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2021.09)(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2021.09)(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30 16:2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阴一中高三开学考历史试题
2021年9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伴有盟暂仪式,让受封诸侯在神前宣誓,誓词内容主要为“无违王命”、“夹辅周室”等。据此可知,盟誓仪式旨在(

A.壮大反商同盟力量
B.加强宗族内部团结
C.扩大周朝统治区域
D.强化对诸侯的约束
2、《礼记·礼运》指出,在“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大同”之世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有“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体现了“小康”之世的显著特征是(
 )
A.血缘政治特点鲜明
B.国家统一安定
C.民族交融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出现
3.下表中的文献记载关注的共同主题是(

内容
出处
“君子进德修业”
《周易·乾》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计》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
《黄帝内经》
A.职业道德
B.文化教育
C.治国理念
D.军事策略
4.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令黔首自实田”,田地所有者“自动陈报所有土地实数,按定制缴纳赋税”。这表明秦朝(

A.强化地方财政管控
B.土地私有权进一步确立
C.厉行重农抑商政策
D.土地兼并得到有效抑制
5.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成为中国古代-种重要的断案形式。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这一历史现象有利于(

A.强化儒学独尊地位
B.彰显法律的公正性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完善儒学理论体系
6.宋朝初期,规定州郡长官由文官担任,差遣中央官员到各地担任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主管军事)等官职。这些变革旨在(

A防止地方割据
B.削弱相权威胁
C.应对北方隐患
D.整顿地方吏治
7.《明史》载:政府田赋的征收,除了小部分钱钞以外,绝大部分是麻布、丝绢和米麦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农民的土特产。这一做法(

A.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推动了税收政策调整
C.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D.有利于小农经济稳定
8.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9.
1843年3月,英国人把第一批从中国勒索到的赔款运到了伦敦。有学者指出:“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却宁愿用海盗式的借口经常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该论断
A.分析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B.揭示了鸦片战争的非正义性
C.认识到战争本质是贸易纠纷
D.反映了中英社会性质的差异
10.总理衙门设立之时,奕诉提出,“各国使臣驻京后,往来接晤,及一切奏咨事件,无公所以为汇总之地,不足以示羁縻“;同时在官吏设置以及经费等方面格外裁减,以显示高低轻重差别。由此可见,总理衙门的设置(

A.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
C.便利了政府处理对外事务
D.受到了夷夏观念的影响
11.19世纪70年代起,土铁“贵而费工”以致湖北、广东等省土铁“营运渐稀",广东花生榨油业“相形见绌,销路愈滞",东南各省"旧日之糖,销路日微”。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外来商品冲击传统手工业
C.东南各省经济衰败
D.列强掠夺原材料和农产品
12.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等把改革旧的官商关系,推进民间工商业发展,作为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新人士和朝廷官员的建议下,清政府开始推行劝商、保商政策。1903年,清朝成立商务部,保护和鼓励民间工商业的发展。这表明(

A.清政府已转变了政府职能 B.维新变法取得了经济成功
C.改变了官僚资本优势地位 D.发展民营工商业成为共识
13.据统计,1913年英国与法国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为九千六百余万两和五百多万两;到了1918年英法对华输出货物价值分别下降为四千九百万两和一百五十余万两。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传统大国正在走向衰落
C.西方经济侵略受到华资抵制
D.民族工业处境有所改善
14.从1912年到1926年间,“中国社会最显而易见的影响,是对传统家庭权威的质疑,以及争取妇女独立自主的权力”,“很多受过教育的女性,也有自己的职业,更有大批的女工进入工厂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辛亥革命和土地革命推进妇女解放
C.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15.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文指出,“因为十八世纪以来的政治已经破产,我们正要站在社会的基础上造成新的政治”,"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这可以用来说明(

A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思考
B.知识阶层就革命手段达成共识
C.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广泛
D.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丝绸产品是中国面向世界的代表性物质生产成就。历史发展过程中,
纺织业的若干著名品牌得以形成,
“鲁缟”、“齐纨”、“蜀锦”等,
均在历史文献中反复出现。
品牌
文献
鲁缟
《汉书》卷五十二《韩安国传》:“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彊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颜师古注:缟,
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
尤为轻细,
故以取喻也。)
齐纨
(汉)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李周翰注:“纨素细绢,
出于齐国”。)
蜀锦
(元)费著《蜀锦谱》:“蜀以锦擅名天下,
故城名以锦官,
江名以濯锦,
而《蜀都赋》云:贝锦斐成,
濯色江波。”
——摘编自王子今《战国秦汉商品地方品牌的经济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品牌得以形成的原因。(6分)
(2)在研究古代丝绸品牌时,你如何看待上述所引史料的研究价值。(8分)
17、图1、图2、图3、图4是中国古代四个时期的行政区划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据图1至图4信息,指出古代中国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18.(13分)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三大发明基本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1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图2
宋代海路贸易
图3
宋代书院
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三大发明之间的联系,并谈谈你得到的启示。(1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如图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历史的多种发展趋势,指出其中两种趋势。(4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一种趋势予以阐述。(要求:表述清晰,史论结合,280字左右)(10分)
平阴一中高三开学考历史参考答案
1——5
DAABA
6——10
AAABD
11——15
BDDCA
16、【答案】
(1)原因:商业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区域生产优势的形成;交通进步;纺织技术水平较高;艺术作品的宣传等。(6分)
(2)《汉书》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材料不是对“鲁缟”的直接描述,是研究“鲁缟”的旁证;《怨歌行》是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蜀锦谱》是研究蜀锦的专业文献,历史研究价值非常高。
文献史料受作者身份、时代、资料来源等限制,使用时应甄别辨识,去伪存真,在研究古代丝绸品牌时,应该寻找更多类型的史料进行相互印证。(8分)
17、趋势:
自西汉至明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由北多南少到南多北少;
所辖区域面积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增加);
称谓走向统一,即由州、郡等到省(行省)。(任意两点,6分)
原因:
汉唐朝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随着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难移,南方的地位上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多,地方治理的难度日益加大;
中央政府不断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地方管理制度日趋成熟。(任4点,8分)
18、联系:宋代多民族政权并立,战争频繁,推动火药被大量制造并广泛应用于军事;宋代海路贸易发达,以海路为主,推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宋代书院兴盛,文化繁荣,对印刷术提出新的要求,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9分)
启示:科技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4分)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19、(1)趋势:列强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2)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国实力迅速增强,它们对外推行打张政策。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随后,西方列强接踵而至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也越来越多,中国独立主权和领上的丧失日益严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示例2:
(1)趋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阐述: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夹缝中奋力拼搏。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
示例3:
(1)趋势: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
(2)阐述: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迫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