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新安街道上合小学 刘艳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和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爬山虎,也欣赏了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现在,先让我们一起回忆回忆这片美好的风景。让我们随着伴奏,读出心中那份美的感受吧。
三、学习第三段:
1、师:多么茂盛的爬山虎,多么美丽的爬山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今天,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看看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呢?默读并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a、脚的位置; b、脚的形状; c、颜色)
2、提名学生回答。
3、同桌介绍,再请学生介绍。
4、请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四、学习第四段:
1、师:其实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都是放大了的爬山虎的脚,真实的是很细小的。那作者为什么能了解得那么详细呢?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究竟是怎么爬的?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 变 巴 拉 贴
3、同桌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并请同学上来演示。
4、师:①作者为什么用“巴”这个词?改为“紧贴”好不好?为什么?②文中的“紧贴”改为“紧靠”好不好?为什么?
师: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
5、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师: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不仅仅向上,而是朝各个方向。
6、全班边读边表演。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萎了)
2、师:还有其他收获吗?(补充了触着强的很牢固)
3、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呢?“……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指名读,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师:正因为作者进行了细心而连续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所以才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迁移
生活中,还有很多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如葡萄、冬瓜、牵牛花等等,认真观察它们的特点,并把你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
叶子:美
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脚 如何爬:触、变、巴、拉、贴
变化:萎了
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