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古诗词,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新
课
导
入
台湾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中用这样的句子评价李白: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天生好酒量、好诗才,众人皆知。李白和李白的诗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请看大屏幕:
李白性嗜酒——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襄阳歌》
李白情系酒——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李白诗仗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江上吟》
李白能市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
可是李白也有“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时候,《行路难》就记下了这一幕。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学习他的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小李杜则是李商隐、杜牧)。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1、作者简介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2、解题
李白,少年抱负宏大,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天宝(742年)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学侍臣,娱乐皇帝贵妃,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恃才傲物,与权贵不和,两年后45岁的李白被“赐金放还”;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课
文
朗
读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zūn
zhù
sè
课
文
讲
解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樽: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箸:筷子。
茫然:若有所失的样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意:
夸张
停
投
拔
顾
内心抑郁,心情激荡
欢乐的宴饮中诗人为什么忽而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动,形象地把诗人政治失意后,心绪茫然、痛苦悲愤的心情表现出来。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当精神苦闷的时候,美味佳酿也难以下咽。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塞:堵塞。
太行:太行山,在现在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
用典
达自己期待能像姜尚、伊尹一样早受君命,一朝平步青云,实现“济苍生”的宏愿。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诗意:
冰塞川
雪满山
比喻人生道路艰难和仕途坎坷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作为,政治已不再清明。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带着满腔抱负来到了长安,却与这样的政治环境、官场风气格格不入。唐玄宗把李白召入朝不过封了个侍奉翰林,典型的御用文人。在朝廷的官场中,不可企及修齐治平的理想无法实现,李白就纵酒狂歌为乐。但终因行为放浪得罪权贵,被下谗言,赐金放还。到朝仅二年!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歧路:岔路,大路上分出来的小路。
今安在:如今身在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
会:一定,必然。
云帆:高高的帆。
济:渡。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意:
反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
心情由苦闷和彷徨中再次振作,充满乐观和希望。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què),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拓
展
延
伸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诗歌前四句表现了什么情景?
李白离别京城,朋友们为他设宴饯行,而且宴席十分豪华。然而嗜酒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此中包含了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平的心情。
2.如何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作为一个心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诗人的执着、自信
,虽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两句诗是全篇的最强音,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3.在本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
对前途的茫然
对未来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这首诗借行路难来描写人生道路的坎坷,既反映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抑郁苦闷,又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及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主
题
概
括
结
构
梳
理
行路难
(其一)
停杯不食,拔剑茫然
坚信理想
积极乐观
冰塞黄河,大雪满山
垂钓碧溪,乘舟日边
长风破浪,挂帆济海
苦恼
艰难
希望
追求
1.用典精当。
诗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连用两个典故,诗人自比姜尚、伊尹,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从而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愿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自比宗悫,可见其远大志向。
写
作
借
鉴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刘禹锡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位诗人,他是谁呢?当李白的仙风道骨、杜甫的悲天悯人渐行渐远,他的豪气干云依然可以照亮大唐的天空。无论是身居陋室还是地处穷山恶水,面对萧瑟的秋天,他都能高亢地吟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杨柳枝》《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1、作者链接。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洛阳,途经扬州,遇到刚离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2、背景链接。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别人风风光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你的才名太高,按理说遭受点挫折也正常,但是遭遇二十三年的曲折,这磨难也太多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课
文
朗
读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kē
课
文
讲
解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巴山楚水:诗人曾贬谪四川夔州,湖南朗州,故称巴山楚水。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诗意:
被贬时间之长
借典抒情
1.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承接白诗的哪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承接白诗“二十三年折太多”。
“巴山楚水”代指被贬谪之地,“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多少艰辛。“二十三年”概写自己被贬的遭遇,“弃置身”三个字,点明被放逐。写出了长期遭贬被朝廷冷落的坎坷遭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2.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
“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悲痛怅惘的心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已物是人非境迁时过。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长:增长,振作。
诗意:
3.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明确: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2)“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我就像这条沉船一样,虽然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我的周围却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我年事已高,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朝气,但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人才辈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3)这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明确: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白诗的意思是你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作者表达了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2.赏析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借“千帆过”“万木春”的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和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这两句本是诗人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客观上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蕴含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4.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有什么作用?
明确:末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白诗首联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扣住诗题,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突出了作者豪迈奔放的气概。
结
构
梳
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回顾贬谪生活
坚定乐观
豁达进取
颔联:感慨世事变迁
颈联:预示发展前景
尾联:与友乐观共勉
刘禹锡通过这首诗感慨世事沧桑,抒发了被贬的悲愤,又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表现出刘禹锡对未来充满信心,奋发昂扬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热情,体现了刘禹锡历经磨难而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这就是刘禹锡。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二十多年转徙巴山楚水的坎坷遭遇和无限感慨,流露出被长期贬谪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表现出作者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
主
题
概
括
1.层层递进,结构严谨。
首联写诗人长期被贬的遭遇,为全文定下了愤激的基调,颔联通过写向秀悼念嵇康的典故及王质回乡竟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愤激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宕开一笔,借自然景物暗示社会发展,由沉郁伤感的心境为慷慨激昂的气概。尾联笔锋陡转,答谢友人并与其共勉,表现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全诗层层深入,言简意深。
写
作
借
鉴
2.用典恰当,寓理深刻。
颔联引用历史典故自然贴切,借向秀、王质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悲痛心情和对岁月蹉跎的感慨,含义十分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将人生哲理寓于自然景物中,表明诗人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
苏轼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写作背景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词按字数的多少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词有词牌,每一种词牌都代表一支曲子,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要求,一般的词人只负责“填词”就行了。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上、下片。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
文体知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课
文
朗
读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qǐ
què
qióng
chán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课
文
讲
解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什么时候。
端起酒杯。把,执、持。
晚。
回到天上去。
宫殿。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
经受不住。
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朱红色的楼阁。
雕花的窗户。
动词做名词,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为什么。
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①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欢饮达旦”----达:到;旦:早晨(天亮)
兼怀子由:怀念苏轼的弟弟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时间和原因。时值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因此写月,古人见月思乡思亲,苏轼亦然,因此写此作来怀念自己的弟弟。
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上阕:写月下饮酒(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2、上阕写到月宫境界,表现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请结合下面提示做简要分析。
明确:他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词人什么思想?心情如何?他最终做了怎样的选择?
明确:表明他有“出世”与“入世”的思想矛盾。
出世: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
入世:投身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政治。
心情:无奈、庆幸,嘲笑。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的主语是什么?“无眠”的人指谁?为什么“无眠”?
作者在此处的“无眠”是否还有深刻含义?
明确:主语是明月。“无眠”
特指作者自己。因为怀念弟弟,因为月圆人不圆。所以“无眠”。而“无眠”一词在此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即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5、下阕最富有哲理且自我安慰的句子是哪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6、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两人岁岁平安、身体康健,虽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高悬的明月。
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7、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1、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感受作品的风格。这首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的情感:苦闷——矛盾、纠结——乐观——祝愿。
(1)借酒消愁的苦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纠结、矛盾(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3)乐观,旷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4)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你是否也有诗人那样的心路历程 当你迷茫苦闷的时候是否学会了自我化解 要求学生默默思考,自己跟自己对话。
教师小结:人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当我迷茫苦闷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苏轼的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诗,总会让人引起共鸣。因为,他道出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声。
小结: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
暗指
“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小结:这首词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了月有圆缺,人有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态度。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只要人能平安幸福,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词人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导,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自我宽解。表现出词人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主
题
概
括
结
构
梳
理
水调
歌头
望月问天(写景)
热爱生活
乐观旷达
想象:明月→宫阙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上阙
下阙
怀人问月(抒情)
联想:月圆→人合
议论升华
富有哲理
1.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写
作
借
鉴
2.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由思念亲人扩展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抒发人生无常,并非无憾事的感喟。想象丰富,富于浪漫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