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理解并识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理解并识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师生实验。
过渡语: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第一次先学后教:声音的产生。
过渡语:请同学们认真做敲击音叉发出声音的实验,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第一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做声音产生的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1.
敲击音叉,水花飞溅,粉笔在黑板上跳动,按住喉咙会产生声音么?
2.
总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原因。
做完实验后,比谁回答问题准确。
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
教师在讲台上演示用小锤敲击音叉使其发声,并将发声的音叉靠近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乒乓球,观察乒乓球有什么现象产生。
②.
教师再次敲击音叉,将其放入水中,观察水纹的变化。
③.
请学生说出看到的实验现象:乒乓球被弹起,水花飞溅
④.在桌面上放一些粉笔头,让学生上台用力敲桌子,发现粉笔头跳动;让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然后喊“老师好”,让学生说出在喊“老师好”的同时,喉咙处是否有物体振动,对,是声带在振动。
2、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过渡语:下面同学们认真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观察、归纳声波传播的特点。
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
1.甲同学是怎样听到敲击声的?
2.发声体能在液体中传播声音么?
3.密闭真空的玻璃罩内,人们能听到里面闹钟的声音么?
做完实验后,比谁回答问题准确。
实验步骤:(教师口述,师生同步做实验)
①.两位学生一组,甲学生将一只耳朵贴在桌子上,堵上另一只耳朵,乙学生敲击桌腿,询问甲学生是否听到敲击声。
②.将发声物体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然后浸没在水中,感受能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
③.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2、讨论得出结论:声音能在固、液、气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四、当堂训练
(一)学生看书,归纳所学知识
(二)口头练习:自背、互背、教师抽查,达到堂清。
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请认真完成本节课的当堂训练。
(三)发放当堂训练纸。
当堂训练
1.如下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1)使人精神振奋的鼓声(图甲)是由
振动产生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潺潺流水声(图乙)是由____的振动产生的,委婉动听的笛声(图丙)是由
振动引起的;
(2)铜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
停止,铜锣不再发声。
3.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真空
(能或不能)传声。
4.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敲响右力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假设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敲响右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振动发声,左边音叉振动使紧靠在左边音叉的泡沫球弹起。)
(四)学生练习。
(五)如果响起下课铃声,则收齐当堂训练纸,下课;如果时间多余,则公布答案,互评对错。纠错后,如果还有时间,可继续看书背记本节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