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10:5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纷争
融合
华夏

列国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大国争霸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战国七雄
齐、楚、韩、燕、赵、魏、秦
战国七雄
韩、赵、魏
秦国
合作探究:华夏认同
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
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阶级变动
变法运动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1)农业的进步:铁犁牛耕
(战国)铁锄
(商)青铜锄
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怎样的意义?
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农业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1)农业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布图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2)工商业的进步: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西周
东周(战国)
兼并战争的需要
强兵
经济发展的需要
富国
秦朝
2.
变法运动
(1)各国变法的展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
变法运动
(1)各国变法的展开
战国形势图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
变法运动
类别
措施
作用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推行县制,县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军事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农业发展
国力增强
政权巩固
效率提高
军队战斗力强
(2)商鞅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与老子
没落
回应
儒道

三、孔子和老子
1、孔子
(1)生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主张:
①核心观念是“仁”,关爱他人,进而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③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④整理六经,文化传承,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2、老子
(1)生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
①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②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史观。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④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
大解放
源头活水

四、百家争鸣
1、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主要派别及主张
(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性善论、仁政学说;荀子的性恶论、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2)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齐物”的观点;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3)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生相胜”。
(4)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兼爱、非攻、尚贤。
(5)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几种统治思想的选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在大乱时期要用法家,专制集权,严刑峻法,暴力政治;在大乱过后要用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在和平年代要用儒家,注重文治,道德教化。
4、影响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课堂检测
1.春秋时期,晋文公创立六卿制,掌管晋国政治、军事和外交事务,按照“长逝次补”的规则轮流执政。到战国初期,几大卿族在斗争中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六卿制
(  )
A.是晋国确立霸业的条件
B.为晋国分裂埋下了隐患
C.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延续
D.是秦朝九卿制度的基础
B
2.中国古代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
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
A
3.《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B
4.“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