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课后练习
1.(罗湖期末)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两人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2.(盐都期末)在平直的公路上,小明坐在车上用电子手表的秒表功能计下了汽车连续通过4根电线杆的时间为15s,相邻电线杆的距离为50米,则汽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
A.90km/h
B.70km/h
C.50km/h
D.40km/h
3.(凤凰期末)你一定听说过《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吧。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后,便骄傲地睡大觉,当它睡醒后才发现:乌龟已经爬到了终点。关于这个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C.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小
D.跑完全程,乌龟的平均速度与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4.(黄梅县期末)物体从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s﹣t图象如图。对物体在这6s内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物体在前2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后2s内的速度为5m/s
C.以坐在教室不动的你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为2m/s
5.(2019春 芙蓉区校级月考)小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如图),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 )
A.小明在前50m一定用了625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9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9km/h
6.(德城区一模)汽车以4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到达坡顶后接着又以6m/s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8
m/s
B.5
m/s
C.4.25
m/s
D.2.75
m/s
7.
(海安县期末)在用斜面和正方体木块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度”实验时,将长木板一端垫高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速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的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可估算该木块从位置A到位置B的过程中木块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2.6cm/s
B.13cm/s
C.16cm/s
D.19cm/s
8.(新城区校级一模)在我校举办的运动会400米长跑比赛中,小刚看到跑道上的小华是静止的,而跑道两边的树木是向后移动的,则小刚选取的参照物是
,小刚前半圈用时20s后半圈用时40s,则小刚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9.(和平区一模)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时,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于屏幕上。人们认为他们是运动的是因为
10.(巴南区期末)为了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同学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旁的树木向退去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他在公路上行驶10分钟,通过的路程为3km,则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11.(2019春 济宁月考)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
。
(2)图2是小明训练读数时的秒表界面,所对应的示数为
s。
(3)从A到B,所测路程为
cm。
(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参考答案
1.
C
【解析】两人跑的总路程相同,所用时间相同,根据公式v=可知,两人平均速度相等。
2.D
【解析】由题意知,小明在汽车驶过第1根电线杆时开始计时,在汽车驶过第4根电线杆时停止计时,
则汽车通过的路程(3个间隔距离):s=3×50m=150m,
汽车的平均速度:
v===10m/s=36km/h,约为40km/h,故D正确。
3.B
【解析】A、兔子在前半程比乌龟用的时间少,在整个路程则比乌龟用的时间长,运动较慢,故A错误;BCD、在全程中,兔子与乌龟运动路程相同,而乌龟用的时间少,所以乌龟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故B正确,CD错误;
4.D
【解析】A、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故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由s﹣t图象可知,物体在后2s内通过的路程s3=15m﹣5m=10m,其速度为v3===5m/s,故B正确;
C、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则以坐在教室不动的你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静止。故C正确;
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2.5m/s,故D错误。
5.D
【解析】A、由图象可知,小明在前300m用时3min=180s,所以小明在前50m用时一定小于180s,不会是625s,故A错误;
B、由图象可知,第3分钟至5分钟,小明的速度是0,说明此时小明是静止的,故B错误;
CD、由图象可知,小明从家到学校的总路程s=1350m,总时间t=9min=540s,
则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2.5m/s=2.5×3.6km/h=9km/h,故C错误、D正确。
6.A
【解析】汽车上下坡通过的总路程:s=2×60m=120m;
由v=得,上坡时所用的时间:t1===15s;
下坡所用的时间:t2===10s;
全程所用的总时间:t总=t1+t2=15s+10s=25s;
则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v===4.8m/s。
7.C
【解析】已知木块的边长是5cm,由图知,木块滑过得到路程约为32cm,
木块所用时间:t=0.5s×4=2s;
平均速度:v===16cm/s。
8.小华;6.7
【解析】小刚看到跑道上的小华是静止的,是因为小刚和小华之间没有位置变化,而跑道两边的树木是向后移动的,是因为跑道两边的树木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小刚选取的参照物是小华;
小刚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t=20s+40s=60s,
则小刚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6.7m/s。
9.
7.69
m/s
相对于观众(或跑道等)有位置变化
【解析】(1)小明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7.69m/s
(2运动员虽然在屏幕上,但相对于观众(或跑道等)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感觉运动员跑得很快。
10.自行车;5。
【解析】(1)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以自行车为参照物时,自行车上的他与路旁的树木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他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
(2)s=3km=3000m,t=10min=600s,
所以,他骑车的速度:v===5m/s
11.(1)v=;(2)32;(3)91.0;(4)0.13;(5)大。
【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是v=;
(2)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0min和1min之间,更靠近1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05s,而大盘指针在2s,因此秒表读数为32s。
(3)由图知,小车通过AB的路程为sAB=92.0cm﹣1.0cm=91.0cm;
(4)小车通过A段的平均速度为:vAB===13cm/s=0.13m/s;
(5)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