①伊朗外长扎里夫公开发文宣告终止履行伊核协议全部条款。
②移动突然宣布最新通话资费新规。
2.推托·推脱
[辨词] 二者适用范围不同。“推托”指借故拒绝,侧重拒绝的行为。“推脱”指推卸责任、错误等,侧重指推的结果。
[运用] ①快件破损,投诉了,但快递公司一直推脱不给解决。
②每次交代任务,他总是推托道:“这个任务我完成不好,还是让别的人干吧!”
三、判断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你父亲从前也老有那么一大套。照你说,就是你死了,我有什么好处?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他还是可以把事情宣布出去,人家甚至还会疑惑我是跟你沆瀣一气的,疑惑是我出主意撺掇(duó)你干的。这些事情我都得谢谢你——结婚以来我疼了你这些年,想不到你这么抱答我。现在你明白你给我惹的是什么祸吗?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沆瀣一气”应为“串通一气”;“掇”应读duo;“抱答”应为“报答”。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丈夫就解除了对她的一切义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丈夫就解除了对她的一切义务”主客倒置,应为“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
欧洲近代戏剧创始人——易卜生
易卜生(1828—1906),挪威剧作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最著名的作品有诗剧《彼尔·英特》(1867),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人民公敌》(1882)、《海达·加布勒》(1890);其象征性剧作《野鸭》(1884)、《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
易卜生的创作生涯,是在1848年欧洲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影响下开始的。作者经历了家庭破产,同时他在药店当学徒受人歧视。为营救一个受迫害的作家,他参加过请愿游行,协助社会主义者,做过革命宣传工作,从而使其创作一开始就同民主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正是挪威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结识了两位女权运动活动家——卡米拉·科莱特和奥斯塔·汉斯泰。前者激发了他写《玩偶之家》这个剧本的热情,如1889年,他给女权运动活动家的信中所说:“您开始通过您的精神生活道路,以某种形式进入‘我’的作品。”随后,他们发动的强大女权运动,给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妇女解放运动。
与选文相关的内容:柯洛克斯泰从托伐那里接到正式的解雇通知后写了一封信,信中揭露了伪造签字的详细过程。然后他把信投到了海尔茂家门口的信箱。后来,柯洛克斯泰又写了另一封信,说明他不准备对海尔茂夫妇采取任何行动。
社会问题剧
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兑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有十几部。著名的四大社会问题剧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他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现今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玩偶之家》(节选)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娜拉与海尔茂决裂 ②觉醒的玩偶
任务探究一 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
——分析戏剧冲突
[任务导引]
戏剧冲突在戏剧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的冲突有时独自展开,有时又相互交错,共同创造出作品的戏剧性。
[任务设计]
1.戏剧中最常见的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请结合课文谈谈娜拉与海尔茂夫妻之间的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娜拉与海尔茂夫妻之间的冲突是这部戏剧中最主要的冲突。他们之间的冲突就是男权思想和女权思想交锋的主要阵地,是围绕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来展开的。海尔茂把妻子看作自己的附庸,拒绝给予妻子平等的尊重和应有的权利;而娜拉不甘心充当丈夫的玩偶,想要争得同男子一样的权利,故而二者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二者之间的冲突直接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2.谈谈《玩偶之家》(节选)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内心冲突的,并简单地阐释一下人物的内心冲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娜拉在受到柯洛克斯泰的要挟之后,既害怕海尔茂知道,又期待奇迹会发生;甚至仍然相信“奇迹”,相信海尔茂可以为了自己“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阮克大夫既想向娜拉表白自己的情感,又担心失去娜拉的友谊。
这些都令剧中人物陷入了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既使人物丰满立体,更具魅力,又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因此剧作家都非常重视对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尤其是悲剧更是擅长此类。它往往通过对人物内心冲突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纷乱繁杂的情感,揭示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使戏剧散发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3.《玩偶之家》(节选)中还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冲突,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人物的情感与外在的自然环境不协调不融合,戏剧冲突由此而来。在此剧中,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圣诞节前后。天气寒冷,寒风呼啸,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悲凉的气氛。娜拉也是带着“奇迹中的奇迹”会发生的期盼走出了家门,开启了新的生活。她对未来的期盼与此时外界的寒冷是极不融洽的,这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在《玩偶之家》(节选)中,易卜生主要采用的是将社会环境“人化”的方式。娜拉面对的是一个男权思想盛行的时代,而海尔茂就是这个社会环境的“人化”,所以娜拉对整个男权社会的抗争就转化成了娜拉对海尔茂的抗争。男权思想与女权思想之间的冲突就转化成了娜拉与海尔茂之间的冲突,这也是这部戏剧的主要冲突。
任务探究二 个性独立是女性的追求
——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导引]
《玩偶之家》成功地塑造了娜拉的形象,娜拉也从愿意做一个男人的玩偶,到意识到自己要独立,到离开这个家不再依附于男人,这是娜拉整个思想意识崛起的过程。
[任务设计]
4.面对海尔茂无情的指责,娜拉的反应是什么?在文中找出可印证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娜拉在丈夫生病需要疗养而父亲有重病的情况下,冒父亲名借钱扭转危机,她本以为海尔茂“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那样为她解忧,但当柯洛克斯泰因为娜拉不能帮他说服海尔茂别辞退他,而将娜拉曾经借钱的借据邮给了海尔茂以示威胁时,那个曾经叫她“小鸟儿”的丈夫勃然大怒,骂她“是个伪君子”“是个犯罪的人”“是一个下贱女人”,娜拉一下子完全明白了,她的态度越来越冷静,于是她说:“我死了你就没事了。”可海尔茂竟然不关心她的死活,于是她越加的冷静安详,她完全看出了丈夫海尔茂的自私虚伪,自己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玩偶,她失望极了。她的话越来越少,越来越冷漠。最后仅以“谢谢你饶恕我”这句话来回复海尔茂。
5.当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出现以后,娜拉和海尔茂的性格和心理冲突是怎么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冲突:海尔茂以为一切万事大吉,反过来安慰娜拉,娜拉“绷着脸不说话”。海尔茂这时对娜拉出奇的冷静感到害怕。
第二次冲突:娜拉换上家常衣服并和海尔茂进行一次谈话。随着谈话的激化,海尔茂越来越被动尴尬,傲然的姿态也维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确宣布:“我不爱你了。”
第三次冲突:海尔茂已经处于劣势,他只能用“你最神圣的责任是你对丈夫和儿女的责任”“首先你是一个老婆,一个母亲”“你还是我的老婆”来要挟娜拉,娜拉的反抗却继续走向高峰。她不仅退还了结婚戒指,而且离家出走。
6.娜拉出走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表现,请结合全文分析娜拉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娜拉是一个有着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妇女,美丽、活泼、真诚、勇敢、善良、富有同情心。在识破海尔茂虚伪面目前,她一直生活在脉脉温情之中,从未考虑过妇女在家庭中的位置问题。但她是一位品格高尚的女子,她忠于爱情,为了给丈夫治病,勇敢地假签支票借据,并独立地还债,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而准备自杀。她对阮克医生抱着真正的同情心,并勇敢和坚强地面对柯洛克斯泰的威胁恐吓,她没有屈服,而是准备承担一切责任。识破海尔茂虚伪、自私自利的面目后,她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人格不独立的可悲情况,对以男权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道德、法律和宗教产生怀疑并进行谴责,毅然离家出走。
任务探究三 追溯对比显个性
——赏析戏剧的艺术手法
[任务导引]
19世纪时期,挪威的伟大戏剧师易卜生出品了经典之作《玩偶之家》,以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在艺术特色中,他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技巧,将社会问题与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也拉近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任务设计]
7.追溯法指剧中某些重要的情节在开幕之前就已经发生,观众在开幕之后看到的只是幕前情节发生的结果,剧作者以此“结果”作为开端,通过剧中人物间的言谈举止、矛盾冲突逐一道出整个剧情的前因。《玩偶之家》的戏剧矛盾集中突出,作品集中表现矛盾冲突爆发那一天中发生的事,而用“追溯法”交代矛盾冲突的起因和过程,联系《玩偶之家》(节选)部分激烈的矛盾冲突,谈谈你对“追溯法”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交代出来: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辞退了,他利用借据来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这件事成了戏剧冲突的关键。而且剧情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完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练。
剧中“追溯法”的采用,为娜拉性格的形成提供了背景基础,暗示了她的性格和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因为她父亲在海尔茂眼里是个不完美的人,这为后来海尔茂辱骂她“伪君子”“撒谎的人”“犯罪的人”和没有信仰、道德和责任心提供佐证,为她思想上的成熟和彻底觉悟奠定了基础。
8.在娜拉的人物刻画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以衬托和突出她的个性和形象。联系课文内容,谈谈对比手法的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如:海尔茂言语、行为出尔反尔,虚伪、自私,为了他的名誉和地位置娜拉的死活于不顾的残忍,以及他在生活中的独断专行、大男子主义的表现,他被刻画得越卑鄙无耻,越显得娜拉人格的可贵。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阮克大夫,对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老是抱怨命运不公平,而从不去寻求改变自我命运的行动,从他的话“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能享受为什么不享受?能享受多少就算多少,能享受多久就算多久”可以看出他得过且过的人生观,他们与娜拉对生活的乐观精神,觉醒后表现出来的坚定、刚毅以及用实际行动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PAGE
-
8
-篇目1、2
迷娘(之一)致大海
1.赏析诗歌的意象,体会其浓郁的抒情氛围。2.把握“大海”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诗歌像音乐,旋律优美;诗歌像油画,韵味十足;诗歌像月色,唯美浪漫;诗歌像朝阳,和煦温暖。《迷娘》(之一)抒发了迷娘思念家乡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致大海》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自己之歌》(节选)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兼收并蓄,营造出涵盖人类、自然和神性的不朽“自我”。《树和天空》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让我们感受到个体价值的重要性。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柠檬(méng) 橙子(chéng) 宽敞(chǎng)
闪烁(shuò)
迷惘(wǎng)
喑哑(yīn
yǎ)
喋喋(dié)
峭壁(qiào)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凝视·凝望
[辨词] 两个词语都含有“集中注意力看”“聚精会神地看”的意思,但是“凝视”是指在近处或者范围较小的地方聚精会神地看。“凝望”是指向远处或者范围较大的地方集中注意力看。
[运用] 他凝视着墙上的军事地图,神情变得凝重起来。一会儿,他又向着远处一个小山包凝望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下达了进攻命令。
2.闪烁·闪耀
[辨词] 闪烁:着重指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也可以理解为说话隐晦躲闪,不肯明确说出,闪烁其词。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
[运用] 夜深了,他依然睡不着,看着窗外天空闪烁的群星,脑海中又闪耀出白天那一幕幕让人难忘的景象。
3.徘徊·徜徉
[辨词]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一般用作书面语。
[运用] 人们徜徉在西湖岸边,被这美景陶醉了。却无意中发现一个中年男子在湖边徘徊,好像有什么心事,不由得引起了大家的警觉。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歌德并不只是企图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还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并不只是……还……”这种递进关系与语意不符,应改为“并不是……而只是……”。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位文学教授在给学生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他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了一支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他又点起一支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他把教室的日光灯拉亮了,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拉开窗帘,阳光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这位教授对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两个主要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为黑暗中的俄国带来了光明;(2)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歌德
歌德(1749—1832),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剧作家、诗人,他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里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1776年开始为魏玛公国服务。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玛去世。
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的抒情诗有800余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致克恩》和《我曾经爱过你》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迷娘》(之一)
《迷娘》(之一)中的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作品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很有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美好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哀婉优美的诗歌。
《致大海》
这首诗写于1824年,是在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的前一年。此前,由于普希金的激进思想不容于沙皇专制政府,他们原想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由于他老师说情,让他去了南高加索,其实是变相流放。普希金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迎合当地总督,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走前,普希金站在高加索海边登高望远,波涛汹涌的大海激荡起他的万端思绪,流放生活期间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上非常孤独,他也曾产生过从海上逃亡到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宣告失败。就是在这种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这首诗篇。
《迷娘》(之一)
《迷娘》(之一)通过描述故国意大利美好的景物、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以及她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云径、山岗、危崖、瀑布等,抒发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之情。
《致大海》
《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故国之路 ②对家乡的强烈思念 ③追求自由 ④拿破仑 ⑤拜伦
《迷娘》(之一)
任务探究一 一草一木皆含情
——赏析诗歌的意象
[任务导引]
意象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它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学习诗歌,要注意分析其意象。
[任务设计]
1.《迷娘》(之一)的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是通过哪些意象来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是通过柠檬花、茂密的绿叶、金黄的橙子、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昂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2.《迷娘》(之一)借助各种意象就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迈斯特,为什么诗中会有“爱人”“恩人”“父亲”三个不同的称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这三个称呼者,事实上,这三个被倾诉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任务探究二 一腔真情献给你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任务导引]
诗歌是表达诗人情和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诗人的情和志是一首诗歌的灵魂。只有读懂了诗人的情和志才算是读懂了一首诗,对情和志的欣赏、品读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任务设计]
3.《迷娘》(之一)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致大海》
任务探究 自由奔放力量
——鉴赏诗歌的感情
[任务导引]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自我内心深沉复杂的情感,集中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情况,为口口相传、易于传唱而赋予一定节奏和韵律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的灵魂就在于作者注入其中的感情。自由奔放的大海,唤醒了诗人的心灵,激荡起情感的波浪。
[任务设计]
4.诗人在《致大海》中,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渔人的渺小的帆凭着/你的喜怒无常的保护”“但你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成群的渔船就会覆没”。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的元素”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5.作者在《致大海》中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6.在《致大海》中,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这里“珍爱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直到现在,我还不能离开……我还没有热烈地拥抱你,大海!”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7.在《致大海》中,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他像你似的深沉,有力,阴郁,他也倔强得和你一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PAGE
-
6
-篇目3、4
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鹪鹩(jiāo
liáo)
啮草(niè)
麋鹿(mí)
蝮蛇(fù)
罅隙(xià)
倾洒(qīng)
汲取(jí)
黑鹂(lí)
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徒然·惘然
[辨词] 徒然:白白地;不起作用。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运用] 俗话说,苦心人,天不负。但他总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徒然的,充斥在心里的只是惘然。
三、判断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我相信一片草叶所需费的工程不会少于星星,/一只蚂蚁、一粒沙和一个鹪鹩的卵都是同样地完美,/雨蛙也是造物者的一种精巧的制作/藤曼四延的黑莓(méi)可以装饰天堂里的华屋。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精巧”应为“精工”;“藤曼”应为“藤蔓”。
四、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草叶集》是惠特曼诗集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诗集中的诗歌便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________。
A.在迷雾中觅路前行
B.将惠特曼的盛名带进千家万户
C.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
D.成为《草叶集》命名的主要原因
C [这里是运用比喻的写法,赞扬诗集中的诗歌的美,应继续顺着“芳草”往下说,故选C。]
五、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喜欢从乘坐地铁、在咖啡馆喝咖啡、夜间行车、林中散步等日常生活细节入手,____①____,让读者进入一个诗的境界。然后突然更换镜头,将细节放大,____②____。飞逝的瞬息在那里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并散发意义,展露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远变成近,历史变成现在,表面变成深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通过精准的描写 ②变成特写
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
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民主诗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的重大史实。他的诗集《草叶集》,以“草叶”命名,其用意就在“民主”二字。为了避免传统的诗艺常规,即押韵、格律等,惠特曼创造了一种空前自由的诗体,借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由”是《草叶集》的一大特点。他的创作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惠特曼”之称。
20世纪最后一位诗歌巨匠——特朗斯特罗姆
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共发表诗歌200余首。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练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自己之歌》(节选)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刚刚摆脱了英国的禁锢,获得独立,开始独立发展经济,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依赖英国,比如文化方面还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文化。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们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目睹和感受着美国的独立、完善和发展,树立了自己的雄心,决定要通过自己表现“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为建立美国本土的文化和精神而努力,在美国百姓心中唱响“自我之歌”。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其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惠特曼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这种时代精神作出的回应。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说:“我常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有时是一个地点。诗从一个意象中渐渐诞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现实世界。”他的代表作《风暴》《树和天空》《孤独》《宫殿》《夜曲》等,无一不是意境的经典显现。这里,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内心体验,巧妙地做到了心与物的协调统一而心驰物外,意与境的浑然一体而意溢于境。《树和天空》,就是一首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内心体验的诗。
《自己之歌》(节选)
《自己之歌》(节选)列举了许多自然事物,赋予其诗意,渲染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凸显出宏大的自我,体现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体价值的思考。
《树和天空》
这首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树与天空”的关系,也就寓示着存在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自我融入自然 ②(内容)自我觉醒 ③“在空中绽开”的雪
《自己之歌》(节选)
任务探究一 打开作者情感的钥匙
——赏析诗歌的意境
[任务导引]
诗歌中,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选取了鹪鹩的卵、雨蛙、黑莓、片麻石、火成岩、爬虫、大的怪物、鹰雕、蝮蛇等奇异的意象,构成了开阔而奇异的意境,令人匪夷所思而又惊叹不已。
[任务设计]
1.《自己之歌》(节选)这首诗歌第一节借助“草叶、星星、蚂蚁、沙、鹪鹩的卵、雨蛙、藤蔓四延的黑莓”这些意象营造了诗歌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命因为独特而美。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称颂的。无论多么渺小的生命都是宇宙的宠儿。每一个生命都是绚丽的风景,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奇迹!作者笔触细腻,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写起,从看似细小的景物里抒发伟大的情感。
2.《自己之歌》(节选)中“我看出我是和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可食的菜根混合在一起,/并且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这两句充满意境的诗具有怎样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诗人的眼中,万物浑然一体,个体的区别只是表象,表象之下隐藏的是生命统一的本质。
任务探究二 塑造自我,表现真理
——鉴赏诗歌的形象
[任务导引]
诗人在本首诗歌中怀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以第一人称吟颂,情感奔放自由,形成一种直接对话和正面呼吁的气氛,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也有利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任务设计]
3.从诗歌的二、三节来看,作者是怎样来塑造“自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将自己赋予超人的神力,“全身装饰着飞鸟和走兽”,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可以“快速地跟随着”“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可以飞越大地,任意东西,不受时空限制,甚至和宇宙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惠特曼式”的乐观精神。
4.这首诗歌的第三节连用九个“徒然的”,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节诗歌运用意象组合的方式,让九个“徒然的”一气呵成,情感炽热,气势恢宏。作者大声歌唱,尽情狂欢,张扬个性,重塑自我,表达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诗歌的节拍来自生活,充满活力,富于幻想,表现出生活的情调和真理。
5.诗中的“我”是指诗人自己吗?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含义?请结合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
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比如诗歌首节中“我相信”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而“相信”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惠特曼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礼赞。“我手掌上”“我看出”中的“我”,都有惠特曼自己的影子。
诗中的“我”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诗歌表面上好像在凸显诗人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发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从创作背景来看,身处经济快速发展而文化、文学尚未独立的美国,惠特曼在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志在以自己和自己的创作来表现他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因而,诗歌中的“我”必然会超越真实的惠特曼本人而具有一定的代表和象征意义。“我”代表了和作者一样用生命和智慧推动美国前进的美国民众,象征了当时充满活力,拥有力量、信心和激情的美国。
从诗歌内容来看,“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中的两个“我”,显然不是指惠特曼自己,因为诗人不可能“快速地跟随”上述诗句中的事物,更没有理由“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这里的“我”代表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束缚其自由的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再进一步,从影响惠特曼的超验主义强调精神这一点来看,这里的“我”还可以理解为作者所呼唤、赞美的美国精神——民主与自由。
《树和天空》
任务探究一 一棵坚实而高贵的树
——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
[任务导引]
诗歌通过对树和雨的描写,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生生不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多层次的思考,给读者以启迪。
[任务设计]
6.《树和天空》这一诗歌的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和天空”,在这里充满了隐喻。诗人选择“树”作为观照对象,除了事实的触发,恐怕更多的还在于树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包括树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蕴含。作为生物,树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最隆重和最充分的表示。它对生命应有的在地下的深度以及永无止境的向上的高度都做了最为坚实而高贵的展览和诠释。于是,树连接了大地与天空,此岸与彼岸,现世与终极——是树,让我们看清了自身的位置和应有的走向。
7.这首诗歌的前后两节有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前后两节有着层次与境界上的相承与递进。前者主动,后者主静。前者充溢着生命的搏击与律动,启示着自然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而当“雨停歇”,世界便进入一种行动后的安宁、强力后的静谧。那曾因为争取而匆匆走过的躯体,也终于有了夜空下神圣而静穆的“挺拔”静闪。虽然那“挺拔”的姿势只是一次“静闪”,虽然“等待”的只是一个“瞬息”,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吗?
任务探究二 一个圆融共存的世界
——赏析诗歌的意象
[任务导引]
“树”“天空”“雪花”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物,但经诗人的描写,一下子就具有极为优美的画面感,读者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棵“在雨中走动”的树,似乎出现了“在空中绽开”的雪花。诗歌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但诗人善于通过隐喻和象征来表达深刻的含意,言浅而旨远。
[任务设计]
8.这首诗歌中的“雪花”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雪花”象征着一个洁白澄净的纯美境界,一种超越了世俗功利、摆脱了欲望和俗物的牵绊、万物融和无间、和谐共存的圆融化境。在这个世界里,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一切存在之间的距离都将泯灭而消失殆尽,只剩下轻轻飘来的一阵宇宙间的清丽气息。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