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课时练习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共12题)
1.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2.积极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在公共交通上常见的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携带腐蚀品”的是( )
A.B.
C.
D.
3.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D.天然气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4.如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比②③,可以得出白磷、红磷的着火点不同
B.对比①③,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
C.对比①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氧气
D.即使给②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不会燃烧
5.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所选试验中共有三处涉及到磷的燃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1:实验前应夹紧止水夹,待红磷停止燃烧后,立即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B.实验2: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与玻璃管相连的气球一直逐渐胀大
C.实验3:由该实验可知红磷不是可燃物
D.实验3:该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或抽风设备下进行
6.2021年2月13日,重庆合川区一名小女孩在玩耍时,将鞭炮扔进下水道导致多个井盖被炸开,下水道里发生爆炸的是沼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烷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B.生成物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C.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7.下列图形正确的是(
)
A.空气的组成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物质的分类
D.灭火方法
8.用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在面粉加工车间内可以吸烟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
C.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开灯检查燃气是否泄漏
9.建立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是某同学建立的化学模型,正确的是(
)
A.氧化反应、化合反应关系模型
B.地壳中元素含量
C.物质的分类
D.燃烧条件模型
10.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仍然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
B.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探究燃烧的条件
11.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其中错误的是(
)
A.烈火真金—金在高温下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B.点石成金一化学反应能改变元素种类
C.釜底抽薪—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D.铜墙铁壁—铜、铁硬度较大,比较坚固
12.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探究燃烧条件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二、综合题(共4题)
13.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活动。
(1)制作仪器a需利用_________(选填“金属”或“合成”)材料。请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用装置B制氧气,把过氧化氢溶液加入盛有少量氧化铁的锥形瓶中,产生大量气泡,经验证氧化铁在反应前后_________不变,说明氧化铁也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结束后,倒出上层清液,再向锥形瓶内加入适量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反应、木炭燃烧、髙温煅烧石灰石都能生成二氧化碳,比较说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的原因__________。73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与足量大理石反应(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g。
(4)装置C有多种用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
①用排空气法收集H2,H2从n端进入
②用排水法收集O2需先装满水,O2从m端进入
③盛放Ca(OH)2溶液时,可用于检验CO2
④盛放NaOH溶液时,可用于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HCl气体
(5)如图D所示实验中,可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红磷不燃烧,由此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
14.化学式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室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①写出一个双球管中可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
③相同质量的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_____。
(2)实验室可利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CO,然后用CO还原Fe2O3并检验气体产物。已知CO发生装置中的反应为:H2C2O4
H2O+CO2↑+CO↑
A装置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
①
写出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②
要达到实验目的,装置中导管接口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一氧化碳发生装置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接_______。
③
从环保角度考虑,还需对以上装置进行改进,请简述改进措施_______。
(3)将30.9
g
氯酸钾(KClO3)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装入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可以得到21.3
g
固体物质。请计算原固体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___。
1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酒精易挥发,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气化后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根据上述叙述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_______温度最高。
(3)实验中不慎将酒精洒在实验桌上并着火燃烧,最便捷的灭火方法是______。
16.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小花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白磷为蜡状固体,有剧毒,不溶于水,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然后她进行了如下实验:
(1)按A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的现象为:
①铜片上的红磷
____
;
②铜片上的白磷
____
;
③水下的白磷
____
。
(2)在使用组装好的B装置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并将B和C装置连接,滴入双氧水,可观察到C装置中水下的白磷
____
。
(3)从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_____
、
____
、
____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天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灭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C、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
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2.B
【详解】
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爆物标志,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携带腐蚀品标志,故B正确,符合题意;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剧毒品标志,故C错误,不符合题意;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放易燃物质标志,故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
A、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干粉灭火器会破坏书籍档案、设备等,错误;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C、将煤块粉碎后能够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够使其燃烧更充分,正确;
D、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需要达到一定浓度,遇到明火会引起爆炸,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对比②③,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不能得出白磷、红磷的着火点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对比①③,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可以得出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对比①②,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给②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时,温度既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白磷又与氧气接触,所以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D
【详解】
A、实验1:实验前应夹紧止水夹,红磷停止燃烧后,待到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防止温度过高气体膨胀导致实验误差,错误;
B、实验2:实验过程中红磷燃烧,温度升高气体膨胀,气球变大;反应后氧气被消耗装置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气球变小,错误;
C、实验3: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错误;
D、实验3: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减少污染,故该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或抽风设备下进行,正确。
故选D。
6.B
【详解】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甲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甲烷是易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说法正确;
B、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水中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说法错误;
C、由甲烷分子图示可知,一个甲烷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D、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法正确;
故选B。
7.A
【详解】
A、按体积计算,在干燥洁净的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1%,图形正确,符合题意;
B、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其他元素,第三位的是铝不是铁,图形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纯净物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含氧化物,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部分,图形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灭火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图形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
A、面粉分散到空气中,与氧气充分接触,遇明火是易发生爆炸,所以,面粉加工厂内禁止吸烟,故做法错误;
B、锅里的油着火了,应立即盖上锅盖灭火,这是因为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立即浇水灭火,油会附在水的上面,继续燃烧,故做法错误;
C、火灾烟很大时,可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从而严防烟尘中毒,故做法正确;
D、燃气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故做法错误。
故选:C。
9.A
【详解】
A、氧化反应中有的属于化合反应,有的不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中有的属于氧化反应,有的不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正确;
B、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错误;
C、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错误;
D、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故选:A。
10.B
【详解】
A、证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应该使用火柴棒,空气中灼烧粗铁丝,现象不明显,错误;
B、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磷燃烧消耗了氧气,装置中压强减小,水进入装置,进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正确;
C、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空气会通过玻璃管进入装置,造成实验出现偏差,错误;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太低,达不到白磷的着火点,红磷和白磷均不能燃烧,错误。
故选B。
11.B
【详解】
A、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高温条件下也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釜底抽薪是指把锅下的可燃物移走,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铜、铁硬度较大,比较坚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A
【详解】
A、红磷本身是固体,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没有生成新的气体;红磷燃烧消耗空气里的氧气后,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当打开弹簧夹时,在瓶内外压强差的作用下,水就会被压入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即为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使用红墨水现象更为明显,可用于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故选项正确;
B、图中实验,温度达不到着火点,红磷和白磷均不会燃烧,不能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故选项错误;
C、图中实验,玻璃管能与外界空气相通,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错误;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不能用于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3.金属
质量和化学性质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木炭燃烧生成气体含有大量杂质;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实验条件很难达到
4.4
①③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详解】
(1)制作铁架台需利用金属材料,实验室利用装置A制取氧气时,应该是利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金属;;
(2)根据催化剂特点: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三氧化二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质量和化学性质;Fe2O3+6HCl=2FeCl3+3H2O;
(3)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实验条件很难达到,所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故填: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过快;木炭燃烧生成气体含有大量杂质;煅烧石灰石需要高温,实验条件很难达到;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x
x=4.4g,故填:4.4g;
(4)①用排空气法收集H2,H2从n端进入,因为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正确;
②用排水法收集O2需先装满水,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气体从n端通入,故错误;
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OH)2溶液可用于检验CO2,故正确;
④二氧化碳和盐酸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化氢和二氧化碳都被吸收,故错误;
故选:①③
(5)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4.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
2H2O+O2↑)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磷
Ca(OH)2溶液变浑浊
Fe2O3+3CO
2Fe+3CO2
h、
g
e、
f
c(或d)、
d
(或c)b
在A装置后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即可)
24.5g
【详解】
(1)①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水,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分别为:2HCl+CaCO3=CaCl2+H2O+CO2↑(或2H2O2
MnO2
2H2O+O2↑)
②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③设1g磷、铁、镁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分别为x、m、n
4P
+
5O2点燃2P2O5
124
160
1g
x
124/1g=160/x
x≈1.29g
2Mg
+
O2点燃2MgO
48
32
1g
m
48/1g=32/m
m≈0.67g
3Fe
+
2O2点燃Fe3O4
168
64
1g
n
168/1g=64/n
n="0.38g;"
消耗氧气最多的是磷(2)①二氧化碳能使Ca(OH)2溶液变浑浊
②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Fe2O3+3CO
高温
2Fe+3CO2
③先除掉一氧化碳中可能混有的二氧化碳,然后用浓硫酸干燥一氧化碳,将一氧化碳通入还原金属氧化物的反应装置,然后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连接顺序是,h、g接e、f接c(或d)、d接(或c)b
;④一氧化碳会污染空气,所以应在A装置后增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合理即可)(3)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0.9g-21.3g=9.6g,设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x
9.6g
245/x=96/9.6g
x=24.5g
答:略
15.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能燃烧
外焰
用抹布盖灭
【分析】
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的性质,例如色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等;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等;
【详解】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易挥发;酒精的化学性质有:能燃烧。
(2)酒精灯的火焰分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3)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实验中不慎将酒精洒在实验桌上并着火燃烧,最便捷的灭火方法是用抹布盖灭。
16.不燃烧
燃烧
不燃烧
燃烧
有可燃物
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详解】
(1)①铜片温度最多只有80℃,没有达到红磷着火点(240℃),不燃烧;
故答:不燃烧;
②铜片温度近似为80℃,已满足白磷燃烧所需要的40℃,并且处于空气中与氧气接触充分,达到了白磷燃烧所需要的条件,白磷燃烧;
故答:燃烧;
③水下白磷处于水中,白磷不能和氧气接触,不满足燃烧的条件,不能燃烧;
故答:不燃烧。
(2)在使用组装好的B装置前首先应该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加入药品并将B和C装置连接,滴入双氧水,B中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水和氧气,生成的氧气与C中的白磷接触,并白磷温度超过了40℃,则可观察到C装置中水下的白磷燃烧;
故填:燃烧。
(3)从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有可燃物、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点睛】
探究燃烧条件,着眼于对可燃物周围环境进行对比分析:是否接触到氧气、温度是否达到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