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16:1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剩余的食物不断增
多,使新的祭司集团的出现成为可能……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据此可知(

A.私有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基础
B.文字的出现成为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C.农耕发展为人类文明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
D.祭司对神灵真诚的崇拜出现文明
2.从下面两幅图中能够得出的有效信息是(

A.地理环境对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的不同影响
B.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特征的决定性因素
C.古代埃及临红海,因此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
D.西亚文明和埃及文明与其他文明没有任何交流
3.中世纪的基督教在欧洲地位举足轻重,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
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但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基督教在西欧
民族主权国家建立之后与世俗政治相结合。这种变化(

A.大大降低宗教在西欧社会中的影响
B.增强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威
C.
很大程度削弱人们的宗教信仰
D.促进宗教改革运动的发生
4.15、16
世纪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转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在亚欧大陆
农耕世界的内部,首先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又开始以其新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材料旨在说明(

A.资本主义发展使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
B.西欧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
1
/
8
)
C.欧洲的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D.欧美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5.一位学生的历史笔记:为什么这一划时代的发展(科学革命)会出现在西方呢?一个原因在
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学术成就。学者和艺术家……不再希望通过穆斯林和经院哲学家的变形
眼镜来看古人,而是直接求助于原始资料,亲自掘起雕像、阅读原文……,材料中的原始资料
指(

A.人文主义思潮
B.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C.基督教原始教义
D.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6.历史解说: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
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而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
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说明思想家的构想(

A.与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相互影响
B.导致民主制度长期反复动荡
C.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D.在民主制度实践中起着引领作用
7.下面三幅图反映的主题是(

A.
张骞是最早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使者
B.
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19
世纪晚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D.交通线的开辟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与发展
8.随着拉美科学的发展,18
世纪和
19
世纪的殖民地形成了一批科学和技术精英阶层,这—阶
层出现之初就积极参加独立和民族国家建设运动,使科学与殖民地的政治利益交织在一起;拉
美“爱国科学”和“民族科学”的产生,催化了独立的民族认同的形成。材料表明(

A.科学家和技术精英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B.理性的科学为拉美独立战争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C.科学与殖民地政治利益结合是拉美独立的唯一途径
D.科学的发展一定能催化拉美独立的民族认同观念
9.下表是苏联
20
世纪
20--40
年代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例表(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928
39.5
60.5
1932
53.4
46.6
1937
57.8
42.2
1940
61.2
38.8
导致苏联上述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A.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B.新经济政策实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D.赫鲁晓夫改革的开展
10.表格中是某学生整理的重大历史事件,体现英法外交政策的影响是(

1931
年九一
八事变后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
1935~1936

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

3

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非军事区
1936~1939

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

7

纵容日本发动全面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

3

默许希特勒吞并奥地利
1938

9

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A.对法西斯侵略不加抵制
B.
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
C.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D.同法西斯国家勾结和妥协
11.下图是西方福利政策漫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加剧
B.
中等资产阶级受益最大
C.
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缓和了社会矛盾
D.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12.下表为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前后三个时期的平均
经济增长率。(单位:%)
增长率
1913—1929
1930—1950
1951—1977

3.1
2.9
4.3

3.9
0.6
12

0.4
1.9
6.3

0.8
1.6
2.3

1.7
0.0
5.3
①③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英国和法国
B.美国和德国
C.德国和日本
D.英国和美国
13.下图是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大战略体系,据此可知(

A.
美国本土防御较为松散
B.遏制苏联是美国的根本目的
C.美国称霸全球的意图
D.美苏两国军事对峙日益严重
14.某班同学为了研究二战后一些组织的建立发展情况选取了一组资料,下面这组资料的探究
主题应该是(

1945

联合国
1961

不结盟运动
1967

欧洲共同体
1968

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
1995

世界贸易组织
1989

亚太经合组织
A.经济全球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
D.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5.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
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
(
4
/
8
)
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
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进。材料旨在说
明(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世界各国的发展趋于一致
C.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最大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非选择题(共
4
道大题。16

14
分;17

12
分;18

15
分;19

14
分.共
55
分)
16.(
14
分)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提高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下面是甲乙丙三个历史学习小组
为探究非洲历史选取的资料。
甲组:撒哈拉大沙漠是一个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
沿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
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有助于说明欧
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
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然是一块“黑暗的大陆”。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
年以前的世界》
(1)甲组的材料为研究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提供哪些视角?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述。
(5
分)
乙组:下图反映
19
世纪晚期非洲国家分界线
(2)请对图中非洲国家分界线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5
分)
(
8
/
8
)
丙组:20
世纪下半期,非洲大多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暴露无遗。非洲国
家独立后沿袭继承的是殖民地时期的行政管理组织和立法制度,内部缺乏凝聚力,造成许多国
家动乱不已。殖民地时期,非洲的经济以出ロ西方列强需要的两种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作物为
主,其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被扼杀,更没有现代工业。都是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的重大难题。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3)依据丙组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非洲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提出合理建议。(4
分)
17.(12
分)任何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重大的历史事件之间总是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
下面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选取的课本上的一些图片。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
)①








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图片,就其代表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关联提炼一个主题,并用唯物史观
进行解释。(要求:提炼的主题鲜明,内在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15
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
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有学者将“民主”“资本主义”“法治”和“公民社会”做为构建近代以来西方文明所
需的四大支柱,比喻为四个长条黑匣子,在这些代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的黑匣子内部,
有着高度复杂且互相关联的制度在发挥着作用。这些制度的优势,使得
1500
年后西方社会在
世界上独领风骚,但
1900
年后西方的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使西方世界像明清时期的中
国那样,正在走向沉沦。
——摘编自尼尔·弗格森《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该学者的观点:“这四个要素,使得
1500
年后西方社会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12
分)(要求:观点明确,
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逻辑严谨。)
材料二:20
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受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影响,传
统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全球通史》
(
)英国衰落了吗?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
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
行生产。1780
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
的工厂越来越多,19
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
蒸汽动力,约自
1870
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纺织业逐
渐走向衰弱,到
20
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2)如果把材料二中的案例作为研究英国衰落的证据需要注意什么?(3
分)
19.
(14
分)2021

2

2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举行“美国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
学术论坛”系列学术报告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白建才教授应邀做了题为《苏联解体
30

年:美国的冷战战略与苏联解体》的学术报告:苏联为什么会在
1991
年解体呢?苏联解体后,
各国学术界都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种
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
“十月革命“原罪说。这种观点认为,十月革命本身是一个早产的革命。当时
俄国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所以是这场革命搞得太早了,苏维埃共和国最终必然
要解体。这是在俄罗斯和西方比较盛行的一种观点。
第二种观点是斯大林模式失败说。高度集中的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最终必然要
走向失败。这是第二种比较流行的观点。
第三种观点是民族矛盾说。这种观点认为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苏联长期实行大俄罗
斯主义和民族同化政策,导致苏联的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到一定的时间,随着那些加盟共和国
民族主义的发展,他们要脱离苏联,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第四种观点是帝国必然灭亡说。这种观点认为苏联是一个大帝国。它和历史上所有的帝国一样,
由于无限的扩张,背的包袱过重,自身的实力难以承受,最终必然要解体。
还有“和平演变说”“美国遏制说”和“历史合力论”等等。
结合世界近现代史,选取一种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
清晰。)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
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可知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
字,体现了农耕发展,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选
C
项;阶级的产生、国家的
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
唯一标志,排除
B
项;文明产生于生产力的发展,崇拜并不能直接产生文明,排

D
项;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
步,排除
A
项。
2.【答案】A
【解析】据图片可知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
而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很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入侵。故选
A。BC
表述错误,D
项没有体现。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基督教由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与世俗政治相结合”,可知这样必
然利于增强世俗君主的权力,利于增强西方民族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威,故选
B
项;A
说法太绝对;“给基督教注入了民族特性”“与世俗政治相结合”并不一
定削弱人们对其信仰,排除
C
项;“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被打破”宗教改革是原因而不是影响,排除
D
项。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D
【解析】AC
项材料无法体现相互影响;B
表述错误,材料主旨是启蒙思想家的
构想引领民主政治确立和完善;故选
D。
7.【答案】D
【解析】A
项表述太绝对;B
项体现一方面信息;C

19
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是世
界工厂;故选择
D。
(
5
)
8.【答案】B
【解析】A
项无法体现;材料内容看体现的是
B
项;C

D
项说法绝对。
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ABD
项是英法绥靖政策的表现;C
项是影响。
11.【答案】C
【解析】漫画体现的西方福利政策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低收入阶层受惠多,这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因此选
C,A
项无法体现,B

D
表述绝对。
12.【答案】
B
【解析】1913—1929
年: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迅速发展,工业产值跃居
资本主义第一。一战时期,美国本土没受战火影响且大发战争财。加之华盛顿体
系的建立等原因美国在五国中经济发展优势明显。1930—1950
年:1929
年经济
大危机打击了美国经济,使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较上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这一阶段
受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二战战火没有波及美国本土以及战争中美国大力发展军事
工业等因素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居首位。1951—1977
年:受第
三次科技革命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或: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协调机制)建立的影响,这一阶段
美国经济增长迅速,超过前两个阶段。因此①是美国
1913—1929
年:德国在一战中损失惨重。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英法等
战胜国的严厉制裁,所以这一阶段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五国中最低。1930—
1950
年受经济大危机和二战影响,五国的经济增速普遍不高,但德国在二战前
夕吞并工业基础雄厚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大肆对外扩张且不断扩军备战,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所以德国在这一阶段增速较快。1951—1977
年:这一阶段
德国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推动下迅速医治战争创伤。由于
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德国在五国中
经济增长速度居前。因此③是德国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二战后美国的遏制大战略体系”,可知,美国从各个方面推行
遏制战略,从而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故选
C
项;材料突出强调美国建立全球战
略格局,而非强调美国本土防御,排除
A
项;遏制苏联不是根本目的,排除
B
项;D
项体现信息不全面。
14.【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列举的国际组织,既包括反法西斯战争的产
物联合国,也有冷战时期产生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不结盟运动,还有专
门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反映出其研究课题是二战后的和平与发展,D
项正
确;经济全球化与不结盟运动政治组织的宗旨不符,A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石
油输出国组织和联合国等不能用来研究区域集团化的课题,B
项错误;世界贸易
组织等不能用来说明多极化趋势,C
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B
项表述绝对;C
项材料无法体现;D

20
世纪初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A
项体现了材料的主旨。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
16.(14
分)【答案】(1)视角:地理环境影响非洲和美洲历史。阐述:非洲
东西南三面都有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
直的海岸线,不利于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美洲东部海岸线
有良好的港口,又多平原地带,因此美洲早在
16-17
世纪已经被殖民地化。但影
响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是地理环境决定的。(5
分)
(2)解释:大多是按经、纬线划分非洲边界(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就是
沿着北纬
22
度线划定的),也有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在
殖民地时期非洲国家的边界均是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定的,即先进行所谓“地图上
作业”,再去占领。这使民族传统的聚居区遭到割裂,导致了非洲国家彼此间的
边界纠纷和冲突不断。(5
分)
(3)建议: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加强区域团结与合作;借鉴他国成功经验
坚持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建立
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4
分,答出两点即可)
17.(12
分)【答案】示例:选取图片②④⑦
主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发展(3
分)
解释:
16
世纪初以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为代表的新航路开辟,全球联系初步建
立,推动海外市场不断开拓。(3
分)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18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珍妮纺纱机等新技术,引发了工业革命。(3
分)随着工业革命发展,
资本主义各种弊端逐渐显现,工人运动兴起,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
志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3
分)
示例只是参考,选取图片准确,主题鲜明,逻辑清晰,阐述合理即可得分。
【解析】根据所学,①是三角贸易②是新航路开辟③是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④
是“珍妮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的开始,⑤是代表美国独立战争⑥是“柏林会议”,
欧洲国家瓜分非洲的会议,⑦是《共产党宣言》发表⑧是俄国十月革命⑨是甘地
代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8.(15
分)【答案】
示例:观点:1500
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
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2
分)
论证:意识形态: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
“自由”“平等”“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
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国家模式: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
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既调动了普通
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教体制:16
世纪近代自然科
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
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
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
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文化传统: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
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
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8
分)
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
1500
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
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2
分)
(2)能认识到材料中的案例是个案,只能从一个层面或视角反映客观历史
的角度作答。(3
分)
19.(14
分)
示例
观点:倾向于“历史合力论”。(2
分)
论述:苏联之所以在
80
年代末发生剧变,在
1991
年解体,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内
部。在苏联内部,主要是由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观念转变,他的政策转向
和改革失误,这是一个直接的原因;同时,由于苏联体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苏
联领导层所犯的一系列错误,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
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
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经济
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为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埋下了
隐患。这个内因是苏联解体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但是苏联解体,也有外因的作
用。外因就是美国制定和实施的对苏联的冷战战略,它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催化
剂的作用。在政治上,美国长期实施的冷战战略一定程度上在苏联培植加强了反
社会主义因素,煽动了民族分裂主义,激化了苏联国内的矛盾,造成苏联社会的
紧张气氛,加剧了苏联的动荡。这是在政治方面所造成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这
方面我想以美国对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支持为例。在经济方面,美国实施的对外
经济援助战略挽救了濒临崩溃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巩固了对苏联冷战的前沿阵
地,加强了西方阵营的力量,扩大了美国反苏反共的势力范围;美国实施的一系
列的军事遏制战略,实际上把苏联拖入一个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之中,使得苏联背
上了沉重的包袱;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长期实施的宣传战、心理战等战略可以
说是毒化了苏联人民的思想信念,煽动了人们对现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不满,激发
了人们对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向往,传播了各地反抗的信息,丧失了对党和政府
的信任,也丧失了理想信念。(10
分)
总之,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