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案[教师用书]
二年级数学上·新课标(江苏)
第3单元
表内乘法(一)
课时教案[教师用书]
第3单元 表内乘法(一)
第1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21页例1,例2,“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
2.在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又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加法算式。
(PPT课件出示)1+2+3 4+4+4 1+1+1+1 4+2+3 2+2+2+2+2
师:你能根据每个算式中的加数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一分类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把“加数相同”的分成一类,把“加数不相同”的分成一类,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
二、自主探索,感知“几个几”
(一)(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的例1)
1.学生观察并了解图中信息。
2.在小组内交流:图中有哪些小动物 您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吗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先解决。
3.一共有多少只白兔 一共有多少只鸡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计算:2+2+2=
3+3+3+3=
现在谁能说说求“兔有多少只”是求几个2相加 那么求“鸡有多少只”是求几个3相加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个2相加,4个3相加。
4.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5.小结:求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个2一共是多少,可以用3个2连加来算。求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4个3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二)教学教材第20页的“试一试”。
先让学生看图数一数有几个几,然后照着摆一摆,边摆边说1个2,2个2,3个2……最后在书上填空。
(三)教学教材第21页的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的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 )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读作: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
(加数)
(加数)
(加数) (和)
(四)教学教材第21页的“试一试”。
(PPT课件出示“试一试”)
先指导看图,后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一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22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
(PPT课件出示第1小题图)学生根据图意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2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3个,摆4堆,指名学生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3堆,指名学生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3.完成教材第22页的“想想做做”第3题。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指名学生口答。
4.完成教材第22页的“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非常积极,合作得非常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做简便,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
[不足之处] 虽然在备课时,设想过让学生来读一读各个乘法算式,说一说各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但在实际操作时,这个过程还是有些忽略。
[再教设计] 在后面的教学中需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尽量让学生都来读一读,说一说每个乘法算式的意义。
第2课时 练习四(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乘法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加深对乘法意义的认识,熟记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并能熟练地用加法算得乘法的积及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合作学习、相互展示、相互交流的过程,培养兴趣,提高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学习乘法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 △△△ △△△ △△△
一共有( )个3。
加法算式:( )+( )+( )+( )=( )
乘法算式:( )×( )=( )或( )×( )=( )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 6×2=12 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
二、巩固练习
1.做教材第23页的练习四的第1题。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适当引导,展示学生的摆法,集体讨论交流。
2.做教材第23页的练习四第2题。
(PPT课件出示第2题图)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填空,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交流订正。
3.做教材第23页的练习四第3题。
(PPT课件出示第3题图)学生观察后问:横着看,每行有几个花片,有几行,是几个几相加;竖着看,每列有几个花片,有几列,是几个几相加 然后由学生独立填空。
完成后交流:两次填出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做教材第23页的练习四第4题。
(1)(PPT课件出示第4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集体交流。
5.做教材第24页的练习四第5题。
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后,指名学生读一读,选一题跟同桌交流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练习的设计体现了重、难点,并且有一定的梯度,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并且会把加法改写成相应的乘法算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指导的处理上不够到位。
[再教设计] 针对低年级学生善于表现的特点,对于他们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多给予鼓励、表扬;学生做练习时,针对一部分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指导。
第3课时 练习四(2)
【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第6~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具有“几个几”特征的具体事物叙述成乘法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2.培养学生从具体情景中发现、提出简单乘法问题和分析、解决简单乘法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事物的联系,初步体验观察事物的数学角度;培养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乘法,你知道怎样的情况可以列乘法算式吗
2.大家知道,在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时候,可以列乘法算式来算。上节课,我们已经练习过乘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乘法内容。(板书课题)
二、知识巩固
1.看小棒列式。
用小棒摆出5个3,提问:这里有几个几
你能看小棒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自己列出算式。
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能列乘法算式
2.改写算式。(教材第24页第6题)
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能把它们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为什么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巩固提高
1.看图写算式。(教材第24页第7题)
(1)想想图里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求一共有多少根萝卜,你想到用什么方法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
乘法算式里的3表示什么意思 2是哪里来的 6呢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里的意思吗
你的算式是怎样列式的 算式里3和4各表示什么 12呢 算式的意思是什么
2.你能列出几道乘法算式 (教材第24页第8题)
大家看看图里都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算式,并要求说说每道算式是根据什么列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数学思维其实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乘法之前,部分学生其实已经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一些乘法,所以在练习时,通过学生对算式的比较、探究,让学生在说一说、想一想、改一改中,进一步巩固对乘法的认识,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列出相关的乘法算式。
[不足之处] 在做练习四第6题时,比较加法和乘法算式中,只是从理论上得出乘法的简便,学生并没有实际体验。
[再教设计] 对于乘法简便性的体验,应该创设一个情景性的练习,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体验去得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第4课时 1~4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例3,例4,例5,“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一摆和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理解掌握1~4的乘法口诀,知道乘法口诀所表示的含义,并能熟练记忆背诵。
2.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教学难点】
能熟记乘法口诀,运用口诀计算有关乘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 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PPT课件显示)。
二、探究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的情景一)玩跷跷板。
1个跷跷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 (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 (可以)怎么写 (板书1×2)说明1个2就是2。所以1×2=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跷跷板上坐几个人 (4个)是几个2相加 (2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 (2×2=4)表示什么意思 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这两句口诀都和几有关系 这两句都是2的乘法口诀。口诀就表示几个几相加是多少,一般的结构都是几几得几。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齐读。
想想:2×1= 你用哪一句口诀
追问:“一二得二”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 “二二得四”呢 为什么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的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坐3人。2只秋千坐6人。3只秋千坐9人。
1只秋千坐3人。几个3 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谁能编一句乘法口诀 “一三得三”表示什么意思
2只秋千坐6人。是几个3相加 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谁能编一句乘法口诀 “二三得六”表示什么意思
3只秋千坐9人。是几个3相加 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
谁能编一句乘法口诀 “三三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想一想:3×1= 3×2= 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分别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
3.(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人 3节呢 4节呢 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节数1234人数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 2×4=8 3×4=12 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 4×2= 4×3=
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都是4的乘法口诀,它们各能计算几道乘法算式
4.(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试一试)
1×1=
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 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追问:表示什么意思
5.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1~4的乘法口诀,都表示是几个几相加。
三、巩固应用
1.学生齐读1~4的乘法口诀。
2.做教材第27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指导第1小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两题,完成后集体交流、校对。
3.做教材第27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指名学生回答:是怎样数的,是几个几相加 它们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4.做教材第27页的“想想做做”第3题。
同桌合作,一人说算式,另一人说口诀和得数。
5.做教材第27页的“想想做做”第4题。
看算式,说(想)口诀,写得数。
6.做教材第27页的“想想做做”第5题。
说说从图片中知道了些什么
三句话描述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讨论:求一共有多少盒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 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说说你们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我没有对编乘法口诀进行引导,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对照乘法算式编出口诀,对口诀进行解释,同桌之间或小组之间采取提问、对口令等形式进行记忆,学生学习的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虽然经历了编口诀的过程,在编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未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对乘法口诀能够背出来,但他们对口诀的理解却不是很好。
[再教设计] 我觉得在教学中要加强口诀与算式的练习,结合对算式的理解去运用口诀。
第5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运用2,3,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提高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记1~4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1~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游戏引入,复习旧知
1.背口诀。
谁能又对又快地背出1,2,3,4的乘法口诀 你怎么背得这么好 有什么“秘诀”告诉大家好吗
2.对口令。
①师生对口令。
②学生相互对口令。
3.集体背诵。
二、基本练习
1.口算乘法。(做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2题)
限时2分钟。
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准确率。
2.乘法与加法对比练习。(做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3题)
4×1= 2×2= 3×2= 4×4=
4+1=
2+2=
3+2=
4+4=
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校对时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做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4题。
3×□=□ □×4=□ □×□=4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答案不止一种,鼓励学生想出不同填法。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怎么样才能有规律地写出所有我们学过的符合要求的乘法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写出乘法算式。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5题。
(1)指导学生看懂图意。
图中有哪些娱乐项目 用两句话介绍。
(2)解决第(1)题。
独立完成,交流思考过程。
(3)解决第(2)题。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2.做教材第28页的思考题。
(PPT课件出示第一幅图)问1和1×1表示的意思。
(依次PPT课件出示第二、三幅图)问图形下面的数和算式表示的意思,找出规律。
尝试完成第四幅图,指名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练习,我体会到关于乘法计算和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关键。只有学生对乘法意义有了明确、深层次的认识,乘法口诀中积的推导,有关乘法的实际问题的正确解答才能迎刃而解。
[不足之处] 在背诵1~4的乘法口诀时,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而有的学生却背得不熟练。
[再教设计]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加强口诀背诵的练习,口算乘法算式时也要多让学生说说相应的乘法口诀,以起到巩固记忆的效果。
第6课时 5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页例6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并掌握5的乘法口诀,能较熟练地记忆背诵,会运用口诀计算5的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和探索学习中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生对口令。
复习1~4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2.看图列算式。
★★★★ ★★★★
你能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
3.同学们学得真好!看,假期里,一些小朋友在公园里划船呢!(PPT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1.探索5的乘法口诀。(PPT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例6的情景图)
谈话:哇!划船的地方人可真多!从图片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你会填写这张表格吗
船的只数12345人数510
学生填表。
根据这张表格你知道了什么
1只船上有5人,是几个几 你会写乘法算式吗 口诀怎么编
2只船上有10人,是几个几相加 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 口诀怎么编
3只船上有15人,是几个几相加
4只船上有20人,是几个几相加
5只船上有25人,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那你能写出对应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吗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逐步板书。
2.强化5的乘法口诀。
说一说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观察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深化,拓展新知
1.想一想。
独立运用口诀进行计算,思考用了哪句口诀。
一句口诀可以算几道算式
2.做教材第30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
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3.做教材第30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看两道乘法算式写出一句口诀,并写上得数。
4.做教材第30页的“想想做做”第3题。
口算练习并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5.做教材第30页的“想想做做”第4题。
师:小青蛙跳格子,从几开始跳,一次跳几格 怎么知道的
接着往下画,你会吗
指名学生回答方法。(3格3格地数)
写出乘法算式。
师:小兔子跳格子,从0开始跳,一次跳几格
学生独立尝试。指名学生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6.做教材第30页的“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列出算式,再在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诀,而是让学生根据小船情景图提问,看图填表得出5的乘法算式,再采用小组合作,让他们自己探讨并编5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得出乘法口诀后让学生找一找这些口诀的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不足之处] 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均匀,“想想做做”的练习时间少些。
[再教设计] 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做好充分的预设,做到时间上合理地搭配和掌握。
第7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例7,“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5题及“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仔细观察,使学生理解乘加和乘减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算理,能按顺序正确计算。
2.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勇于创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以及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旧知
1.看卡片,想口诀,说得数。
3×2 4×3 1×2 1×1 2×4 3×4 4×1 4×4 3×3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2.看口诀,说两道乘法算式。
3.口答:
3个4是多少
2乘3得多少
一个乘数是3,另一个乘数是1,积是多少
两个乘数都是4,积是多少
二、探求新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的前三个鱼缸)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有几条鱼,怎样列式计算
口答。
2.(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的第四个鱼缸图片)
师:还是问一共有几条金鱼,怎样计算呢
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引导:会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指名学生回答。(三种方法:4+4+4+1=13,4×3+1=13,4×4-3=13)
3.连加。
(PPT课件出示)4+4+4+1=13。
这种算法是怎么想的
4.乘加。
(PPT课件出示)4×3+1=13。
这种算法是怎么想的
这个算式中有几个运算符号 分别是……
给像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板书:乘加)
5.(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试一试”)
提问:先算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校对。
6.揭题并小结。
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乘加、乘减。乘加、乘减的算式,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拓展
1.做教材第31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图片说说算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做教材第32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说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3.做教材第32页的“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什么联系 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
4.做教材第32页的“想想做做”第4题。
(1)观察规律,接着往下画。
(2)第(1)题。
想:求一共画了多少个蓝色的圆,就是求什么
(3)第(2)题。
想:求一共画了多少个圆,就是求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4)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列式时是怎么想的。
5.做教材第32页的“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前两组题。
交流比较:每一组中乘数有什么关系 积有什么关系
根据规律填写第三组算式,并说说是否符合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不足之处] 课堂上教师讲的稍微多些,没能让学生充分地表述。
[再教设计] 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要简练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说。
第8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33~34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用乘法口诀进行相关的计算,帮助学生逐步达到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目标,发展计算能力。
2.通过用乘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简单乘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础练习
1.背口诀。
(1)分组背一背5的乘法口诀。
(2)你能背出1~5的乘法口诀吗 (集体背、同桌背)
(3)师生对口令。
2.游戏。
老师说一句口诀,大家能很快根据所说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先师生游戏,再同桌之间玩游戏。
3.做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2题。
反复练习。
4.做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3题。
问:这里是一道算式和一个数字进行比较,应该怎样去比较呢
指名学生回答:要把算式的结果先求出来,然后再用得数和后面的数字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
5.做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4题(限时2分钟)。
比比谁的速度快。
(1)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2)集体校对,选几题说说用了哪句口诀。
6.做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5题。
(1)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
(2)交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二、解决实际问题
1.做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6题。
(PPT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图片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要求什么问题 你能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先指名学生说,再同桌说。
思考:求一共有多少只瓢虫就是求什么
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
2.做教材第33页练习六的第7题。
提问:已知条件、问题各是什么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列式时是怎么想的
3.做教材第34页练习六的第8题。
思考:求一共有多少枚邮票,就是求什么
独立列式解答,交流思考过程。
引导:求还剩多少枚邮票,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列式解答,交流思考过程。
4.做教材第34页练习六的第9题。
师介绍硬币的正、反面,示范抛硬币并记录,一边记录一边讲解画“正”字记录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呈现数据和问题。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列式时是怎么想的。
学生两人一组,先动手做一做,再列式解答。
5.做教材第34页练习六的第10题。
提问: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能提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指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述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
列式解答,交流思考过程。
6.做教材第34页的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发现。
按照规律完成填空。
提问:你还能接着往下写吗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我先设计了小组竞争、集体背、师生对口令等游戏,主要是对5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又设计了“根据口诀说算式”“根据算式说相应的口诀”的练习,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口诀的熟练程度,又增添了单纯计算教学的趣味性,最后还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练习,整个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一些学生的思维特征,难度适宜,又有一定延伸,真正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在练习过程中,通过巡视检查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做得不是太好。
[再教设计] 针对有关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应多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描述图意,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第9课时 6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例8及“想想做做”第1~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6的乘法口诀,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难点】
掌握6的乘法口诀,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2乘5 3个4相加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5页的例8。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的例8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 3次、4次、5次、6次呢 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123456人数6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 怎样列出乘法算式 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 1×6=6 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 (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 用乘法算怎样列式 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 2×6=12 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 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怎样列乘法算式 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 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 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 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遍。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教材第35页的“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 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运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的乘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36页的“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教材第36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 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教材第36页的“想想做做”第3,4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校对。
4.完成教材第36页的“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36页的“想想做做”的第6题。
(PPT课件出示第6题图)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6.完成教材第36页的“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有哪些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与同桌交流。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本课时,采用复习的方式导入。在教学新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每次坐6人”提出“2次、3次、4次、5次、6次分别能坐多少人 ”接着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和学生一起列表解决问题。初步尝试列表的方法能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而借助表格列出乘法算式。在引导学生自主编口诀的过程中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写口诀,最后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和运用口诀独立计算乘法算式。
[不足之处] 记忆口诀时,发现学生对于“三六十八和四六二十四”这两句口诀记忆效果差些。
[再教设计] 教师可以在练习中适当地多增加关于这两句口诀练习或背诵的机会。
第10课时 练习七(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7~38页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利用乘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揭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二、基础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 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名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做教材第37页的练习七第2题。
(1)(PPT课件出示第2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5,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做教材第37页的练习七第3题。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4×3和6×2为什么相等 口诀不同,得数相同。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做教材第37页的练习七第4题。
(1)要求学生比较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 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还有其他方法吗 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做教材第37页的练习七第5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三、综合练习
1.做教材第37页的练习七第6题。
读题。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求什么 (一辆小汽车坐5人,6辆小汽车可以坐多少人 )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做教材第38页的练习七第7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上完这节练习课,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不少收获:要注重将教师的引导与孩子的自主学习相结合,既不能过分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片面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否则,教学过程将会变得很混乱、无序和低效。在学生进行活动时,务必明确活动任务,以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不足之处] 在起初记口诀环节中,发现学生存在着死记硬背的现象,把1~6的口诀放在一起背诵,有的学生就有困难了。
[再教设计] 应让学生借助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去记忆1~6的乘法口诀,应多发挥学生的个性,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口诀,这样更能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理念。
第11课时 练习七(2)
【教学内容】
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加法应用题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巩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正确地解答已学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熟记所学的乘法口诀,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加深理解加法和乘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上一节我们已经练习了乘法的计算,今天我们将主要练习应用题。
二、基础练习
1.练习乘法计算。
(1)(出示乘法口诀卡片)让学生读一句口诀,再说出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和得数。
(2)(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然后集体算一遍。
2.做教材第38页的练习七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练习
1.做教材第38页的练习七第9题。
学生讨论交流,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做教材第38页的练习七第10题。
指名读题,要求学生想一想每道题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是什么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交流时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左边一道题用了什么方法 为什么可以用乘法算也可以用加法算 如果有学生只用了其中的一种方法算,再让他用另一种方法算一遍。右边为什么只能用加法算
小结:这两题虽然都是求一共有多少个,但是,左边一题的条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做了6个沙袋,2个人就是2个6,所以能用乘法算也能用加法算;而右边一题两个人做的个数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个,只能把两个人做的个数相加,所以只能用加法算。
3.做教材第38页的练习七第11题。
(1)数一数,一班每行种多少朵花 二班每行种多少朵花
(2)不计算你怎样知道哪个班种的花多些 为什么 两个班都种了4行花。一班是4个5朵,二班是4个6朵,4个6朵多些,所以二班种的花多些。
(3)学生独立求出一班、二班各种了多少朵花。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和大家分享一下。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习题的设计有梯度,层层递进。特别是在第10,11两题练习中,让学生自由地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不让学生通过计算而是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不足之处] 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留给学生的时间有些不够。
[再教设计] 前面的复习导入环节时间适当的少些,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交流,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第12课时 复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40页复习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记1~6的乘法口诀,了解乘法口诀排列的一些规律。
2.指导学生经历整理1~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
3.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从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积极思考并和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1~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熟悉口诀、熟记口诀。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复习已学过的乘法口诀。
要求小朋友能熟练地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还要能用这些口诀很快地进行乘法口算。
二、知识再现
1.做教材第39页的复习第1题。
(PPT课件出示题图)学生独立观察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做教材第39页的复习第2题。
(1)(PPT课件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这是我们学过的1~6的乘法口诀,你能在空格里填上合适的口诀吗 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2)学生对照口诀放大表格,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横着看,口诀的排列与我们学习时的顺序一样。
第1行是1的乘法口诀,第2行是2的乘法口诀,第3行是3的乘法口诀。一行一行排到6的乘法口诀。
请同学们一行一行背一遍。
(3)竖着看,你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竖着看,每一列中口诀的第一个数相同,第二个数从小到大排列,也就1个几1列、2个几1列这样排列的。例如:第一列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第二列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
请同学们竖着一列一列背一遍。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4)拐弯看,要说明先横后竖地读。每一组口诀间有什么联系
小结:拐弯看,先横后竖。如:一二得二、二二得四、二三得六。都是与2有关的口诀,也就是2和1,2和2,2和3相乘的口诀;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都是与3有关的口诀,也就是3和1,3和2,3和3,3和4相乘的口诀。
请同学们齐着拐弯试背一遍。
(5)师生共同对口令。
三、巩固应用
1.做教材第39页的复习第3题。
以竞赛的形式同桌两人一组,比比谁先过河,比两次,使每个同学都能练习到两组题。
2.做教材第40页的复习第4题。
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做好统计。
3.做教材第40页的复习第5题。
在写出得数的算式里填写运算符号,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之后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4.做教材第40页的复习第6题。
填方框里的乘数时,由于只学到6的乘法口诀,所以方框里暂时填1~6。
5.做教材第40页的复习第7题。
引导学生弄清图意,交流后独立解答,集体汇报订正。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要求同学们能熟练背出这些乘法口诀,而且要很快说出算式和得数。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引导整理,教给方法。毕竟才二年级,学生还比较小,所以一开始引导着学生进行整理,使学生初步形成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的意识。
2.强化训练,提高技能。整理复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知识的再现,技能的训练,因此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竞赛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我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谈收获,把学到的知识系统地、有条理地展现给学生,诱发了学生会学、乐学、爱学的情感。
[不足之处] 通过填写乘法口诀表并以多种形式背诵口诀时发现,学生们横着背口诀表时比较熟练,而竖着背或拐着弯背就有些迟疑或结巴了。
[再教设计] 在设计这一练习时,可以变换多种形式让学生去背诵口诀,如背有关2的口诀或填写有关5的乘法算式,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一定的帮助。
第13课时 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40~41页复习第8~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和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3.经历整理和复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 6个2相加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
1.做教材第40页复习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做教材第40页复习的第9题。
(1)(PPT课件出示第9题图)学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计算方法,集体汇报。
3.做教材第41页复习的第10题。
(1)(PPT课件出示第10题图)学生读题,思考知道什么,要求什么。
学生交流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如果不计算,你能根据条件知道哪家栽的桃树多吗 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算一算,交流算式和得数。
(2)交流解题思路。
为什么求小兰家的棵数可以用乘法算 小芳家的用加法算呢
算小兰家比小芳家多多少棵是怎样想的
质疑:除了上面的方法,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4.做教材第40页复习的第11题。
(1)读题。提问: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求什么
(2)小组交流。说说该怎么算 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拓展练习
1.做教材第41页复习的第12题。
(PPT课件出示第12题图)图中画了什么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重点:一是引导学生用三句话完整地表达题意;二是让学生说说所提出的问题中是求几个几相加的,该怎样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2.做教材第41页思考题。
引导学生画图,讨论交流,如果困难较大,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但要注意三点:一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用棋子在棋盘上摆正方形,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都应有一枚棋子;二要启发学生画图表示所需棋子的枚数;三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参考答案:四条边上都有2枚,需要4枚棋子;四条边上都有6枚,需要20枚棋子。总是有4枚棋子被用了2遍。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用乘法计算。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读题、审题、分析题的能力着眼设计的。低年级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有难度,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读题思考非常关键,在情景教学中要会“思”。我尝试在教学第10,12题时,为激起学生的注意力,结合图例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让学生们用语言表述自己对题意的认识、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和分析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估计过高,致使本节课没有完全达到教学目标。
[再教设计] 对于本节课中的几个复习题,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引导或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的同时,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说说解题时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