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表格式教案(20页)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表格式教案(20页)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30 11:1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案[教师用书]
四年级数学上·新课标(江苏)
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课时教案[教师用书]
第4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1课时 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例1和练一练,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并能根据题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了解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初步感受它们的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 如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
(1)教师念节目类型,学生举手表示喜欢,每人只能举手一次。
(2)一位学生帮助点数,教师列表记录人数。
张丽华调查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调查结果记录如下:
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正正正正正正正正
师问:(1)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吗
生答:这些数据是张丽华通过调查收集的。
师问:(2)收集数据时张丽华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
生答:收集数据时是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的,一画表示1人,一个“正”字表示5人。
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张记录表中读出了哪些数据 (指名回答)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
PPT出示统计表:
某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年  月       
节目类别合计科普类综艺类动画类体育类人数615
2.学习统计表。
(1)说一说:统计表里已经有了哪些数据 是从哪里来的 还有哪几个空格要填写 这些数据到哪里寻找
(2)说一说“合计”的意思以及求合计人数的方法。
(3)学生独立填写空格里的人数。
(4)填写完成后让学生观看统计表,读其标题,明白统计表的内容,写出年月,标明统计的时间,说说人数,表述统计表里的数据。
(5)和画“正”字方法记录数据相比,统计表在表示数据方面有什么优点
3.学习条形统计图。
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根据统计表制作的统计图,想不想看看 (PPT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1)观察横轴,看看上面有什么 (明白横轴上表示四类电视节目)
(2)观察纵轴,看看上面有什么 (明白纵轴上表示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1格表示2人)
(3)让学生独立画图,检查他们画的直条长度是否正确,提醒他们在直条的上面写出相应的人数。
4.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同时交流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结构
生答: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包括标题、制表(图)日期,统计表中的项目栏、合计栏,条形统计图中的纵轴、横轴等。
师问:统计表中填出的数和条形统计图中画出的直条,分别是根据什么填出和画出的
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和画图。
二、讨论小结
1.根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析数据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考。
学生交流后回答:(1)喜欢综艺类节目的人数最多,喜欢科普类节目的人数最少;(2)如果要知道喜欢各类节目的各有多少人,可以看统计表也可以看条形统计图。如果要比较喜欢哪一类节目的人数多,看条形统计图比较方便。
2.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1)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
(2)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
(3)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
(1)出示导入时完成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和制作统计图。
(2)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
2.练习七第1题。
(1)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明白了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较多,是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础课,所以在课堂上用PPT课件演示,整体思路是从数据的收集(调查单)——数据的整理(统计表和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分析)进行新课教学,对统计表和统计图,重点是它们各有哪些部分,要注意什么问题,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征、作用等。
[不足之处] 教师没能做到精讲。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相信学生,有些内容学生可以自学学会的,就不要花大量时间去讲。
第2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43页例2和练一练,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学生了解自己的身高数据。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情景导入,学习新课
1.星期一升旗时,同学们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 (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本班人数)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
2.PPT课件出示例2。
梅峰小学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
想一想:(1)在购买服装之前都要做什么呢 (量身高)
(2)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
(3)要解决“每种服装各购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据 怎样了解这些数据
学生先交流再回答。要统计不同身高的人数才能知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30~139
cm的穿小号,140~149
cm的穿中号,150~159
cm的穿大号。那么现在你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吗 (引导学生说出:要先知道不同身高的人数)
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记录单
2012年9月  
编号身高/cm编号身高/cm编号身高/cm编号身高/cm1146914617137251562144101431814326139313411136191382715941421214520141281455137131512114429143614014157221413015271371515123152311468138161402415332137
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来处理这些数据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根据身高与服装型号之间的对应关系整理数据。
学生要明确:要根据不同型号服装所对应的身高范围分段整理数据。
师问:你能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上面这些数据吗
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记录表画“正”字进行整理,并填写统计表。
PPT课件出示统计表:
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在下表中。
身高/cm人数130~139140~149150~159
学生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如下:
梅峰小学鼓号队员身高情况统计表
年  月    
身高/cm合计130~139140~149150~159人数
学生完成表格后,组织交流,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整理数据的过程以及填完的统计表,说说整理数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统计,你有什么收获
(1)通过分段整理,可以知道每种服装要买多少套。
(2)分段整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你们乘火车有怎样的优惠吧!
学生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完成全班统计表。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数据的分段整理时发现有不少学生不能做到认真细心,统计的数据错误率很高,所以根据提供的数据填写统计表时,嘱咐学生在对应要填的统计表方格下面用铅笔画正字整理数据,然后数出笔画数填在上面的统计表中。
[不足之处] 学生统计的日期老是忘记写。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做到备学生(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充分准备)。
第3课时 练习七(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46页练习七第3~5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重点】
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一张完整的统计表包含哪几个部分 一张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包含哪几个部分
2.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分析整理数据
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更直观、更形象。分析数据要分段整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七第3题。
(1)统计图中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什么 横轴上1格表示多少千米 为什么横轴上刻度的最大值要定为7000
学生要明白:条形统计图的形式是多样的,直条既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画,有时还可以用其他图形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2)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注意标注数据。
指导如黄河的长度5464
km可以这样估计:5464比较接近5500,可以直接用5500表示黄河的长度,并标上实际的数值。
2.练习七第4题。
(1)PPT课件出示相关数据,让学生收集整理。
第24届韩国汉城奥林匹克运动会5枚;第25届西班牙巴塞罗那奥林匹克运动会16枚;第26届美国亚特兰大奥林匹克运动会16枚;第27届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运动会28枚;第28届希腊雅典奥林匹克运动会32枚;第29届中国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51枚;第30届英国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38枚。
(2)了解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你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完成书中的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师问:你能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吗
3.练习七第5题。
如果单脚站立,你估计自己能坚持多长时间 其他同学呢 15~20人一组,互相测试单脚站立的时间(结果用整秒数表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姓名时间/秒姓名时间/秒姓名时间/秒姓名时间/秒
教师在课前的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测量记录。
组织活动:
(1)学生说说本小组开展活动的过程,并展示记录的数据。
(2)说说怎样对小组里同学单脚站立的持续时间进行整理,可以分几段进行整理
(3)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
第    小组同学单脚站立时间统计表
年  月  
成绩/秒合计120以下120~179180~239240及以上人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单脚站立时间最长的是谁 最短的呢 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
(2)成绩在哪一段的人数最多 在哪一段的人数最少
(3)你的成绩在小组里处于什么位置 在全班同学中呢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在作图方面和统计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是还有少数学生忘记写日期和标注数据,还有的学生在绘图时没有条形,只涂上阴影,针对这些“小事”还需要加强训练,做到精细化,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己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或较为单调,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要多创设生活化、情景化、趣味化的数学,要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4课时 练习七(2)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8页练习七第6,7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感受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如何分析整理数据
统计表是用表格呈现数据的,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呈现数据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而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更直观、更形象。
分析数据要分段整理。
分段整理时,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
二、练习指导
1.PPT课件出示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力为了了解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情况,设计了下面的调查表。
调查表
你本学期读过的课外书有多少本 (在□里画“ ”)
5本以下□  5~10本□   10本以上□
用这个调查表在小组里调查,整理后完成统计表。
第    小组同学本学期课外阅读情况统计表
年  月   
阅读数量合计5本以下5~10本10本以上人数
师生共同了解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根据班级实际对调查项目作适当调整。
教师引导,学生用调查表在小组里进行调查,并完成统计表。
师问:你能对调查得到的结果进行简单分析吗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
2.PPT课件出示练习七第7题。
你的视力是否正常 班上其他同学呢 选择下面的一个调查项目,先在小组里调查,再全班汇总,并完成统计表。
调查表一
你是否佩戴眼镜
戴不戴
调查表二
你的双眼视力各是多少
双眼5.0
及以上单眼
5.0以下双眼
5.0以下
    班同学视力情况统计表
  年  月
视力情况合计人数
(1)根据统计结果,你怎么评价班上同学的视力情况
(2)你能提出一些用眼卫生的建议吗
3.你知道吗。
(1)PPT课件依次出示3幅统计图。
(2)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3)你对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看法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对于统计的过程掌握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忘记写日期和标注数据,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对于语言的完整准确表达还是有一定难度,以后还要加强对事物和解题思路的分析讲述等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培养学生自居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要注意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
第5课时 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49~50页例3和练一练,教材第51页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谈话导入
最近老师在一所学校参观,看到他们四年级举行了男生和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一起来看,男生队和女生队个个全力以赴,争取获得好成绩,最后比赛结果怎样呢 想知道吗
二、探索平均数的产生、意义和求法
师:体育老师把每个同学套中的个数记录下来,绘制成了这样的统计图,左边是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右边是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现在要比一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准一些,可以比什么呀
1.学生进行讨论后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的比较方法。
2.再次讨论,哪一种方法合理
让学生明白:
(1)一个人套得准不能代表整个团队套得准。
(2)男生队参赛人数有4人,女生队参赛人数有5人,在这种情况下,比套中的总个数,不公平。
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
师问: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 为什么 那比成绩最好的行不行 那比成绩最差的呢 你有什么好办法 说来听听吧。
小组交流。
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什么呢 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3.由于这次比赛人数不相等,那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应该比什么 (比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4.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在小组内议一议。
学生交流后回答:
(1)学生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2)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5.思考:为什么要除以4呢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 你是怎样知道的
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6.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7.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 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 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平均数并不代表那组每个人的真实数据。
三、平均数的运用
1.“练一练”。
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进行操作。
2.练习八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
3.练习八第2题。
学生计算完成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每次的飞行时间不同,但每次飞行的时间总是稳定地在50~70秒之间,有的比平均数多一些,有的比平均数少一些。
4.练习八第3题。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平均身高160厘米的含义是整体水平,有的身高超过160厘米,有的低于160厘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平均数的知识,请你们用一句话总结,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在这节课上注重了让学生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学生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备课中将仔细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第6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53页练习八第4~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习导入
1.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
2.怎么求出平均数
(1)平均数能较好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 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多多少 少多少 一样多)
2.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3.练习八第6题。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4.练习八第7,8,9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校对、订正。
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练习八第10题。
2.《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不断积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不足之处] 有的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会粗心导致出错,要养成细心的好习惯。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平均数等有关知识和方法,探索和发现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之前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2.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3.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1.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地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1)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2)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两次的变化相同吗 为什么
2.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1)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2)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3.四人一组讨论活动实践方案(选择两项不同的实验)。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定的方案进行活动。
(2)学生活动,记录数据。
(3)学生分别计算出两种运动后的平均脉搏。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4.教学“引申反思”。
布置学生课后去调查,并安排时间组织交流。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三、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来自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可以激起学生相关的体验和感受,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与思考,设计在不同的运动时间里进行同样的运动,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学中通过设计方案、组织活动、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以及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讨研究问题的周密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活动学生能发现:在不同的运动时间里,进行同样的活动,平均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是不一样的,时间越长,脉搏跳得越快;在同样的时间里,进行不同的运动,越剧烈的活动,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越多。这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乐趣。
[不足之处]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地数出自己的脉搏。
[再教设计] 再教学时,在数脉搏时,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进行小组互相测量脉搏,因为有一小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地数,有的即使是勉强找到了,也不能在1分钟的时间内正确地数下去,而上好这堂课的前提就是学生都能正确地数出自己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