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10:3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历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远古时代的基本分期
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代表性的有元谋人和北京人。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01
02
打制方法
元谋人
北京人
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大量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步稳定。
打磨结合
旧石器时代(约300万年前-1万年前)
01
元谋人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根据出土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02
北京人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虽然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畜牧业
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分期:
1.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至7000年)
主要遗存: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老官台文化、彭头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其中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
2.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7000至5000年)
主要遗存: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其中以仰韶文化为代表
3.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000至4000年)
主要遗存: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红山文化(北方辽河下游)、良渚文化(长江下游)、马家窑文化、石峡文化等,其中以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4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
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如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如右图所示的人面鱼纹盆就是其中的典型作品。仰韶文化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是划时代的里程碑。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是距今约4000年的远古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同时,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多元一体
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处于原始人群阶段,一个原始人群就是一个血缘大家庭。其中只有母子关系是明确的,父子关系尚不明确。
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逐步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此时,人们排出了同一氏族内的婚姻,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才可以互为夫妻。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
到新石器晚期时,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日益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各部落及部落联盟不断征战,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中国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
三皇
黄帝
颛顼
帝尧
帝喾
帝舜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1)国家的含义
国——國——或——域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国:原为执戈以保卫城邑
防御性城址:战争对抗
防洪性城址:治水社会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2)国家产生的条件
山西陶寺遗址的实景图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彩绘蟠龙纹陶盆
城邑、祭坛等公共空间需要公共权力,蟠龙纹是王权代行公共权力的象征
公共权力的设立:军事民主制——内部分化与外部战争的加剧
阶级分化的出现:私有制产生——墓葬规模与居住规格等差异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思考: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二: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早期国家最高权力继承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最高权力继承:禅让制(传贤)——王位世袭制(传子)
社会组织形式:氏族部落(公天下)——早期奴隶制国家(家天下)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商朝大事记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汤灭夏朝,建立商朝。
约公元前1300年前屡次迁都,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后稳定。
约公元前1046年,纣王荒淫无道,被周所灭,共存约600年。
三、商和西周
西周大事记
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伐商,牧野之战后西周建立。
成王时,周公分封诸侯,制礼作乐,建造洛邑。
厉王时,国人暴动。
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之乱。
平王迁都洛邑,西周灭亡,共存在约400年。
夏商西周政治
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成熟。
国家结构基本上都是松散的部落联盟,但又不断发展和加强。
统治方式不断升级,夏朝只有宗法制,商朝增加了神权手段占卜,西周又增加了分封制,使得最终形成了宗法与分封结合的金字塔式的森严等级结构。
疆域不断扩大,华夏民族不断融合,统治时间也不断延长。
课堂总结
夏商周宗法制的不断完善
夏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西周:嫡长子制。
缺点:容易引发家族内乱,不利于家族稳定和国家稳定。
优点:利于保证继承唯一性,利于维护家族和国家稳定。
原因:西周疆域不断扩大,传统政治手段无法满足需求。
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内容:授土授民。
分封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
诸侯权利:任命官员、创建军队、征收赋税。
诸侯义务:管理地方、保卫王室、定期朝贡。
分封结构:天子—诸侯—卿—士大夫。
夏商周经济
农业:商周井田制是基本土地制度;木石骨器是主要工具;
刀耕火种;
奴隶集体耕种;
有简单的灌溉系统。
拓展提高
手工业:冶金业方面,青铜铸造大多数兵器和礼器,技艺高超;
纺织业方面,养蚕缫丝最早出现,绢帛是贵族主要衣着材料,麻衣是平民和奴隶的压抑着材料。
挖一挖
夏朝疆域
商朝疆域
西周疆域
面积
示意图
宗法制


西周
神权
宗法制
分封制
神权
宗法制
政治制度
探究:通过对夏商周的疆域面积变化和政治制度变化的观察研究,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政治制度必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升级。
深度探究:推动疆域面积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产发展
实力增强
疆域拓展
课堂检测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
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
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2.右图是1975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
(  )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
C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A
4.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