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那为什么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像,而投影仪却成倒立放大的像呢?为什么放大镜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呢?凸透镜的成像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经历探究过程,提升对证据的分析和论证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个实验来得出结论。(老师先做一遍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
(1)实验步骤:
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40cm处)、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
2.把蜡烛放在大于二倍焦距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做好记录。
3.
把蜡烛放在等于二倍焦距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做好记录。
4.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处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做好记录。
5.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做好记录。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实像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u四、当堂训练:
(一)学生看书,归纳所学知识
(二)口头练习:自背、互背、教师抽查,达到堂清。
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请认真完成本节课的当堂训练。
(三)发放当堂训练纸。
当堂训练
1、如图1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全身照,摄影师应使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不动,只调大光圈
3、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4、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他们的光学性质都是由于光线透过时,在两侧表面发生了两次反射形成的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开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够准确画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成什么像,该怎么画图呢?谁能够用顺口溜总结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准确记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能够准确画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图形。
三、师生实验
过渡语:不同的透镜能够成不同形状的像,那么,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该怎么通过画图画出来呢?我们一起通过演示实验来探究。
(一)实验步骤: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步骤:
1.画出U>2f时的光路图,老师画一步学生们跟着画一步。
2.画出2f>u>f的光路图,老师画一步学生们跟着画一步。
3.画出u根据图像,总结规律,提问问题,得出结论。
1.根据学生画图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2、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
4、实像倒,位异侧,虚像正,位同侧。
5、照相机近景伸,远景缩。
四、当堂训练
(一)学生看书,归纳所学知识
(二)口头练习:自背、互背、教师抽查,达到堂清。
过渡语: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请认真完成本节课的当堂训练。
(三)发放当堂训练纸。
当堂训练
1.
通过放大镜看物体,看到的是【
】
A.物体本身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2.在观察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要想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放大的像,则蜡烛所放的位置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24cm
B.6cm
C.16cm
D.30cm
3.如图在观察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果把烛焰先后放在a、b、c、d和e点,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则:
①把烛焰放在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②把烛焰放在____点,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③把烛焰放在____点,屏上不出现烛焰的像;
④如果把烛焰从a到移到d点,则像到透镜的距离____,像的大小____。(“变大”、“变小”、“不变”)
4.江涛想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焦距分别为10
cm和20
cm。
(1)江涛将其中一块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当烛焰、透镜及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他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
(2)江涛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换,发现在光屏上仍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的实像;
(3)实验(2)中,不改变各元件的位置,江涛换了另一块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此时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的像,这是因为
。
(四)学生练习。
(五)如果响起下课铃声,则收齐当堂训练纸,下课;如果时间多余,则公布答案,互评对错。纠错后,如果还有时间,可继续看书背记本节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