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本主题又包括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等三个二级主题。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热爱大自然,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但是在生活中接触显微镜的机会并不多,学生只是知道显微镜可以使我们看到的物体放大,但是具体的操作不会,所以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并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在获得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一)课标相关要求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目标
1.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2.了解显微镜的成像特点,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3.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学习评价
针对目标1:设计交流式评价,学生观察自主辨别显微镜各部分的结构,教师辅助讲解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针对目标2、3:设计了展示性评价,自主练习使用显微镜,分组展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进行评价。
教法和学法分析
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对于特别微小又客观存在的物体,我们是看不到的。聪明的人类发明创造了一种仪器,专门观察微小的物体。这种工具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显微镜。
【目标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显微镜最早是怎样出现的呢 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史,谁能到讲台前为大家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发展史呢
【展示交流】学生代表积极发言,利用课件简述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活动2【讲授】
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sdResIdCaseId=ff8080815727ad7401572966b7631f3f&t=2&sessionKey=CsR5pqcS6cGCBv7d6KKv"
\l
"## )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课件,提问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回答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功能。
【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鼓励,总结显微镜的结构,引出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复习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
活动3【活动】
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教师示范】取镜和安放——从镜箱中取出,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7厘米处,略偏左,并安装目镜和物镜。
【学生活动】注意观察倾听,对照规范操作,默记操作要领,找出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加以改正。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安放显微镜呢
【学生回答】能够保证显微镜的安全,不会使它摔落在地上,并且能方便的观察。
2.对光
【目标引领】组织学生打开课本38页,自学一分钟“对光”的步骤。
【自主探究】学生打开课本38页,自学一分钟“对光”的步骤。通过自学,分析一下对光需要转动哪三个结构呢
【展示交流】学生总结对光需要转动的三个结构: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
【教师示范】示范并讲解对光的步骤。
【教师提问】对好光的标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
【教师引导】利用课件,介绍显微镜的光路图。
【播放视频】教师活动:播放“对光”微课,展示规范的对光操作。
【动手操作】把显微镜进行对光,出现问题,及时请求老师的帮助。
3.观察
【目标引领】组织学生打开课本39页,自学一分钟“观察”的步骤。
【自主探究】学生打开课本39页,自学一分钟“观察”的步骤。
【展示交流】组织学生到讲台前,讲讲通过自学怎样调节显微镜观察到物像。
【评价反馈】组织全班学生评价“演示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之处,教师适时点评。
【教师讲解并示范】教师讲解并示范调节显微镜观察物像的动作记忆:压标本、下镜筒、调焦距。
【播放视频】播放“观察”微课,展示规范的“观察”操作。
【动手操作】组织学生动手调节显微镜,练习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活动4【活动】
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sdResIdCaseId=ff8080815727ad7401572966b7631f3f&t=2&sessionKey=CsR5pqcS6cGCBv7d6KKv"
\l
"## )
【目标引领】通过组织学生练习观察写有“上”的玻片标本,提出问题:
(1)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什么特点
(2)物像被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变化了多少倍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合作探究】
(1)说明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什么特点
(2)物像被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变化了多少倍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展示交流】学生总结: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物像被放大了。
【归纳总结】总结显微镜成像特点: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目标引领】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提出问题:玻片标本向左移动时,视野中的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 说明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自主探究】学生自己动手向左移动玻片标本,观察物像向哪个方向移动。
【展示交流】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
正好相反。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接着动手,把物像偏在视野的左下方,思考:玻片标本应该怎样移动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呢
【自主探究】学生接着动手操作
【展示交流】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使物像移到视野正中。
【归纳总结】展示课件,分析本题,得出结论:将物像调整到视野中心的方法叫做同向(像)法。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掌握同向(像)法。
【目标引领】组织学生进行小比赛:观察人血涂片。思考: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数目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巡回指导,及时点拨纠正。
【合作探究】学生动手操作,先用低倍物镜观察人血涂片,再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探索观察一遍。
【展示交流】放大倍数越大,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
【归纳总结】教师点评,总结: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但细胞体积越小;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但细胞体积越大。
活动5【讲授】
清洁收镜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sdResIdCaseId=ff8080815727ad7401572966b7631f3f&t=2&sessionKey=CsR5pqcS6cGCBv7d6KKv"
\l
"## )
【教师演示】教师讲授并示范清洁、整理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组织学生倾听、操作。
(1)观察完毕后,取下玻片标本:
(2)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
(3)物镜偏两旁,镜筒降到最低;
(4)转动反光镜,放在直立位置。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观察、倾听,领悟操作要领,学习规范操作步骤,和教师一起清洁、整理显微镜。
活动6【总结】
新课总结
( http: / / 1s1k.eduyun.cn / portal / redesign / index / index.jsp sdResIdCaseId=ff8080815727ad7401572966b7631f3f&t=2&sessionKey=CsR5pqcS6cGCBv7d6KKv"
\l
"## )
【教师】组织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学生各抒己见、畅谈收获。
【教师】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内容。
【学生】学生注意倾听、回顾内容。
检测反馈
1.[2016·常州]光学显微镜的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其作用是(
)
A.调节焦距
B.调节光线多少
C.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清晰度
2.下列部件中对物体起放大作用的是(
)
A.反光镜、目镜
B.物镜、目镜
C.遮光器、镜筒
D.转换器、光圈
3.显微镜的物镜镜头越长,则放大倍数(
)
A.越大
B.越小
C.放大倍数与镜头长度无关
D.不能确定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