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11:1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历史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一、三国与西晋
图2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三国并立,鼎足天下
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
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蜀汉
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七擒孟获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同时派马忠、李恢兵分两路攻打南蛮。战争中,诸葛亮采取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成功平定南中叛乱,并加强了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联系。
吴征山越
吴国政权建立前后,从公元200年开始,就持续对山越进攻。山越人被迫出山,虽然是一种相对残酷的掠夺,但山越出山与汉人杂居,共同劳动,客观上对江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公元263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灭蜀
篡位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灭吴
公元280年
公元266年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西晋统一进程
西晋时局
02
八王之乱
晋武帝死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但其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内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西晋统治分崩离析。
01
五胡内迁
东汉以后,我国天气有渐趋寒冷的趋势,少数民族逐水草而居,也逐渐南下,魏晋时期出现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高潮。但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民族压迫,反抗时有发生。
西晋灭亡
在八王之乱期间,西晋国力严重损耗,无力控制境内流民问题及民族起义,民族矛盾迅速激化。各族上层少数民族也迅速抓住时机,起兵反晋。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
八王之乱
316
西晋
南北朝
二、东晋与南朝
公元312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制度
含义:又称门阀政治,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形成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衰落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历史窗口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郡(y)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救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④,共天下”。司马睿即位接受百官朝贺时,甚至请王导与他并搀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方才作罢。此后,川庾氏、逸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江南的开发
背景:魏晋南北朝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差异明显缩小,趋于平衡,为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创造条件。
原因:
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北方农业虽遭到破坏,但总体上还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匈奴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
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3.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
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与汉族联姻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原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课堂检测
1.《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  )
A.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B
2.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  )
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
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
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
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
B
3.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4.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