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案练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词的简要知识;
2.学会分析意象来把握诗歌情感;学会诵读来把握诗歌的韵味;掌握诗歌“练字”艺术。
领略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启发自己的成长。
4.通过反复诵读能背诵全词。
【学习重点】
学会从语言、意象、情感特点等不同角度赏析作品。
【学习难点】
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及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并勾画《优化方案》1文化常识储备部分,了解作者、背景以及词的相关知识。(任务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注解,感知文本内容。(任务二)
完成下列表格。(任务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PPT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有评论家说,毛泽东用他的思想,他的事业,他的诗词,营构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世界。过去、现在,将来的人们,都想探究这个世界,都有必要认识这个世界,打开这个世界奥秘的窗口,其中之一就是毛泽东的诗词。
检查预学。(课堂活动一)(完成课时目标1)
1、说说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PPT2)
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2、掌握词的相关知识并解题(PPT3)
词,又称长短句。兴起于唐,盛于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解题:《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的标题。
诵读与感知(课堂活动二)(对应课时目标2)(PPT4)
1、请同学们听朗诵的《沁园春.长沙》,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注朗读重音。
2、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全词,体会全词的感情基调。(乐观向上、激昂)
文本探究与赏析(课堂活动三)
交流与展示
(一)析开篇,入诗境(对应课时目标2)(PPT5)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探究:1、请同学们将词的开篇恢复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2、比较诗歌的表述与现代汉语语序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好?
明确:1、恢复成现代汉语语序:
在一个寒冷的清秋佳日,“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奔腾不息的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PPT6)
2、这首诗歌前三句用了倒装,把“独立”置于句首,突出“我”的形象,与“寒秋”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给全词定下来一个豪迈奔放的调子,同时又能更押韵。(PPT7)
(二)品语言,析意象(对应课时目标2)(PPT8—PPT16)
上阕:由“看”领起所观之景
提问:(朗读诗歌,完成下列表格)
1、作者站在橘子洲头,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在书上勾画)
2、景物是按照什么角度来描写的?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些景物
3、上阙描绘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反复朗读诗歌,完成下列表格
作品
意象
观察角度
修饰词
意象特点
《沁园春.长沙》
山
远,色彩
万、红遍
山多,红得范围广
林
远,色彩
层、尽染
树林层层叠叠,被染得程度深
江
近
江水满溢、碧绿、清澈
舸
近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昂扬奋进
鹰
仰视
迅捷、矫捷、有力
鱼
俯瞰
轻盈畅快、欢愉自在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在古人笔下经常被歌咏的萧瑟的秋天,在主席的笔下是一幅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的景象
。古人多悲秋之作,毛泽东与古人表达秋不同,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知人论世
谁主沉浮(对应课时目标3)(PPT17-PPT19)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提问:既然诗人所见之景是生机勃勃的,为何要发出“怅”的心情?(联系背景)
明确:词人由眼前之景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表现出词人作为革命家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
补充时代背景: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
(四)析形象
悟主题(对应课时目标3)(PPT20)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阵容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问:
1、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阙中,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作者和友人上次游览橘子洲的句子?
明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有怎样含义?
明确:
这个结尾含义深刻,既和上阕“谁主沉浮”相呼应,又使下阕中“峥嵘岁月稠”得到具体的表现。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到中流击水”,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中国社会正处在革命的风口浪尖上,“谁主沉浮”的问题严峻地摆在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切共产党人面前,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勇为革命的中流砥柱。只有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力挽狂澜、奋勇前进,才能掌握祖国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冲破滔天的巨浪,把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这是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也是对昔日战友和一切同志的勉励和期望。
1、
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PPT21)
明确: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
敢于改造旧世界
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小结:词的上阕即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奋斗、无所畏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象而又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讨论: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领略了伟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完成课时目标3)(PPT22)
(五)、总结:情感体验与升华:心悟口诵
朗读课文(课堂活动四)(PPT23)
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带着对革命领袖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的感悟,心悟口诵,用青春的声音,朗诵伟大青春的诗篇。
作业与期望(完成课时目标4)
有感情地背诵《沁园春·长沙》。